晋陕行之云岗石窟

毕彦忠

<p class="ql-block"><b> 2021年4月12日,开启12天的晋陕之行。到晋陕大地寻找文化精髓和自然神韵。地处山西大同,有个著名的石窟,叫“云冈石窟”,它与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窟、敦煌莫高窟齐名,号称“中国四大石窟”。</b></p><p class="ql-block"><b>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昙曜,北魏高僧,武威人。年少出家,原在凉州修习禅业,为太子拓跋晃所礼重。后北魏太武帝废佛教,佛事断歇,僧人多还俗,昙耀独坚固道心,俨然持守其身。</b></p><p class="ql-block"><b> 北魏文成帝即位后,再兴佛教,特任昙耀为昭玄都统,管理僧众。昙耀受命后,绥辑僧众,整修寺宇,威望甚高。应文成帝之请,于武周山山谷北面石壁开凿窟龛五所(第16~20窟),每窟镌造佛像一尊,皆高六、七十尺,窟高二十余丈,可容三千人,雕饰奇秀,又建立佛寺,称为灵岩寺。可以说大同云冈石窟的创始人是昙耀高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各朝代都有焚毁、劫掠、重建、修葺,直到新中国成立。</b></p><p class="ql-block"><b> 云冈石窟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到2010年历时2年对云冈石窟大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工程,使之灿烂的佛教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佛光大道,13对石刻骑象四棱神柱排列在大道的两旁,骑象四棱神柱高8.73米,其底座是平和静黙的六牙小石象,背驮花纹细密的莲花座,神柱的每一面刻有双排并坐的佛像,庄严而肃穆。</b></p> <p class="ql-block"><b>  佛光大道的尽头为礼佛浮雕墙,长20米,高约4米,画面描绘了北魏皇帝、皇后当年前往礼佛的盛大场面。</b></p><p class="ql-block"><b> 为了更好的了解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宏大场面,按照《水经注》的记载,修建了“灵岩寺”,气势恢宏。</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按照洞窟的序号一一看看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按照建造的时间分为三部分:早期、中期、晚期。早期位于石窟的中部(16~20窟);中期位于东部(1~15窟);晚期位于西部(20窟以后)。</b></p><p class="ql-block"><b> 石鼓洞(第一窟)471~494年。第一、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第一窟外壁明窗东侧题刻清代朱廷翰《游云冈石佛寺诗》。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塔顶处蛟龙盘绕,须弥山逶迤。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浮雕《睒子本生》故事。据考证,第一、二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为云中八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巨资扩大景区复建古迹,云冈石窟灵岩寺,就是其中一个能重现北魏时期佛寺建筑的名刹。</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洞窟的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中间雕刻的佛像清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b></p> <p class="ql-block"><b>  寒泉洞(第二窟)471~494年。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题刻“山水有清香“、“云深处”。窟内三级方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门拱等仿木建筑构件,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b></p> <p class="ql-block"><b>  窟内四壁分层分段布局,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下层依次为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北壁主像为释迦坐像,风化严重。东壁下层浮雕太子“箭射铁鼓”佛传故事。该窟地下有泉水涌出,旧名“寒泉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灵岩寺洞(第三窟)471~494年。云冈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今仅存十二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b></p><p class="ql-block"><b> 灵岩寺相对应的是第三洞窟-灵岩洞。在《水经注》中曾有记载: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就是描述这盛况。如今在佛光大道尽头,复建的山堂水殿重现1500年前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十寺均为洞窟前建木构窟檐的寺院,现存云冈1至20窟崖面上部大量的梁孔椽眼,就是辽金建筑遗存。</b></p> <p class="ql-block"><b>  木可以焚,金可以熔,唯有灵岩永世长存。在北魏五位皇帝观念中,用永不灭的灵岩祈福可得万世昌盛,这几位皇帝都曾先后到武周山祈祷。