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袁隆平爷爷作品集2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袁隆平爷爷,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痛失国士,举国悲泣。为了缅怀袁隆平爷爷,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发起了“缅怀袁隆平爷爷”文稿征集活动,短短半天,已接到投稿数百封之多,孩子们用真挚的文字表达对袁隆平爷爷的缅怀与敬仰。 二年级作品集 二6班作品集   指导教师:李雪 <p class="ql-block">1、付优涵《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定会握住接力棒,续写您的梦想和努力:让中国人能吃饱饭,让世界上更多人能吃饱饭,把杂交水稻传播到更多地方去。</p><p class="ql-block">将光盘行动持续到底,珍惜每一粒粮食,一个吃过您家大米的孩子,在此遥寄……愿您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2、张佳鑫 《悼袁爷爷》</p><p class="ql-block">禾下英雄百姓宠</p><p class="ql-block">今朝驾鹤做神农</p><p class="ql-block">江河呜咽天公震</p><p class="ql-block">炊烟天天念英灵</p><p class="ql-block">3、王宝龙《千里稻香 不朽丰碑》</p><p class="ql-block">山河同悲哀国士!2021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他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时代的先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作为青少年学生,纪念袁隆平爷爷的最佳方式首先应该是不浪费粮食。他一生兢兢业业,把所有的心血都用在“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事业上,我们每一位青少年学生都应该从小就懂得一个道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如果大家都能够自觉的杜绝浪费粮食,袁隆平爷爷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我们向袁隆平爷爷学习的精神很多,有探索科技前沿、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搞科研等等,他像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继承袁隆平爷爷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才是对他做好的纪念!</p><p class="ql-block">4、韦景耀《袁爷爷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忆袁公。</p><p class="ql-block">袁隆平爷爷是我国杰出的粮食专家科学家,为我们国家精心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大米,使我国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疫情来了我们想到钟南山,饥饿时我们想袁隆平,可见您们的丰功伟绩我们都记在心中。袁爷爷您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5、秦海淘《“水稻”爷爷》</p><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7日袁隆平爷爷在北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生,他从小时候就喜欢观察和研究植物,他问问题的时候还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19岁时袁爷爷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学习,毕业后他去了农校教书,他带着学生们做实验,有一次还种出了一个超级大红薯。</p><p class="ql-block">后来在闹饥荒的年代袁爷爷看到有人饿死,他说一定要让全国人民有饭吃。从此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甚至做梦都是稻穗下乘凉,最后爷爷和他们学生们成功了,还被国家授予“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说的是农民伯伯的辛苦,让我们不要浪费粮食,袁爷爷帮助了农民,也拯救了饥饿的人民。</p><p class="ql-block">我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蒸米饭,因为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吃米饭。每天闻着米饭的香味就是家的味道,我看到米饭就想到袁爷爷,袁爷爷给我们带来了温饱的家,让我们不会再挨饿。妈妈给我读了一句评论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袁隆平”,要让我永远记住这句话。</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我希望等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实现的那天,远在天堂的爷爷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6、曹胧月《一人·一米·一国》</p><p class="ql-block">昨天,妈妈看了一会手机,眼睛湿润了。我很好奇的问妈妈怎么了,妈妈说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去世了。妈妈告诉我,为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爷爷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稻田地。他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饱饭的大功臣。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要节约粮食,我有时候根本不懂,今天妈妈陪我一起看了袁隆平爷爷的电影,我似乎懂得了一点,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做到每顿饭都要光盘,不浪费一粒粮食。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7、陈致远《珍惜粮食》</p><p class="ql-block">听闻袁爷爷去世的消息,我悲痛万分。</p><p class="ql-block">  之前听说过很多关于袁爷爷的故事,您曾说我的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吃饱饭,远离饥饿,袁爷爷您做到了。现在,人人都吃着着香甜可的大米饭,这些福利都是爷爷您带给我们的,我们感恩有您,也会珍惜粮食,节约粮食。</p><p class="ql-block">袁爷爷,您一路走好。未实现之遗愿,请交给我们。我们一定像您一样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8、蔡聿波《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今天,爸爸和妈妈说:“袁隆平爷爷去世了”。然后,我看到新闻里都是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袁爷爷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发现了杂交水稻,让老百姓们饿不着,他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举国哀痛。许多人自发到路边等待着他的灵车,送他最后一程。袁爷爷是稻田守望者,他有着“禾下乘凉”的稻田梦,他解决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很多人的饥饿问题,他该休息了。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像袁隆平爷爷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p> 二7班作品集 指导教师:张彦争 <p class="ql-block">1.崔若汐 《深切缅怀袁隆平爷爷》</p><p class="ql-block">袁隆平爷爷出生于1930年9月1日,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p><p class="ql-block">袁隆平爷爷于2021年5月22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袁爷爷留给我们的,除了科研成果,还有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深切缅怀和纪念袁隆平爷爷。</p><p class="ql-block">一粒小小的种子,却改变了世界的历程,平凡的一个人,却有一颗不平凡的心,这就是您的伟大。有人称杂交水稻是继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那是千千万万饱受饥饿的穷苦大众的救命草,因为“国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 您是一位真正的耕者,一生之愿,只为挽饥民与即倒,救饿殍而脱饥荒,赤心拳拳,沥胆披肝!