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读书历来是古今圣贤修养身心,提高境界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传道、授解、解惑的文化传承者和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更是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叶芳芳老师说:</p> <p class="ql-block"> 于漪老师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于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效率。此外,她倡导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这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过程中,还应撒播做人的良种,熏陶感染,春风化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尤群英老师说:</p> <p class="ql-block"> 利用工作之余,我认真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该书写了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于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着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车轮,书中一片一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匪浅,感受颇多。</p> <p class="ql-block">郑海敏老师说:</p> <p class="ql-block"> 于漪老师善于抓住机遇的主动精神另我难忘,我也曾经在教研会上不愿意发言,更不愿意上公开课,害怕其他老师提出批评意见,甚至担心讲不成功而出丑。看了他写的文章,我明白一个老师需要积极主动地走出来,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而每一次机遇都会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更会在一次次锻炼中提高自我。</p> <p class="ql-block"> 教室里每张桌子上一盏煤油灯,两个同学合用,尽管油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差别,但排列整齐,星星点点,远远望去,简直有纳兰性德《长相思》中“夜深千帐灯”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