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华夏文明史8000年看山西,5000年看陕西,3000年看河南,1000年看北京。</p><p class="ql-block">我们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有太多的理由去回望它的历史。</p><p class="ql-block">2021年夏天我们萌发了一个想法,沿着明清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的城墙旧址走一走,用脚步去丈量它,用心灵去追忆它。</p><p class="ql-block">一、宫城(明清故宫)周长3.4公里</p><p class="ql-block">二、皇城旧址(明清)周长10.5公里</p><p class="ql-block">三、内城(明清)周长23 公里</p><p class="ql-block">四、外城(明清)周长22 公里</p><p class="ql-block"> 为此友人杨昕专门绘制了地图</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脚步从宫城开始,本集相册将随着我们的脚步逐步完成。</p> <p class="ql-block">一、宫城</p><p class="ql-block">宫城就是现在故宫的外墙。</p><p class="ql-block">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也称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p><p class="ql-block">宫城东为东华门,南为午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神武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p> <p class="ql-block">1、宫城东门……东华门</p> <p class="ql-block">东南角角楼</p> <p class="ql-block">2、宫城南门也是正门——午门</p> <p class="ql-block">午门为阙门建筑</p> <p class="ql-block">宫城西南角角楼</p> <p class="ql-block">3、宫城西门——西华门</p> <p class="ql-block">宫城西北角角楼</p> <p class="ql-block">4、宫城北门——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故宫东北角楼</p> <p class="ql-block">二、皇城</p><p class="ql-block">皇城环绕在宫城之外,是拱卫皇宫并为皇宫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的特殊城池。</p><p class="ql-block">皇城东起东皇城根大街,南是今天的长安街,西是西黄城根一线。北是地安门大街。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约2790米,面积约6.9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皇城一共有七座城门:</p><p class="ql-block">1、天安门:皇城的正门是天安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明时称‘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改建并易名为天安门,含‘受命于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再次重修。天安门的高大城台下部有五个拱形门洞,这便是天安门实际意义上的门了。在五个门洞中,中间的门洞最大,这座门等级最高,明、清时只有皇帝才可由此门通过。其余四个门洞分列左右。依次缩小,允许宗室王公和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出入。最外的两个门洞最小,各为四品以下官员的通道。天安门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近代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都曾在此留下痕迹。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而后天安门又被绘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国徽,天安门从此成为了国家的象征。</p><p class="ql-block">2、东安门:皇城的东门称东安门,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中间偏南。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其门西对宫城之东华门,东对玉河之‘皇恩桥‘(玉河即元之通惠河,明初仍为运输通道,喧嚣之声达于宫内)。明宣德七年(1432)将皇城东墙东移至玉河东岸,东安门亦向东移至皇恩桥东侧,将玉河圈入皇城,成为了专供皇家的漕运河道。东安门于1912年,袁世凯策动曹锟发动‘壬子兵变‘时遭到焚毁。1999年王府井大街建设改造时掘出了明皇城东安门的遗址,文物部门特在原址建设公园进行了保护。</p><p class="ql-block">3、西安门:皇城的西面是西安门,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处。它与东安门并不在同一条线上;东安门与宫城东华门相对,而西安门则因宫城西侧有西苑大片水面,无法由西华门直接相对通行。只得在皇城西墙偏北处设西安门,由北海与中海间的通道通行。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摊贩不慎失火,西安门被焚毁殆尽。此后文物部门特制作了楠木模型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4、地安门: 皇城的北面是北安门,清改称地安门。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墙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钟鼓楼。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顺治、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地安门于1954年12月动工拆除,1955年2月3日拆除完毕。</p><p class="ql-block">5、大明门:天安门之正南有大明门(清初改称大清门,民国年间称中华门),大明门位于城市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始建于明永乐时期,清顺治元年改名“大清门”,民国元年改名“中华门”。大明门,三阙,巨檐重脊,门南侧左右有石狮、下马碑各一对。明时门上挂有盈联一副,为明初大学士谢晋手书,上联为“日月光天德”,下联书“山河壮帝居”。门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千步廊”,又东、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间,皆连檐通脊。千步廊于1915年拆除。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了中华门。1976年在其原址建设毛主席纪念堂。