</b></p> <p class="ql-block"><b>  第3窟外景中部、崖面上部大量的梁孔椽眼,就是辽金建筑遗存。</b></p> <p class="ql-block"><b>  据考证,在云冈石窟的早期,每个石窟前都有一栋与其相对应的木结构建筑来供奉里面的佛像,这称为“十寺”,又作“十名”。分别为一通示,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千年过去,这些北魏时期建造的木结构庙寺早已不在,只留下石壁上的凹痕。</b></p> <p class="ql-block"><b>  我在不辞辛苦,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寻找历史的遗存,寻找探索的乐趣。</b></p> <p class="ql-block"><b>  隐藏在石窟中的佛像,经历1500多年的风霜雪雨,容颜有了改变,但不灭的是普度众生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不论日月轮转,佛一直向着太阳,寻找众生的福乐。</b></p> <p class="ql-block"><b>  唯美,就在意境。那身材、那手势、那眼光,无不透着纯朴。</b></p> <p class="ql-block"><b>  原来佛也住不同楼层,天外有天,佛上有佛。</b></p> <p class="ql-block"><b>  第四窟494年~525年塔庙窟,一门两窗。该窟未按计划完工。中心塔柱四面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窟内四壁风化严重,南壁有正光年间(520~525年)“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铭,是云冈石窟目前所知时间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现已风化不清。窟顶东端可见团莲与飞天。</b></p><p class="ql-block"><b> 再往前走,发现真的有殿宇结构的洞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驻宣大总兵佟养量募集官资,在第5、6窟重建四层五间木构楼阁,之后以此为中心增建了配殿、过殿、山门等,形成了较为规整的寺院格局,名曰“石佛古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清代曾数次对云冈石窟进行个别洞窟窟檐的修建和洞窟佛像的重新泥塑与彩绘,第5、6窟及五华洞中留下的艳丽色彩即为这一时期所为。</b></p> <p class="ql-block"><b>  清代留下的这些木构件,还是非常精美的。每一个柱头与横木之间都装饰有龙头构件。</b></p> <p class="ql-block"><b>  大佛洞(第五窟)471年~494年第五、六窟为一组双窟。窟门两壁上层各雕一株枝繁叶茂的圣树,二佛侧身树下对坐,神情安详;下层金刚力士头戴双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风凛凛。窟内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东西两壁各一立佛,西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后壁凿有礼佛道。</b></p> <p class="ql-block"><b>  佛龛中一般佛造像均为一尊佛或三世佛,而在云冈石窟可以看到许多“</b><b style="font-size: 18px;">二佛并坐”的佛龛造像。一尊释迦牟尼佛,一尊多宝佛。这样的造像形式,在佛教的寺庙和石窟中都是极为少见的。</b></p> <p class="ql-block"><b>  释迦佛洞(第六窟)471年~494年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庙窟,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窟内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萨,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十一尊,华盖承悬,气宇轩昂。窟顶格状,格间可见骑乘各种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窟内现存反映释迦一生的佛传故事图三十余幅,集中表现了佛主从诞生到出家、弘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场面。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艺术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造像不但雕工好,还有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北魏属于鲜卑族拓跋氏执政,为了统治广大的汉民族,统治者利用佛教来统治人们的思想,宣扬“拜佛如同礼皇帝”。《法华经》第十一品《见宝塔品》的形式就是二佛并坐,是指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对坐讲经的场景。当时冯太后临朝称制,此时期正是云冈石窟雕凿的中期,所以用多宝佛暗喻冯太后。</b></p> <p class="ql-block"><b>  2008年大同市全面抢救古遗迹,从7号窟~第13窟之间,修造了窟前楼阁,以保护云冈石窟中最精美的佛造像,给子孙后代留下灿烂的文化遗产。目前仍在修造中,期待有朝一日重返时,能够一睹为快。</b></p> <p class="ql-block"><b>  第十四窟,494年~525年。窟分前后室,历经渗水侵蚀,雕像风化剥蚀严重,南壁及部分窟顶旧巳坍塌,仅东千佛柱残存。窑口两立柱为1994年依旧恢复。西壁下层方形龛内,左维摩右文殊,正中一立菩萨右手托钵、左手执莲,表现的是巜维摩诘经》中的故事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第十五窟,也叫万佛洞。494~525年。方形单窟室,以表现千佛题材为主。