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滇东南

秋叶如烟🍁

<p>蓝花楹的花语是宁静、深远、忧郁,在绝望中等待爱情,真正的痴情啊!</p> <p>建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属于云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位于滇东南的一个县级市,主要民族有哈尼族、彝族。建水历史悠久,天气宜人,风景如画,特产丰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p><p>建水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不下50余处,除朝阳楼外,有朱家花园,张家花园,文庙,双龙桥,指林寺等等。</p><p>建水之美,在于古风犹存,古貌亦然。</p> <p>朱家花园,这座记录了乱世与盛衰的私宅,位于建水县城内建新街中段,是清末光绪年间临安府(府治设于建水)富商大贾朱成章、朱成藻兄弟及子侄朱朝琛、朱朝瑛等,耗费两代人的积蓄,断断续续建造,一百年来,曾经住在里面的朱大家族,从凡俗而热闹到无处寻踪,其间悲有欢的生活,已成为往事。</p><p>这个遭逢乱世的花园,虽然保留中大家之遗风,如今却一个后人也寻不到了。朱氏家族,就这样陨落在了一个新旧世界交替的乱世。</p><p>至今,朱家花园的每一片砖瓦,每一幅字画,仍透露着这个家族内心的秘密。</p> <p>在小姐绣楼入口花墙上的“循规蹈矩”、“谨言慎行”,以及所有富有寓意的精妙绝伦的门窗雕花,让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一个家族在传统的道德礼仪下面,那颗丰富而深厚的内心,那种宝贵、神圣而传统的坚持。</p> <p>朝阳楼,雄踞县城东面的中轴线上。这座城楼高24.45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6米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有三层,每层都覆以歇山式屋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红墙黄瓦,金碧辉煌。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真不愧“南中大观”。登楼四望,但见房屋鳞次栉比,街道纵横,古塔高耸,街道两旁,古建筑群林立。</p><p>漫步在城楼下,厚实高耸的红墙,雄伟壮观的城楼,宛如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故朝阳楼有小天安门之称。</p> <p>古城建水,云南深处真正的贵族!</p> <p>建水小火车是在云南人民自主筹资修建,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米轨铁路。米轨铁路是中国重要的工业遗产,世界米轨铁路的“活化石”,是我国早期铁路中保存较完好的一条,且尚在全线运营整体构成不可多得的世界性文化遗产资源。</p> <p>临安站建筑具有中西合璧,强烈的法式色彩。</p> <p>米轨铁路是由历史上的滇越铁路个碧临屏寸轨等铁路演变而来,穿越了3个世纪,运营了100多年承载着中国、法国、越南3国特殊的历史记忆。</p> <p>建水小火车现在是一趟旅游专列:从紧邻建水古城的临安站出发,经“十七孔桥”、“乡会桥站”、终点是“团山村”站,然后原路返回。前两站每站停车30分钟;最后的团山村站停车一个半小时。</p> <p>到达第一站——双龙桥车站。</p><p>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上,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清乾隆年间先建三孔,道光年间又建十四孔与之相连,因此俗称“十七孔桥”。</p><p>桥中建有三层楼阁,两端各有亭阁一座。桥身用巨石砌成,全长148.26米,宽3米,远看犹如一艘楼船,近观似长虹卧波。它造型奇巧,是我国现存的优秀古桥之一,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景点。</p><p>1965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前来考察,将其列为全国大型古桥之一,遂被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br></p> <p>到达第二站——乡会桥车站</p><p>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不属于滇越铁路,但却是滇越铁路催生出的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当时,为了不使法国人染指个旧的锡矿,云南人修建了这条轨距仅为0.6米的铁路,俗称“寸轨铁路”。该路1915年5月开始修建,至1936年10月10日才全线建成通车。当年这条0.6米宽、177公里长的铁路如今已全部被淘汰。然而,它在短暂的时光里,已为滇南山谷打开了通往世界繁华的密道。</p><p>碧石铁路先后设置30个车站(不含后增设的建水客运站以及松村,宝秀站),站间平均里程5.9公里,比全国平均9.88公里的站间里程短。</p><p>乡会桥车站,个碧石铁路上的一个三等站,后改为四等站。站址在建水坝中西部的西庄镇,东临庐江(又称临安河或海河)。</p> <p>车站为黄色的法式建筑,虽然很小,但站内建筑似“庙状”而著称,又地处膏映之乡,物产丰裕、集市繁荣,附近还有双龙桥,黄龙寺等古迹,是个很有特色的乡间小站。