</p><p class="ql-block">6、长安左门:天安门前的东西两侧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长安街因此二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两门规制完全相同,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长安左门为皇城天安门的东复门。因明清殿试后,将写有中进士者姓名的黄榜,在鼓乐御杖引导下,张挂在长安左门外临时搭建的龙棚内。举子们纷纷聚集于此看榜,一旦金榜提名,犹如鱼跃龙门,所以古时人又称此门为‘龙门‘,或谓‘孔圣门‘,为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又称‘青龙门‘。</p><p class="ql-block">7、长安右门:长安右门为天安门的西复门。每年的 ‘秋审‘、‘朝审‘,都在此门内举行,届时各省及刑部的死囚均要入此门进行讯问,确认无疑者即绑缚刑场执行。囚犯一入长安右门如入虎口,凶多吉少,故此门又称为‘虎门‘;为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此门又称‘白虎门‘。1912年12月,为便利通行,将长安左、右门汉白玉石槛拆除。1913年1月长安街正式通行。长安左右门于1952年拆除。</p><p class="ql-block">由于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拆除的比较早,人们习惯上称皇城四,既东安门、天安门、西安门、地安门。</p> <p class="ql-block">皇城东墙(皇城根遗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玉河澄清下闸</p> <p class="ql-block">中法大学遗址</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民革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最高人民检察院</p> <p class="ql-block">1、东安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皇城东南角(北京饭店西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庙</p> <p class="ql-block">2、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p> <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p> <p class="ql-block">国家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南长街</p> <p class="ql-block">新华门(中南海)</p> <p class="ql-block">皇城西南角(统战部)</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中南海西墙)</p> <p class="ql-block">皇城西南拐角2</p> <p class="ql-block">西黄城根礼王府</p> <p class="ql-block">3、西安门路口(西安门位置)</p> <p class="ql-block">北京四中</p> <p class="ql-block">皇城西北角</p> <p class="ql-block">香港驻京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体运动学校</p><p class="ql-block">国家运动员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北海北门</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p> <p class="ql-block">4、地安门路口(地安门位置)</p> <p class="ql-block">雁翅楼</p> <p class="ql-block">通惠河玉河遗址</p> <p class="ql-block">玉河河道</p><p class="ql-block">澄清中闸</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南口牌楼</p> <p class="ql-block">三、内城</p><p class="ql-block">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p><p class="ql-block">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p><p class="ql-block">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又称京城。</p><p class="ql-block"> 1416年(永乐十四年)起,开始摹仿南京故宫营建北京宫殿。</p><p class="ql-block"> 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增建</p><p class="ql-block">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p><p class="ql-block"> 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23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p><p class="ql-block">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改建1911年清朝灭亡后,对北京城池进行改建,为改善交通和修筑环城铁路,先后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安定门的瓮城,皇城城墙和东安门。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新开和平门,1937年开辟启明门(建国门)和长安门(复兴门)</p><p class="ql-block"> 1949年之后,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朝鲜战争期间,为便于疏散民众,在内城城墙上增开了东四十条、小街、新街口等豁口。</p><p class="ql-block"> 内城城门和城墙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内城护城河的东西南三面也加盖改为暗沟,成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北京内城遗存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内城护城河北段。</p> <p class="ql-block">内城 (现在的地铁2号线的线路)</p><p class="ql-block">内城共有九座城门,“内九”指的就是这九座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前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p><p class="ql-block">古代官职“九门提督”中的“九门”正是指这九门。京都九门大多无存,仅有德胜门和正阳门。