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唐宗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这本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的语文教育越来越似是而非了。为了正本清源笔者就不得不发此一问了。<b><br></b></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发展中,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不得不进行交流,以便通过合作来抵御更大的共同危险,这样便产生了语言。大家都知道语言最初的载体是人类发出的能够表意的声音,也即人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来进行交流。显然,这种以人声为载体的语言具有即时性,人们学习语言只是通过口耳相传、潜移默化来获得,以至于后来人类不需要通过刻意的训练便能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母语教育生活化),早已成为人类的本能了。</div> 但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一定是个落后的民族、悲哀的民族。因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发现、探究、积累的知识,仅靠口耳相传是传承不下去的。所以,一个优秀的民族,便一定会有自己的文字。<br>文字作为语言新的载体,在创造它的人眼里,当然烂熟于心。可是作为一种符号。怎样使其他人或是更多的后来人也能认识它,熟练地使用它,这就需要教化,因为这种音形义具备的文字不像表音的语言学习那样直接、生活化,随时随地不受任何限制。因此,便产生了“先生”专门来教授文字。<br><br> 在考察了语言文字产生的社会性需要后,我们不难得出语言文字的功能性特点:一是交际性,二是工具性。<br>自从语言文字诞生后,人类社会便不断向前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于是便出现了私塾、上门先生。因古代交通、信息的闭塞,特别是社会分工的粗放,教学内容十分单一。只有识字、写字、读书,也无科目之分。学生从百家姓、三字经开始,一直读到论语、大学、中庸。直到近代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西方教育模式才传到中国,乃有了学科之分,从而便有“国文”,以示与洋学之分。新中国成立后,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才有了自己的专有名称——语文。<br> 毫无疑问,新中国的语文教育在借鉴传统的“语文”教育基础上,为统一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国民素质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教育的规模、形式等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也越来越条条框框,其标准和目标更是变来变去,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更是变成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从而使得小学语文学生厌学,教师怕教。这就使我们不得不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br>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要从语言文字(以下简称语文)的功能性特点谈起。首先,语文的功能性特点,这是每个从事语文教育的人首先得把握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它定义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可是其表述不准确。且易使人产生模糊的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还是工具性第一,人文性第二?抑或是人文性第一,工具性第二?毕竟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如果不弄个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话,小学语文教育岂不成了“四不象”?其结果,小学语文教育任务的完成也就可想而知了。 语言文字是因交际而产生,产生之后便成了工具。掌握了这个工具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第一,交际性第二。只有在你熟练地掌握了语言文字之后,工具性才逐渐淡化,交际性才凸现出来。<br>其次,人文性表述不准确。还是以“交际”为好。语文的交际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以声音为载体的语言直接交流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另一方面是以表意的文字为载体的人类跨越时空的交流(包括书信、诗词、歌赋、经验总结、科学论文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性统属于交际性范畴。<br>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来看,人们学习语文首先考虑的可不是语文的交际性而是语文的工具性,即熟练地掌握文字这个载体从而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以便堤升自己的社会层次。这个观点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恐怕事实就是如此吧。至于今后没能成为其他方面的人才,倒成了诗人、作家,这也毫不奇怪。<br>回答了这个问题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不言而喻了,那就是以识字写字为主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文字这个载体,以便更好地学好其他方面的知识。至于我们现在所提到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人文性等完全可以在作为识字课本的选文上加以解决。 说到这里,为了更好地发扬光大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各方面人才,我们是不是可以结合语文的功能性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规律,降低一些语文学习的要求。比如在小学开设语文,但只在识字、写字、朗读方面提一点要求。这样学生愿学,教师好教,师生双方都没有多大的压力。初中开设阅读,选取各类文体的经典文章,教师在阅读上加以引导。高中阶段分科开设写作,文科班开设各类文体的写作,理科班只开设论说文的写作。大学本科开设语言学、文秘、文学评论与创作。这样既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也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发扬光大祖国的语言文字。<br> 这决不是什么标新立异。我常常在想,纵观我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史,封建时代的教育,就其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乃至于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及条件等方面决没有我们现在这样先进,但它却培养出了无数精英。像现代文革时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只是背背语录、写写字,可就这样也丝毫不影响它培养出了无数大师级的人物。<br> 我在这里丝毫没有为落后的社会现实唱赞歌的意思,我只是想说语文教育的标准实在不宜定的过多过高,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充其量也就是识字写字而已。一些要让学生体验、感悟、理解的东西,完全可以在下一阶段,年龄大了些再进行嘛(现在进行也没多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