窟内现存造像逾万,故称“万佛洞”。这些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西壁盝形帷幕龛基博山炉两侧,雕刻鱼鸟水藻,呈现出沙鸥翔集、鱼跃于渊的自然景致。下方龛额伎乐飞天,天衣灵动,缥缈若仙,飞翔的姿势与上方波动的水草,韵律谐合。</b></p> <p class="ql-block"><b>  最精美的佛造像,可惜被人为损毁严重,不乏被盗掘。</b></p> <p class="ql-block"><b>  第16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b></p><p class="ql-block"><b> 从16~20窟为云冈石窟早期作品,都是昙耀高僧主持修造的石窟。这5座石窟,含有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祈福的意义。每座规模都很宏大,窟内各雕一尊石像,高达40尺至45尺,第5座的石像最大,高约50尺,总名为灵岩寺。其中最大的石窟可容3000多人,东头佛窟所常供养1000僧。各窟雕饰之奇伟,艺术形象之丰富精美,可说是旷古所无,令人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b></p><p class="ql-block"><b> 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第17窟的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排列有序,刀法细腻,出神入化。又见“二佛并坐”,有人统计过,在云冈石窟中“二佛并坐”有近400处。</b></p> <p class="ql-block"><b>  第十八窟,也叫立三佛洞。此窟设计严谨,布局完整,正中立像高达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这高大的佛像,让我永远仰视。</b></p> <p class="ql-block"><b>  立佛两侧分别配置脅侍佛、脅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左脅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脅菩萨头戴花冠,秀丽门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b></p> <p class="ql-block"><b> 左脅菩萨头戴花冠,秀丽门典雅。</b><b style="font-size: 18px;">漂亮的头饰花冠,最美吧!</b></p> <p class="ql-block"><b>  笑容可掬的弟子像,还有一对酒窝。可能是云冈石窟中最快乐的菩萨吧!</b></p> <p class="ql-block"><b>  第十九窟,也叫宝生佛洞。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b></p> <p class="ql-block"><b>  东耳洞。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魏石窟形制的新创举。</b></p> <p class="ql-block"><b>  西耳洞佛像,耳廓宽大垂肩,体魄挺拔劲健。前壁原有拱门与明窗,约与二十窟前壁同时坍塌。</b></p> <p class="ql-block"><b> 你敬佛,它面带微笑,永远凝视着你。千年不变的等你。</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十窟,也叫白佛爷洞。窟前立壁与窟顶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健陀罗造像遗风。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大佛两侧各有一立佛与脅侍菩萨,西侧立佛可惜已毁。</b></p> <p class="ql-block"><b>  在20窟的西壁上侧看到了飞天造型,灵动飘逸。</b></p> <p class="ql-block"><b>  走过第二十窟,就进入云冈石窟晚期。在其附近有立石碑,上记《西岩绝唱》:494年,北魏孝立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晚期雕饰更加精美,法像清秀脱俗,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改梵为夏的历史进程至此完结。</b></p> <p class="ql-block"><b>  晚期的石窟佛造型,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的地方。这些造像是在皇家大规模凿窟造像停止之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的,一些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b></p> <p class="ql-block"><b>  满壁的佛造型,无论是大形象,还是小形象,都是如此精致典雅,虽经历了上千年的洗礼,与我们相遇,就是缘分。</b></p> <p class="ql-block"><b>  佛的脸部都被有意损毁了。虽然看不到的脸部特写,但我相信,佛一定是安详沉思中。</b></p> <p class="ql-block"><b>  到了云冈石窟晚期,虽然已经不是冯太后临朝称制,但仍有“二佛并坐”的造像。</b></p> <p class="ql-block"><b>  晚期的石窟形制变小,以小窟小洞见多,窟与窟相邻,但窟内雕刻精美,也许是窟小,风化程度轻,还有发生重大变故时,大多盯着大窟,放弃小窟。</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小窟里,砂岩还保留着色彩,以红砂岩俱多。</b></p> <p class="ql-block"><b>  到了这里,拐个弯,还有许多小洞窟,只有编号了。我与云冈石窟也暂时告别吧,有机会再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