</p> <p class="ql-block">1、德胜门箭楼遗址</p><p class="ql-block">德胜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乾 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时逢大雪纷飞,除去一年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 通,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其它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 "德胜祈雪"。走兵车。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p> <p class="ql-block">箭楼北侧</p> <p class="ql-block">2、安定门遗址 现立有一青铜鼎</p><p class="ql-block">安定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 安定门走什么车呢?北京的说法是兵车回城走安定门——出兵得胜,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败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败仗也得回安定门。这次没胜,下次再安定也不迟。还有种说法儿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营在安定门,所以回兵走这里。实际上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一共是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以前在内城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那儿用得着收兵全走安定门啊。实际上,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厂改成寿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是一个意思。</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p> <p class="ql-block">京城东北角现为俄罗斯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3、东直门遗址 现为立交桥</p><p class="ql-block">东直门:元祟仁门,此门为京华九门中最贫之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占据瓮城为主,但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 市人称"东直雕像"。走砖瓦、木材车。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实际上,东直门不仅仅只是走砖瓦、木材车,它走各种各样的车,要是硬给起个名字,那就是,东直门走百姓车。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其实是东直门外小街,整条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地上铺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买卖铺子,柴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p> <p class="ql-block">东直门内簋街标志</p> <p class="ql-block">4、朝阳门旧址 现为立交桥</p><p class="ql-block">朝阳门: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 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走粮车。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通县)。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 “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p><p class="ql-block">背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p> <p class="ql-block">古观象台</p> <p class="ql-block">观像仪</p> <p class="ql-block">京城东南拐角</p> <p class="ql-block">明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5、崇文门遗址 现为交通路口</p><p class="ql-block">崇文门俗称"哈德门"。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 商望门生畏。"崇文铁龟"之名遍响京都。走酒车,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呵呵。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六国饭店旧址</p> <p class="ql-block">6、正阳门城楼遗址</p><p class="ql-block">正阳门俗称"前门",与地安门(俗称后门) 南北呼应。瓮城中关帝庙为九门之首,故人称"正阳关帝"。正阳门因皇帝龙车出入此门,正阳门又称"国门"。走“龙车”。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正阳门也叫前门,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大前门”香烟也是由此而得名,您还记得那烟盒上的图案吗?对,那就是威风凛凛的正阳门,反面的图是建于明正统4年(1439年)的箭楼。</p> <p class="ql-block">箭楼遗址 俗称前门</p> <p class="ql-block">全国人大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和平门位置</p> <p class="ql-block">7、宣武门遗址 现有一个标识牌</p><p class="ql-block">宣武门: 明永乐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正统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工程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p><p class="ql-block">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 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人称“死门“,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午炮每日一响,声震京华,京人以此对时,人称:“宣武午炮“。走囚车。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方了,菜市口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统治者关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为不肯屈服,最后在菜市口被杀死。他在刑场上,态度庄严地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更是为这刑场增添了一股子肃杀之气。