乡会桥车站曾成就了一个村庄繁荣的梦想。</p> <p>建水小火车的终点站是团山村站。</p><p>团山村历史上曾是彝族人的居住地。这里所有建筑一律坐西朝东,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p> <p>团山村有个张家花园,建于清代末年,是一个有纵横向两组三进院落和花园祠堂的民间私家建筑群。</p><p>张家花园是由几个分散的院落组成的,虽不像大户人家的院落那样亭台楼阁,房屋鳞次栉比,但是每一家都是金漆木雕门窗,高门大院尽显雍容华贵,媲美徽州。</p><p>张氏祖先从江西来这里经商,发达后建此宅第,从各个院落名称可知曾出将军、司马、秀才、营长等,现在仍有子孙居住生活于此。</p> <p>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p><p>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p> <p>哈尼族人历时1300多年雕刻的"大地雕塑"。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座山坡上几千级梯田倾泻而下,磅礴的气势、斑斓的色彩、浓郁的气息、流动的线条就是一幅波澜壮阔、令人震撼的油彩画!</p> <p>惊叹于哈尼族人的力量,征服自然。确切的说哈尼族人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和自然高度和谐,因为哈尼族梯田是一个协调的生态系统,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了一代代的哈尼人。</p> <p>碧色寨,这是一个在比例为六千五百万分之一的世界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地方,与欧洲的法兰西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相去甚远。然而,就是这样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竟然真的发生了:</p><p>一百多年前,它所在的蒙自已经被法帝国的统治者视为囊中之物。它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与省会昆明相距289公里,离越南的老街也不过百余公里。</p><p>北回归线横贯境内,是云南省六大平坝之一,物产丰富,为彝族、苗族、壮族、哈尼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之地。</p><p>在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均通过蒙自转运。</p><p>滇省的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家外国银行、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第一个火电站等先后诞生于此,这也凸显了它在云南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而碧色寨就位于其所下辖的草坝镇。</p><p>碧色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之一,火车经此北上可以到达昆明,南下不远,经过中越边境重镇河口就能直达越南海防港。</p><p>这里本来只是一个十几户人家、比邻火车站的小小山村,原名叫“坡心”。据传,当年一个法国驻蒙自的官员发现这里有着依山傍水的美景,遂将坐落于此的火车站命名为“碧色寨”,这个小村庄也因此而闻名中法。</p><p>百年前的法国人在云南修建了滇越线、石碧线,碧色寨,是其在中国最早的铁路火车站。</p> <p>从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到1940年,碧色寨整整繁荣了30年,随着滇越铁路的运输中断,碧色寨逐渐冷落下来。</p> <p>蒙自百年历史记忆库,素有 “小巴黎”之称的滇越铁路-碧色寨。</p><p>这里是《芳华》的拍摄地,斑驳的法式建筑和古旧的铁轨,镌刻着它曾经不可磨灭的光辉岁月,现在是摄影师和画家最喜欢去的取景地点。</p> <p>烟雨蒙蒙,细雨绵绵,登上青龙山,眺望山水相依的普者黑,这里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座座散落的孤峰延绵环绕着40里水路,山连着水,水绕着山,被誉为"世间罕见、中国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p> <p>说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拍摄地菜花箐,这个苗寨位于普者黑青龙山后面,因整个小村坐落的箐边开满了很多油菜花才得名,每年二月间,在通往菜花箐的公路两旁就能看到到黄灿灿的油菜花,美不胜收!当然,我们去的这个时候没有油菜花,也没有误入桃花源的狐仙见到的桃花。只有几十株拍电视剧用的假桃花,好像还在相思相守着这十里芳华。</p> <p>位于弥勒市的东风韵景区始建于2014年,整个景区涵盖生态农业、艺术文化、休闲度假养生等多种产业,景区内建筑十分具有设计感。</p><p><br></p> <p>天公不作美,蓝天白云仿佛在和我们捉迷藏,又似乎在挽留即将返程的我们。</p> <p>云南人留客不说话,只听小雨沙沙地下,若断又若续,如诗又如画,心在雨中醉,情在雨中发,留下吧,留下吧,留下吧!</p><p>彩云之南,美丽的故乡,永远爱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