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筑路》首发式已结束多日,战友们的照片、美文、美篇不断发来让我目不暇接。我感慨有幸被邀请并参加了这次《中原筑路》首发式和寻访故地,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和战友情谊。<div> </div> 闲来无事翻开相册,每位战友熟悉的脸庞和身影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回忆也是一种幸福。 5月6日我与老伴离开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开了农科城杨凌,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并于战友陈明霞在车上相会,我们一同辗转西安,安康,于当晚10时入住湖北十堰市超伦商务酒店。<br> 提前一天来是想去武当山这个中国的道教圣地看看,所以来时带了一部尼康单反相机,没想到老伴用他很不成熟的摄影技术为我们这次会议和寻访故地的集体照留下了回忆的瞬间。 《中原筑路》首发式由姚尚明主编主持。<div> 姚尚明,曾任原铁道兵一师二团政治处副主任,铁道部十一局二处政治处主任,副处长,铁道部十一局鲁中水泥厂党委书记,铁道部十一局二处巡视员。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荣立三等功。</div> <div> 《中原筑路》首发式几个大字在灯光的照射和红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的十分的喜庆祥和,整个会场布置的简洁、大气、明朗,步入会场一种筑路人的骄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div> 到会的战友们安静的坐在两侧,聚精会神的听着代表们的致词发言。</div></div> 一首激昂的”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在原铁道兵二团一连连长朱祖鑫的指挥下响彻在大厅内,激起了我们对半个世纪前的回忆。 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对首发式非常的支持,公司党委副书记尚云功先生亲临会场并致词。 84岁的原二团总工程师曹励强和原中铁建中南办事处党委书记张恒志在致词中分别回忆了军民会战襄渝铁路时的场景。张书记在致词中的太多的忘不了----让人思绪万千。他说二团在襄渝线整整战斗了十个春秋,走过了艰难的岁月,创下了骄人的业绩。 一句“当年我们在襄渝线上曾经年轻过,也曾经奋斗过”的感慨让人心潮澎湃。 原二团民兵曹慎金连长和孙文芬(知青)在致词中说到,当年和二团一起奋战襄渝铁路鲍峡地段时,他们在黄冈民兵师十一个团的评比中获得进度、质量、造价三项第一,成为三线民兵中的一面旗帜。 原铁道兵二团团部电影组组长陈先龙向大会致词并送上字画,孙文芬和廖学明(二团铁兵)夫妇向姚尚明主编送上白河春燕(茶)以表祝贺和敬意。 原 二团学兵闻祥云、唐西蕙在致词中说到,《中原筑路》再现了原铁道兵二团官兵(铁兵、民兵、学兵)浴血奋战襄渝铁路的艰苦岁月和顽强拼搏的硬骨头精神,展现了铁二团官兵的智慧和风采。文集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真实的记录和见证了铁二团官兵为建设祖国甘洒热血、不怕牺牲的动人事迹和瞬间,它是一部可歌可泣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文集。 已故团政委李健的女儿李鑫,饱含热情的回忆了父亲在世的一些片段和作为铁二代应将铁兵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的感言。 负责报到的谭祖保等三位老兵,热情的接待着每一个战友的到来。认真的例行登记,发书等事项。总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首发式圆满的落下帷幕。<div><br></div> 会后部分铁兵作者、军嫂同姚尚明主编合影留念。 参会代表与二公司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手捧《中原筑路》我们感慨不已,回忆我们在配合铁二团并肩作战的日子里,你们用铁兵精神和行为激励和鼓舞着我们,你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div><br></div> 在这值得庆贺的时刻部分作者和姚尚明主编留下了张张合影。 让我们举起杯来为《中原筑路》的正式出版干杯!为首发式圆满成功干杯!为三兵曾经共战襄渝铁路干杯!为战友们的健康和友谊干杯!为我们同是中原筑路人干杯!战友相见干杯的话儿说也说不完。 下午在姚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二公司的荣誉室,在这里我亲眼见到了我的战友肖梅英牺牲后被追记三等功的文件,梅英我为你骄傲! 参观二公司荣誉室。 在二公司荣誉室里奖杯、奖状比比皆是,我为原铁二团的光辉历史震撼和骄傲,为如今二公司取得的业绩赞叹不已,衷心祝愿二公司事业发达,再创辉煌。 