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水县马西乡康家堡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坐落在晋绥边区抗日八分区秘密交通线上的一个模范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日本鬼子实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抗战根据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这个时期,顾永田带领的文水县抗日政府就驻扎在康家堡村,与同样驻扎在山区的汾阳县委、交城县委互为犄角,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老区人民群众,按照毛主席把敌人挤出去的作战方针,有力地开展了反扫荡斗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文水县第一任抗战县长顾永田也成为了抗日模范县长。平遥介休抗日县委政府也驻扎在康家堡村,成克县长等同志,出色地完成了无数次秘密护送中央首长从白区奔赴延安的光荣任务,刘少奇同志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过程中,曾在康家堡住过一夜。贺龙元帅、李井泉等同志曾经在康家堡生活和战斗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康家堡村驻扎的还有八路军的后方纺织厂、后方医院。你可以想见这个山沟里的“小延安”、交通线上的模范村当时军民团结打鬼子的场景。康家堡村的群众基础是多么好啊!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我们党领导边区人民创造的经典的抗日战术,曾经在康家堡村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极大地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有力地巩固了根据地的胜利果实,包括康家堡村在内的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始终掌握在英勇的八路军和人民群众手里,在多少次的战斗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吕梁山抗日英雄和支前模范。在多少次的战斗中,也先后有三十二位八路军战士牺牲在这里,其中有纺织厂的三位女同志,有后方医院里负伤的指战员,还有为掩护群众转移牺牲的年轻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康家堡村的小路走过,当年的贺龙桥、少奇路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芳草萋萋,沙石依旧,在沉淀着历史的土地上,凝神驻足,你是否还能看到当年八路军战士奔赴前线、英勇战斗的足迹;青瓦片片,石碾不语,在流淌着历史的时空里,屏息细听,你是否还能听到当年八路军战士和老百姓军民融合、小村里鸡犬相闻、共同抗战的欢声笑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枪声远去,已经落在历史的尘埃里,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那段被日寇铁蹄践踏的苦难岁月。仰望青山巍巍,烈士忠魂不死!八路军将士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浩然正气与天地长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康家堡村是一个充满了热情和觉悟的小山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日战争时期,康家堡村的人民群众为革命做出了许多牺牲,在支援拥护革命的同时,村里的青年男女有不少参加了八路军。其中有优秀地下交通员梁翟让,多少次冒着生命危险给八路军传递情报、运送物资。从交通员曾经居住过的窑洞的窗户上看,就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精明能干的人,窗户和门框尽管不大,但都是用铁皮包出来、用铆钉钉出来的,在门的中间还留有一个观察孔或者射击孔,这样的装饰应该既能起到防火的作用,也能起到防弹的作用,那时候在一个小山村这样的门窗应该是很少见的。在窑洞的砖头墙壁上,还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的弹洞。梁老的儿子中,有一个参加了阎锡山的部队,后来到了台湾,他的孙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回来探过亲,出钱请放映队给村里的乡亲们放过电影,临走时看到进村的路不好走,就留下了5000元钱,希望乡亲们把出村的路修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村里还有兄弟两个八路军侦查员战士,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一个兄弟,一个负伤,后来负伤的留在村里,和部队失去了联系,以至于到解放以后,都没有得到部队的证明。几十年来,老人家拥护党的领导、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信念始终未变,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先后参军,把他们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给我们讲解的高长华,就是康家堡本村人,小名六十,今年71岁。他自己说,他出生的那一年,他奶奶刚好六十岁,就给他起了六十的小名。老高记忆好,人也非常热情,是个革命的后代。在16岁时,已经是村里的民兵队长团委书记,为了给村里修路,在炸山时不慎伤了面部和眼睛,差点送了命。26岁时才成了家。几十年风雨人生、苦辣酸甜走过来,现在儿女在外,自己和老伴身体健康,住在村里。老高每天热心于康家堡村的红色旅游讲解,山前山后到处跑,还和当年年轻时为集体的事跑前跑后一样,精力充沛、乐此不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高的三叔,在部队南下时去了湖南,做过某市的农工部长,去世后,按照生前嘱托,子女把父母亲的骨灰一起送回来家乡安葬,了却了老人叶落归根的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还听到一个感人的故事,就是有个天津的女知青张铁环,1969年到了村里,做了一名民办教师,在那个战天斗地的艰苦岁月里,一个大城市的年轻女孩,在大山里扎根生活了30年。30年来,张老师心系群众,关爱学生,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无私地献给了康家堡村,献给了她深深地钟情的这块红色土地,为村里培养了不少人才,大学生五个,其中研究生毕业的就有四个。在张老师曾经居住过三十年的窑洞前,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平凡的年代,每个人脸上洋溢着朴实而幸福的笑容,看到了她们无怨无悔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辛勤耕耘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康家堡村还是子夏山下头道川里的世外桃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头道川清澈的山泉水汨汨地从村子脚下流过。这里水草丰茂,百鸟鸣涧,牛羊成群,鸡犬相闻,上百亩水浇地和大山里的丰富物产,一直在滋养着这里的人民。这也是抗日政府能够扎根这里的条件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康家堡村里,槐树茂密,有不少百年以上的古槐。其中有三棵需要五六人才能合围的千年槐树。东村头的一棵因为人为砍伐已经消失,据说这是最粗壮的一棵。村西有一棵依然枝叶茂盛,生机盎然。村中间已经消失的不见影子的古庙前的一棵,在历经了千年的雷电火劈后,树干已经成了犬牙空洞状,但是在她皴裂的树皮里,依然可以看到又长出了许多新的树枝来,有的已经长成了碗口粗细,有的还新枝吐绿、生机勃勃,彰显了古槐顽强的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康家堡的村东口,也就是三十二个八路军战士的暮坡前,还有八棵枝繁叶茂的已经生长了上百年的酸枣树,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在基本平坦的土地上看到的最粗的酸枣树。八棵酸枣树像八个天兵神将,默默地守护着在村里牺牲的八路军战士的墓地,这也成了村里独特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村里有不少建筑,古朴考究,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尽管年久失修,好多都成了残垣断壁,但是依然能看出当年村里的富有和繁盛。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能好好地考究他们主人的身份渊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十年代在康家堡村与神堂村交接的地方修起了神堂水库,库区不大,都在康家堡村的地界里,康家堡村脚下多了一大片湿地,和肥沃的土地连起来,康家堡村俨然变成了一个北方的江南,山里的水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康家堡村后头道川一直往西走,不足三五里地,又是一个泉水叠瀑,山花烂漫的人间秘境。倘若与三五好友畅游于此,林间漫步,听鸟语轻歌;驻足欣赏,看雨雾山岚、奇石朦胧,还有那松涛阵阵,流水潺潺,是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村子里人口只剩下20来个老年人,年轻人都住到了山外的城里。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接受传统教育的活动蔚然成风,每天有不少的游人来到康家堡聆听红色故事,感受自然风情。县委政府也在逐渐恢复村里毁坏坍塌的建筑。你到这里来,置身于康家堡村,沉浸在红色的故事里,领略着旖旎的好风光,实在是一种最美的享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康家堡村已经成了文水的一张红色名片,一处旅游胜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