</p><p class="ql-block">宣武门内的天主堂,是北京的第一座教堂。明万历二十九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远涉重洋入京传教,万历皇帝准其留京。数年间,利玛窦遍游京师,1605年择吉地,在宣武门内建“礼拜堂”。当年的礼拜堂虽然宣扬基督教,但仍是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清顺治七年,当时任职钦天监的德国人汤若望将礼拜堂改建成西洋建筑样式,俗称“南堂”,为清代北京耶稣会人士的活动中心。 宣武门天主堂被中国天主教会使用。</p> <p class="ql-block">宣武门教堂</p> <p class="ql-block">西顺城街吕祖宫</p> <p class="ql-block">8、阜成门遗址 现有纪念雕塑</p><p class="ql-block">元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 沟,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 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走煤车。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边儿运过来的。门头沟的煤要进北京,最近的门是阜成门。</p> <p class="ql-block">运煤骆驼雕塑</p> <p class="ql-block">9、西直门遗址 现为二环路最大的立交桥</p><p class="ql-block">元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高亮赶水“的传说 人人皆知,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都走此门,故瓮城门洞中刻 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京人皆知“西直水纹“。位于西城区北部。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元至元四年(1267)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刘秉忠为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城墙、萧墙(即皇城墙)、大内宫殿等建筑完成,其中城墙方圆28.5公里,黄土夯成,共设11门,西墙北门及为和义门.城门北侧设有水关,郭守敬引白浮泉水经翁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入水关汇入城内积水潭.元至正十八年(1358)冬元顺帝为防农民起义军攻城,下令赶筑包括和义门在内的11座城门的瓮城,其中和义门瓮城门洞高约6.68米,宽4.62米,采用砖砌卷券顶,青灰墙皮。城门为木质,有地堡式城楼3间,上设5孔水眼的水窝2个,可向城门灌水,以抵御火攻。</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率明军攻占大都城,元顺帝北逃。为防元反攻,徐达命指挥华云龙整修、加固城垣,对元大都土城外侧包砌城砖。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和义门改称西直门。明正统元年(1436)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的门洞,将原瓮城压在新建的瓮城之下。新修的西直门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均采用山东临清烧制的特大城砖。门楼通高34.41米(包括楼台),为3层飞檐歇山式建筑,柱、门、窗皆为朱红色,檐下的梁枋上饰以蓝、绿两色图案,顶部为绿色琉璃瓦,饰有望兽及脊兽。在门楼台下部正中与城垣墙身垂直方向,辟有券顶式城门洞,因沿袭和义门之制,较内城其他门洞低。装有向内开启的城门一合,用福山寿海5面包锭铁钉固定。城门正前方为一重檐歇山顶箭楼,西、南、北3侧共有箭窗82孔。箭楼西侧面阔7间,内侧庑座面阔5间,通高30米,俯视呈"凸"型。瓮城连接城楼与箭楼,为东西62米、南北68米的方形。西北角设有瓮城庙。在瓮城南墙辟有一瓮城门。与城门方向成曲尺型,以利屏蔽城门。上方有一座单檐硬山谯楼有两层12个窗,有称瓮城门楼。城外护城河木桥改为石桥。清代城门基本沿袭明制,在营建圆明园、畅春园等西郊园林时,西直门为必经之路,故对西直门及城外官道曾多次维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颐和园及西直门外道路时,又对城门进行全面修缮,后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未及完工即告中断。西直门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又有"水门"之称。1969年修建环线地铁时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等拆除,在箭楼下发现埋在地下的元和义门瓮城门,成为北京轰动一时的考古新闻,原址现已辟建为路。</p> <p class="ql-block">大道通衢</p> <p class="ql-block">四、外城 (现在的南二环)</p><p class="ql-block"> 明朝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400年。</p><p class="ql-block">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拆除。</p><p class="ql-block"> 北京外城遗存只有东南角楼,西便门城墙残余,另外永定门被重建。</p><p class="ql-block"> 外城共有七座城门“外七”指的是七座城门: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p> <p class="ql-block">1、东便门遗址 现有角楼建筑及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东南端角楼旁边,东便门是北京保存下来的城门之一,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p><p class="ql-block">东便门角楼</p><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增强北京城的防卫,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东端修建了东便门。在当时的形势下,统治者最强烈的愿望是安宁,安宁压倒一切。</p><p class="ql-block">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弱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0.5米。</p><p class="ql-block">北京城东南角楼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原北京有内外城之分,内城建筑较早,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现存的东便门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通高29米,四面开箭窗144个。角楼内立金柱20根,整座楼建筑面积为793平方米。加之相连的南城墙,总占地面积约3654平方米。民国以后,东南角楼已不再设防。