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轼在宋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写了一篇《石钟山记》,近千年来,石钟山,这个中国地理上极小的一座山,从此名满天下。今年四月的一天,我有幸登上石钟山,一睹苏公笔下名山的真容。</p><p class="ql-block"> 石钟山位于九江市湖口县城,湖口之名,得之于这里是长江和鄱阳湖的交汇口。这里同时是长江下游的起始点,江西的水上北大门,水运十分发达,从而有了“江湖锁钥,三省通衢”的美称。现在,站在石钟山的清浊亭,或者乘船进入鄱阳湖,便能看到江湖交融处“泾渭分明”的水色,长江水呈褐黄色,比黄绿色的鄱阳湖水要浑浊一些。</p> <p class="ql-block"> 石钟山并不高,陆地上看只是一座丘陵,但从鄱阳湖上看,岩石耸立,山势峭拔, 颇具气象。这是两座石灰岩构成的小山,分上、下钟山,相隔不足千米,下部形成洞穴,湖水进入洞穴,湖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就如洪钟般震耳。而且,两个钟山都在湖水之上,远观如倒扣在水上的大钟,所以名为石钟山。</p><p class="ql-block"> 当年苏轼写《石钟山记》,就是想亲身探测石钟山名字的由来,现代人用科学手段探测到石钟山的真相,证实了苏轼在文中所写的见闻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也证实了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所记录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p> <p class="ql-block"> 石钟山以雄奇秀丽的景色屹立在长江、鄱阳湖的水滨,犹如一把铁锁挂在湖口县门前,因此被称为“江湖锁钥”,这也突出了石钟山的军事要塞地位。如今石钟山大门的仿古牌坊式建筑背面,就有郭沫若题写的“江湖锁钥”四个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 石钟山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这里是吴国周瑜操练水军之处,赤壁一战,以火攻战胜曹操,吴国水军就是从石钟山发兵进击魏军的。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和陈友谅八十万将士决战鄱阳湖,就在此进行了最后的搏杀。曾国藩带领的湘军与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军更是在湖口血拼了多年,湘军重要将领彭玉麟和太平军都在石钟山留下诸多遗迹。民国时期,李烈钧在江西举义旗讨伐袁世凯,湖口起义的司令部就设在石钟山。如今,石钟山保留着许多文物古迹,睹物思人,游人仿佛在这些遗迹前,仍能听到当年铁马金戈的厮杀声,仍能看到不同时代将士们浴血沙场的惨烈景象。</p>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的烟尘中醒来,今天的石钟山静谧安然、俊美灵秀,山上树木参天,茂竹修林,许多古建筑与石雕、石碑、石刻点缀其间,形成了集楼、台、亭、阁、塔等一体的园林式景区。名胜古迹有怀苏亭、归去亭、江天一览亭、船厅、临湖塔、报慈禅林、忠烈祠、紫云廊、梅花厅等等。怀苏亭为怀念苏东坡月夜泛舟探石钟山而建;归去亭则为纪念陶渊明弃官归田;船厅以船形的建筑,建在临湖的山崖上;江山一览亭里,游人面对匡庐烟雨、鄱湖波涛,可一览无余;临湖塔临湖而建,耸峙在绿树丛中,夜间点亮灯塔,为湖中夜行船导航;报慈禅林是彭玉麟在战事中听闻母亲去世不能回家服丧,为纪念母亲而建;忠烈祠本是太平军营房,失败后被清廷改为昭忠祠;紫云廊因石钟山上岩石多呈紫色而名;梅花厅形似一朵盛开的梅花,是彭玉麟纪念他一生凄美爱情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彭玉麟小时候在外婆家,外婆收养了一个养女梅姑,比彭玉麟略大一两岁,俩人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后来,外婆家以俩人八字不合阻止他们结婚。彭玉麟长大后成婚,在舅舅去世后,将外婆和梅姑接到家中。彭玉麟常年在外带兵打仗,无暇顾及家务,彭的妻子嫉妒他们的关系,唆使彭母做主,将梅姑嫁了出去,几年后,梅姑难产而死。彭玉麟伤心不已,在梅姑坟前立誓,要终生画梅,画一万幅梅花纪念她。石钟山上的梅花厅是彭玉麟为梅姑而建,同时他在梅花厅附近种了60棵梅花树,做了一百首咏梅的七律诗,画了几百幅梅花图。他后来虽然离开了石钟山,归隐西子湖畔,依然没有忘记誓言,种梅、画梅成为一生事业。在他七十四岁的时候,终于完成誓言,画完了一万幅梅花图,也就此终止了生命。人们评价他画的梅花:干如铁,枝如钢,花如泪。</p> <p class="ql-block"> 从石钟山下来,沿阶而下,是湖口至今保留最完整的一段古城墙,所处位置是湖口七个古城门之一的成德门。湖口古城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为防御贼寇入侵而建。成德门在明朝时名观澜门,意思是在县衙门前,政府官员出门即可观江河波澜。在古代,观江湖的意义在于观察万物,辨识潮流和风浪的变化,有安定民生的意义。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湖口驻扎了五年,城墙多次因战争被破坏,战后,曾国藩奉旨重修城墙。抗日战争中,城墙又遭受更大程度破坏。今天,湖口古城能看到的一段古城墙,就是依石钟山而建的这一小段了。这段半围的弧形古城墙,浓缩了几百年里湖口的历史文化,沉淀了一个个铭记历史的真实故事。抚摸着墙上一个个饱经风霜的青砖,禁不住思绪万分。</p> <p class="ql-block"> 从城墙处绕回石钟山大门,路上偶遇杨赓笙故居。这座老宅如今修葺一新,成为杨赓笙纪念馆。杨赓笙年少有为,十八岁考上秀才,后进入白鹿洞书院就读,被选入京师国子监深造。后来放弃功名,参加民主革命,在江西大学堂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担任李烈钧都督府的高级顾问、省参议员。李烈钧在江西讨伐袁世凯,就在湖口成立了总司令部,杨赓笙被任命为总司令部秘书长,撰写了“江西讨袁总司令檄文”,揭开了湖口起义的序幕。之后,在北伐时期和抗日中,他都作为重要历史人物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 “爱此江湖幽,维舟坐终日。”苏轼曾三次登访石钟山,又为石钟山写下名文和多首诗。这一句最映衬我造访石钟山的心境,记录在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