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曹军营寨发生在黄州赤岸上段——团风江口的举洲港湾内》

雁北雕翎

<p class="ql-block">文:梁敢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以之命名的地址赤壁,究竟是指的一个奌还是一条线?三国志中的《吴书》又言破曹战址在乌林,乌林与赤壁是什么关系?南宋《舆地纪胜·黄州》卷言“乌林与赤壁相近”,明清黄州史料多言乌林在团风,但其具体方位却未明言。因此深入认识乌林在团风的具体方位,深入认清黄州赤壁是三国时曹植、梁代庾信所指的赤岸是一条线及其具体路径,这对于彻底落实赤壁战址在黄州,是有较现实意义的。</p><p class="ql-block">一 黄州赤岸是怎样形成的?</p><p class="ql-block">乌林在团风江口至其北王家坊一带。首先要说明是:今黄州到团风是50里。这是堵城到团风的干堤(号称堵龙堤)修成后的距离(虽修成年代待考,但肯定不早于明代)。在古代尚无此呈弦线切短的干堤时,江水距今干堤东边2-10里的山岗呈弯弯曲曲不规则的弧线沿流至堵城,其流程比沿堵团干堤流程至少多出几十里!那么从黄州经堵城、团风到王家坊乡举水岸足足有一百几十里。</p><p class="ql-block">据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云:“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波澜汹涌,风云开阖”,亦可见黄州正南江岸约有一舍之地,由江流转向的赤壁矶后溯上游北到团风江口之北王家坊乡,这条赤岸线至少有一百多里长。</p><p class="ql-block">曹植在《求自试表》曰:“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苍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见寿志《陈思王传》)显然是指曹操欲渡江的长江北岸的一段。</p><p class="ql-block">对此晋郭璞(公元276——324年)云“冲巫峽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于柴桑(见《昭明文选·江赋》。</p><p class="ql-block">李善注;言涛之余波至柴桑而尽)”则指明此赤岸在江津(在江陵附近)以下、柴桑之上,即赤岸乃今江陵与今九江间的一段江岸,这就排除了古代不少人误指赤岸为广陵瓜步山及东邻的红山。</p><p class="ql-block">赤岸究竟在江陵与九江间何处呢?梁庾信在名著《哀江南赋》中称:鄂州“钓台斜趣”对岸为赤岸,並肯定它就是为黄盖火攻曹营之地,也是魏武名将所“临之赤壁”(见北衲本《周书·庾信传》所载)。钓台斜向的对岸即今赤壁矶上游一带。但未言此赤岸有多长。</p><p class="ql-block">亊实上,从黄州府城西的赤壁矶,沿江溯北经禹王、堵城、回龙乌龙庵、团风、方高坪直到王家坊的连绵山崖、其色丹赤、陡峭如壁、耸立江边百余里(虽其中有溪涧入江而留有缺口),是汉晋闻名的赤岸线。</p><p class="ql-block">据刘盛佳等专家指明:襄(阳)广(济)深断裂与麻城大断裂几乎裂垂直相交于团风沿江附近。襄广深断裂过此相交点后与长江流向基本平行向东南经黄冈县向东沿申至广济(见刘盛佳等著《湖北省地理》及其载图P36—37 武汉教育出版1988)。襄(阳)广(济)断裂带自武汉至广济这一段红层断裂面,经过江水万年冲刷而沿江裸露出来而形成了百里赤岸壮丽景观!曹植将它与苍海、玉门、长城这些全国著名的景观相媲美的。1954年长江大堤破,江水正沿着这一赤岸线流过的。这就是说黄州赤壁绝非仅指赤壁矶这一个点,而是由举水古入江口至黄州赤壁矶这条沿江赤岸线。</p><p class="ql-block">黄州赤壁说者都认可曹操水陆大寨屯扎在今团风的乌林,据明清史料似乎乌林是团风的别名。其具体方位何在?其实它就在团风江口的东北面直到王家坊一带。曹操的水、陸大寨并非屯扎在百里赤岸线的下端赤鼻山或曰赤壁矶,而屯兵在赤岸线的上段的举洲港湾,与下游百里之外的邾城没有多大关系,最多曹军巡逻哨可达于此,所以魏晋史料记述赤壁之战场时无须涉及邾城。</p><p class="ql-block">二,曹操水军大营屯扎在位于乌林的举洲港湾内</p><p class="ql-block">承华师大地理学博导刘盛佳先生赐教:古代船舶不能停靠深水陡岸,一般要停泊于洲、澳。鉴于曹军船多、簰多,必须泊驻在有较深的港湾內甚至与内湖相通。其好处是:</p><p class="ql-block">㈠ 容量大,可建成容纳庞大的曹操的水陆大军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㈡ 水面较平静、风浪小,适于北军操练与生活。而汉水出江口下不远的黄州赤岸上段号称乌林处,当时正有这样的港湾。唐代人称“大破曹操军于赤壁江口”(见唐人著《建康实录·吴太祖》)。所谓“赤壁江口”正指举水古入江口。</p><p class="ql-block">举水古入江口附近的一带江面自古号称“鹅公颈”,弯曲程度特大,最易产生沙洲与江滩。故六朝时举水入江一带沙洲通称举洲。它实为一大沙洲群:洲大、数多、有流动性,聚散频繁。故直到建国初团风镇四周都有水,它实际上是古代举洲遗留下的最大一洲(现此洲已与江岸靠拢为陆)。</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此处已设有团风镇(见《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汉三国时长江水更大,团风江口内港湾往北直通向二十里外的王家坊而与举水河东南岸相接。</p><p class="ql-block">今团风镇自南往北留下靑草湖、黄草湖、占家湖等一连串的湖泊,正是这一长江大港湾遗留下来的河迹湖。这一帯统统在号称乌林的范围内。</p><p class="ql-block">曹军屯扎水陆军大寨本选择在具有优越地理条件的举洲港湾,却遭遇到两个致命的偶然因素:</p><p class="ql-block">㈠ 曹操被黄盖诈降所骗,没有防范黄盖船队靠近;</p><p class="ql-block">㈡ 恰恰碰上“东南风急”,曹军营寨被“数十艘”黄盖的火船同时冲入,才导致如《三国志·周瑜传》及其注引《江表传》所言“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悉延烧岸上营落”。注意:《周瑜传》所说的“悉”与《江表传》所说的“尽”均有全、都之义。“营柴”即营寨,“岸上营落”是指屯扎在岸上的营帐群(当为步骑兵所居)!</p><p class="ql-block">历来赤壁战址的论争者,似乎对“烧尽北船”、“悉延烧岸上营落”即烧光、烧尽所必须的地理环境都没有注意到:如果曹军船舰沿开阔江岸停靠,如今之洪湖乌林或今黄州赤壁矶沿江一带,停船一字排开的话,那么一船着火,他船马上散开,可自由进退江中,根本不可能“烧尽北船”,更不致于“悉延烧岸上营落”!</p><p class="ql-block">正由于曹操水陆大寨屯扎在具有相对封闭环境的举洲港湾内,而港湾内遍生的茅草、芦苇恰逢冬天正枯黄,黄盖火船冲入后引燃了这些茅、苇而“烟炎张天”,导至整个港湾都着了火,从而除在江口少数船只外,屯扎在港湾内的曹操水陆大军溃败而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