</p> <p class="ql-block">东南角楼碑</p> <p class="ql-block">城墙旧址</p> <p class="ql-block">城墙内部夯土外包城砖</p> <p class="ql-block">2、广渠门遗址 现为立交桥</p><p class="ql-block">广渠门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曾称大通桥门,又称沙窝门。广渠门是老北京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公元年(1555年),主要包括广渠门城楼、箭楼和瓮城,与北京外城西侧广安门相对称。</p><p class="ql-block">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p><p class="ql-block">广渠门的瓮城很有特点,一般城池的瓮城作为战备要地,里面没有建筑物和居民,而广渠门的瓮城里面有几家店铺。</p><p class="ql-block">在瓮城里面两侧各有四五家店铺,形成一条小型商业街,很像一座微型小城。记得路南有一家中药铺、一家纸店,还有一家山货店。四周均是城墙,前边有箭楼的城门,后边有城楼的城门,城门关闭后,这个地方很是幽静,也很安全,幼年时每走过这里,都要在这里游玩很长时间,舍不得离开,心想如能住在里边该有多好,很羡慕住在里边的人。现在想来这个地方也很危险,如遇火警,无处可逃。城外关厢只有一个粮食集市,东南乡的农民把自家产的粮食拿到这里来卖,逢集的日子比较热闹,城内有一家老字号的裕顺斋糕点铺,它的炸排叉全市有名,很多酒馆都从这里批发排叉,卖给顾客作为下酒菜</p> <p class="ql-block">东护城河南段</p> <p class="ql-block">外城东南角楼 现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3、左安门遗址 现保留明清城墙值班房</p><p class="ql-block">左安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 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p><p class="ql-block">这座偏远的东垣“村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其建筑无甚动人之处,周边自然环境却另有一番美丽。这里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开阔田野,地里一部分种粮食和蔬菜,一部分长满芦苇。据《北京街巷图志》记载,同样是城市干道,在南城,右安门内的道路相对于左安门内的更加笔直、宽阔,其原因在于右安门内的道路在辽金时代是城市干道;左安门一带则一直是村野,其内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筑外城时才形成,而且没有经过很好的规划,故而道路的形状保存了乡野气息。除了远远可以望见的城墙,这里简直没有什么城市迹象可寻,但这种图景却让瑞典学者喜仁龙深深陶醉,“世界上有几个古都可以提供如此开阔的无建筑地面,可以在其城区内看到如此纯粹的田园生活呢?”</p> <p class="ql-block">出入北京站必经的铁路桥</p> <p class="ql-block">4、永定门遗址 现有复建城楼</p><p class="ql-block">永定门是当年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 永定门位于北京,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据有关史料记载,永定门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两代。</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嘉靖四十三年补建了瓮城。直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增建了箭楼,并重修了瓮城,至此,永定门工程才算全部完成。乾隆三十一年,永定门城楼又重修过一次,并提高了其规制,加高城台、城楼层顶,采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并装饰了琉璃瓦脊兽。以雄伟姿态矗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直到1957年被拆除。2004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南护城河健身步道</p> <p class="ql-block">5、右安门遗址 现为立交桥</p><p class="ql-block">位于外城南垣西端。俗称“丰宜门”(因金中都丰宜门在其附近)或“南西门”。其城楼、瓮城、箭楼的规制与尺寸同左安门相同。1956年将瓮城、箭楼拆除,1958年将城楼拆除。</p> <p class="ql-block">西护城河由北向南连通凉水河向东进入南护城河,此处是拐角。</p> <p class="ql-block">辽金城垣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水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公园铜雀微澜景区设置的宫殿古址建筑</p> <p class="ql-block">北京建城纪念柱</p><p class="ql-block">蓟碑霞蔚记述了三千年前周在此建城</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即分封了燕、蓟两个诸侯国,从此,北京的历史迈上了“方国都邑”的新台阶,蓟成为北京营城的伊始。</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为周,其名为蓟。</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宫殿遗址点</p> <p class="ql-block">6、广安门遗址 现为立交桥</p><p class="ql-block">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改建后的广安门城楼高两层,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通高26 米,面阔三间(13.8米),进深一间(6米)。瓮城原为半圆形,乾隆时改建为圆角方形,宽39米,深34米。广安门瓮城及箭楼于1940年代拆除,城楼于1957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辽代天宁寺砖塔</p> <p class="ql-block">7、西便门遗址 现有城墙</p><p class="ql-block">位于外城西北角。城楼通高10.5米,其他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健的西便门城墙</p> <p class="ql-block">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护城河终点甘雨桥</p> <p class="ql-block">内城西南角遗址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小憩</p> <p class="ql-block">全部行走从夏走到秋,圆满收官。</p><p class="ql-block">我们用脚步丈量这片热土,用心灵与它对话。</p><p class="ql-block">我们体会到厚重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p><p class="ql-block">我们更爱我们的北京!</p><p class="ql-block">全篇完。留存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