看着姚主任、李书记、朱连长忘记了年龄很辛苦的陪着大家,让我们很是感动,谢谢您们!向您们致敬! 这是一张由外地赶来参加《中原筑路》首发式的战友和老伴们在二公司办公大楼前参观后的合影。<div> </div> <u></u> 他们都是曾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老兵,令人敬佩。 5月9日 阳光晴好,但不灼热,这样的天气让人窃喜。<br> 我们在姚尚明主编的安排下,开始了寻访故地的活动。第一站湖北谷城县五山镇。 铁兵张大哥最先找到的带路者是袁老师(小学退休老师)。有人带路真是喜上眉梢,张大哥乐坏了。袁老师说话笑容可掬,这点我对她影响很深。 右边第二人也是给我们热情带路的当地老乡。 在老乡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二团的旧址,老兵身后这棵当年不显眼的皂角树如今长的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成了旅游景点的一棵招牌很是让人喜欢,它屹立在此见证着铁二团在五山的足迹和艰苦岁月。 当找到二团团部在五山旧址时,铁兵战友们非常的兴奋,连连说就是这地方,就是这地方。你看那五角星高高贴在墙上,风吹日晒依然鲜艳夺目。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彰显着70年代的政治文化特色。<div><div> 铁兵战友们对五山的怀念和感情让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我感叹怀旧的情结不光是我们学兵有,铁兵也有。我们怀旧是怀念我们峥嵘的青春岁月。</div></div> 寻访五山没有让铁兵们失望 。再见了! 留下这张带有杨家老湾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合影,记住这里纯朴善良的乡亲们吧。 在这里我们祝他们幸福安康! 路过武当山西站我和老伴趁大家拍照的间隙赶快去买了两张回程车票。 武当山西站我们要走了,铁兵大哥向你挥手告别。 上车后 ,听说要去六里坪了(现已改为武当山站),我高兴和激动的心情难以形容。五十年前满载陕西宝鸡地区两千多名学兵的火车就是在这里停下来的。在这里我们怱怱吃了顿部队提供的饭,便爬上了部队的大卡车一路朝着崇山峻岭行进。五十年来六里坪这个地名已在我们学兵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回来看看你。<div> <div> </div><div> </div></div> 今日再回六里坪,回眸一望遍地芳菲都消尽,唯独痴情在,不怕你嘲笑我们就是一群”傻”学兵。 呀!当年我们就是蹲在这里吃的饭,吃的什么饭,啥味道已不重要了。高兴之余我们不能让手机闲着,连连拍照乐在其中。 他们是战友也是夫妻,志同道合,相敬如宾。 重访六里坪,同来的军嫂们和我们一样激动,因为他们的铁兵大哥当年也在这里停留过。她们站在迎客松下向六里坪行军礼。 当年的六里坪车站为了配合当地旅游业现已改为武当山车站了,但它在我们学兵心中还是六里坪车站。 雄伟壮观的官山河大桥,是原铁二团的杰作,二团官兵为它自豪和骄傲。 六里坪原二团团部,现在是当地一个派出所。 路过十堰机场正是骄阳似火时。姚主任给我们老俩口拍下这张照片。谢谢你姚主任。 十堰机场我们到此一游,一定要拍张照留念。 5月10日 天气晴朗,让人心旷神怡。<div> 我们一行吃完早餐出发了。 客车载着大家一路向前,放眼望去青山绿水,特别的养眼。汉江两岸高楼林立, 老乡们门前屋后鲜花锦簇,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土坯石板房已无踪无影,完全是一种新气象,乡亲们正在奔小康,在这里我们祝你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div> 司机问姚主任去哪里?姚主任说去红号村?我心里想这是啥地方?这么好听的名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50年前我就只知道关口,磨子沟,沙沟。2008年我和战友们去了趟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才知道肖梅英牺牲的隧道叫罗向岩,可见我的孤陋寡闻。<div> 车在红号村停下来,铁兵们开始找团部旧址,我走了一会突然感觉这条路怎么这么熟悉,啊!这不就是我们五十年前天天走的那条路吗,在这条路上我们打过石渣,清理过塌方滑下来的泥石流,从公路上面下到汉江边去捡石头,装车运沙子。在这地方战斗了两年四个月我还不知你有这么好听的一个名字,红号村这下我把你记住了。</div><div><br></div><div><br></div> 找到二团团部的旧址大家又是一次欣喜。一位80多岁的李大爷看见团部电影组陈先龙组长说:”我知道你,你给我们放过电影“。铁兵陈大哥一听惊讶的说:”这简直是缘分”。并与李大爷合影留念。几十年过去了这位李大爷还能认出老兵陈大哥,他的眼神和记忆力让人佩服。 想当年你们个个英俊潇洒豪迈的走进军营,用自己的才华和力量谱写着人生华丽篇章。看今朝夕阳中的你们依然不减风彩笑容灿烂。 原铁二团团部驻地留影。 民兵战友在团部驻地留念 <div> 这时我突然想起我们连组织我们看过一次”卖花姑娘”的电影,当时是背着背包坐在沙滩上看的,对此我印象特别深,这是我们两年多的三线时间里看过的这唯一的一次电影。