杂交水稻傲立苍穹,一禾济世,终不负苍生!</p><p class="ql-block">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那么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有了明天的人,就不会有眼泪,哪怕受尽了痛苦与折磨。因为在奔向未来的旅途中,总会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在激励我们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洪刘培焱《缅怀袁隆平》</p><p class="ql-block">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p><p class="ql-block">袁隆平有伟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为了这个理想他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达自己理想的彼岸。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备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依然关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p><p class="ql-block">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时能发芽,茁壮成长成为绿荫,去感恩为我们付出的袁隆平。因为我坚信自己可以不断地向未来迈进,致敬新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3.谭雨晨《致敬袁隆平院士》</p><p class="ql-block">悠悠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其间亦夹杂着五千载的饥饿记忆。多少王朝的更迭,不是饥饿的底层揭竿?粮食,这个文明昌盛,人丁兴旺的基石,古今多少人想要掌握它的秘密而不得。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院士袁隆平的出现,彻底结束了华夏人民的饥荒史,他用一颗神奇的水稻为“饥荒恶魔”套上了笼头,并让全球亿万人填饱了肚子。</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者,一生之愿,只为挽饥民与即倒,救饿殍而脱饥荒,赤心拳拳,沥胆披肝!杂交水稻傲立苍穹,一禾济世,终不负苍生!</p><p class="ql-block">  4.张 博 淳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p><p class="ql-block">昨天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对我说:“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时,你会想到的人是谁?</p><p class="ql-block">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坤。</p><p class="ql-block">妈妈:不,你应该想到,一生最伟大的愿望让人类摆脱饥饿,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爷爷。他是解决中国吃饱饭的大功臣。随后妈妈说就在2021年5月22日,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爷爷去世了。</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是东北人,家里常年主食都是吃白米饭,从小就听爸爸妈妈对我讲过袁爷爷的事迹也看过关于袁爷爷的纪录片。</p><p class="ql-block">袁爷爷曾说过,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吃饱饭,他兑现了他的承诺。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试验田里,此时的他已经年迈80多岁的高龄老人,可以享受晚年生活。但袁爷爷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我的身体虽然老去,但心还和当初一样,我还有很重要的事要做,水稻需要我,我也需要水稻,国家也需要。</p><p class="ql-block">他一生勤俭,风尘仆仆,他的辉煌、荣耀、名利没有对他产生任何变化,改变他的只有日渐增多的皱纹。</p><p class="ql-block">一饭一食当之来之不易,我们的饭碗是安全的,而毕生的袁爷爷离我们远去!</p><p class="ql-block">我会铭记他!</p><p class="ql-block">我们会怀念他!</p><p class="ql-block">世界会感激他的贡献!</p> 二8班作品集 <p class="ql-block">致敬袁隆平爷爷:</p><p class="ql-block"> 当我昨天下午听说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我感到非常遗憾。</p><p class="ql-block"> 袁隆平爷爷非常伟大,正是因为袁爷爷的不懈努力和认真研究才让我们14亿中国人吃饱肚子。</p><p class="ql-block"> 虽然袁爷爷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以后一定要发扬袁爷爷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节俭精神,不浪费一粒粮食[拳头][拳头]</p><p class="ql-block"> 袁爷爷,您辛苦了,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二8班 陈杰</p> 三年级作品集 三5班作品集   张俊丽指导教师 <p class="ql-block">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住于湖南长沙。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还是我们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追求卓越、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水平领先于世界,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粮食的难题,还解决了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同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袁隆平爷爷,从1960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在他老人家的努力下,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了水稻亩产量700、800、900公斤,使我们国家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以说,爷爷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是巨大和久远的。</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小学生,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要以袁隆平爷爷为学习的榜样,拥有自己的梦想,长大后,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中,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三5班王霈腾</p><p class="ql-block">缅怀悼念“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痛别袁隆平院士,他让我们碗里有粮心不慌!袁爷爷一路走好!表达对袁隆平爷爷的无限哀思!——三5班 邵帅</p><p class="ql-block">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 万人的吃饭问题。</p><p class="ql-block">致谢袁爷爷,致敬袁爷爷,像他那样矢志报国。数不清的选种、记不清的的试验、输得起的失败,了不起的突破……一次次“曲折的寻找之旅”,一个个“穿行在磨难之中”的试验过程,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袁老研发的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被认为“给世界带来了福音”。——三5班 政子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选稿:胡梦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辑:程双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审:汪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终审:古燕琴</p>

袁隆平

爷爷

杂交

水稻

我们

缅怀

院士

饥饿

粮食

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