</div><div> 听了我的述说 站在一旁的铁兵谭大哥说我们也是打着背包,也是去沙滩上看的,看的也是卖花姑娘。仅这一件事让我们的相同点就这么多,难怪铁兵杨大哥说有共同的经历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我太认同了。</div><div> 离开时我和学兵闻祥云的老伴马玲在原二团的篮球架前照了张合影。</div> 铁兵战友在红号村村委会门前留念。 我们在棕溪镇红号村村委会门前来了张大合影。 路过棕溪桥头我和战友陈明霞下车,我们一定要下去看看留张照才行。这个地方原来是四中队的水泥库,罗向岩隧道塌方6名战友遇难,他们的遗体曾在水泥库停放过,二团19连,学兵82连,平利县民兵连都陆续分批来这里向战友们的遗体告别。我们12班的战友看着肖梅英的遗体哭成一团,久久不愿离去,我们是罗向岩塌方事件的见证者与幸存者。现在村民在水泥库的地方盖起了高楼。眼前的桥修的也比过去宽多了。<div> 再往前走拐个弯就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罗向岩了。可司机师傅嫌路不好走,没地方停车等原因不想去,我的战友陈明霞说我2019年来过这里,车能上去也有地方停车。司机说那是两年前的情况又不是现在的情况。我一看司机不想去就给姚主任说,要不我们下车走过去吧,姚主任怕耽误后边的行程,加上对我们的心情也太理解了,果断的对司机说“去”,司机这才调转头。</div><div> 太感谢姚主任的当机立断了,否则这次寻访故地我们就会与罗向岩擦肩而过,失之交臂。</div><div><br></div> 我们和姚主任走在前面,上山的路和隧道口已能看见了。我们加快了脚步,没想到大家全都跟上来了。 这位铁兵陈大哥是原二团团部电影组的组长,当年就是在这里给遇难的6位战友遗体照了像,他至今都清晰的记得接受这次特殊任务的过程。为此他写有一篇“我给遇难战友照相”刊登在《中原筑路》文集中。<div> </div> 罗向岩,50年前我们把汗留在这里,把血留在这里,把我们的青春留在了这里。这里有我们的脚印,有我们的战友肖梅英牺牲时的身影。今天我们来看你,是要把爱留在这里,把情留在了这里,把我们的心留在这里,把我们青春无悔的篇章留在这里。 《中原筑路》主编姚尚明在罗向岩隧道前留影。 罗向岩隧道与磨子沟隧道近在咫尺,彼此相望。我们学兵82连主要配合铁兵19连战斗在罗向岩隧道,与我们同属二团四营的学兵78连主要战斗在磨子沟隧道。当年他们腰缠导火索,肩抗风枪钻杆,打眼放炮,背水泥,装车出渣,他们为麽子沟的贯通立下了汗马功劳,78连的战友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今天的你们还好吗?在这里我们祝福你们平安健康。 据悉70年代初,陕西省参加三线建设的学兵共有141个连队,人数达25800多人,其中有119人长眠在了这条铁路线上永远回不了家。站在罗向岩我们怀念我们连的战友肖梅英、丁萍、马红艳,我们怀念牺牲的每一个战友,我们感慨活着是多么的幸福美好。 接下来我们要去寻访白河二团团部旧址。由于姚主任提前同曾在二团七连的龚道虎排长联系过,龚团长转业后在白河县公安局工作,所以有他带路我们很快就找到地方。 陕西白河县原二团团部旧址。在这里大家留下最后一张寻访故地集体照。你看我们三兵笑的多开心。 姚尚明主编向龚道虎(原铁二团7连排长)夫妻赠送《中原筑路》文集。 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离开了白河县,向湖北鲍峡前进。<div> 鲍峡是湖北蕲春县民兵团战斗过的地方。当我们赶到时天完全黑了,很遗憾没能看成。我的老伴在这里用相机给蕲春民兵拍下了这张照片。</div> 为期两天的故地寻访在老兵谭大哥“送战友踏征程”的歌曲声中愉快结束了。 5月11日上午,我们铁兵,学兵,民兵在十堰超伦商务酒店挥手告别,踏上了归程。<div> 4天来大家在姚主任等战友的细心安排下,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筑路人的自豪和骄傲,也看到了半个世纪来襄渝线的前后变化,我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在这里我要感谢姚主任和各位战友,感谢你们的付出,你们辛苦了!</div><div> 回到家才知道民兵王树蕲、连长曹慎金并没有回家,而是携老伴直奔鲍峡去了,他们说来一次十堰不容易,不去鲍峡看看将会成为遗憾,可见他们对鲍峡的情感不一般。</div> 民兵战友王树蕲在鲍峡二号隧道口留念 曹慎金连长在一号大桥拍照留念 <div> 终于实现了想回鲍峡看看的心愿,民兵战友你们不枉此行,我们为你们高兴。</div> 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铁兵张大哥腿伤还没好,忍着疼辗转去了丹江,找到了当年铁一师的旧址,这里现在已经是一家幼儿园的所在地了。 一群怀旧人,年龄古稀余,不怕路途远,只为看一眼。襄渝线你是我们心中的风景线,一道永远看不够的风景线。 最后感谢战友们提供的照片,祝战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希望我们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