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记忆---端午节

寒江渔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时至端午,白昼更长,时令抹去初夏的娇羞,沉雷连雨、暑气熏蒸的炎炎夏日也随之而来。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各种习俗由来已久。在老家农村,虽然没有祭龙赛舟的盛大场面,但诸多淳朴情长的民间习俗,像吃粽子、吃鸡蛋、栓五丝和戴荷包等一直萦绕在儿时的记忆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广泛、最传统的习俗之一。粽子,又称角黍,一般是由粽叶包裹糯米做成。因文化存在差异,粽子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粽子以糯米和红枣馅为主,南方的粽子有多种口味,几乎所有的荤素食材都可以用来做粽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国之身陨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传说与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殉国的故事有关。在凭吊屈原的传说中,人们怕投放到汨罗江的饭团被蛟龙所食,便用树叶包裹米饭,外缠彩丝,投到江里,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粽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家在北方的山村,包粽子以桲椤叶为主,如果村里有芦苇,也可以用芦苇叶来包。小时候,跟着大人上山采桲椤叶经常可以捡到丫兰子的蛋或者雏鸟,桲椤叶的灌木丛,非常适合它们筑巢。姥姥家的村南有一片芦苇,偶尔也会跟大人去打些苇叶,经常可以见到那漂亮的苇喳子掠过盛夏的晴空,从苇汪的一侧飞到另一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桲椤叶包粽子比较简单,在包之前将叶子用淡盐水浸泡或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洗净。将叶片层叠铺展,放上适量泡好的糯米和红枣包成方块,两两相扣用彩绳缠紧,所以有“五色新丝缠角粽”的诗句。苇叶包的粽子为三角形,苇叶窄长,可以顺势缠绕锁紧、不用丝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煮好的粽子除了可以让孩子们一饱口福之外,在老家还有一个不成文规矩,未结婚的准女婿,每逢端午节必须将煮好的粽子配上其它礼物送到丈人家,称为“送端午”。想来这“送端午”也是一个不错的习俗,一来可以表达对老丈人敬重,二来也能增进年轻人的感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清明节相比,端午节吃鸡蛋的习俗更具有神秘色彩。端午节的鸡蛋大都放在粽子锅里煮,煮出的鸡蛋透着淡淡的粽香,虽然颜色跟茶叶蛋相似,但与之相比味道要醇厚的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有一顿最具仪式感的早餐。一大早,奶奶把在准备好的鸡蛋跟“苦夏草”放到锅里一块煮,往往需要几个滚开才捞出来,然后盛在瓢里让孩子到村口的麦地里去吃。麦地也是有讲究的,一定要在麦畦是东西走向的地里、背着刚刚升起的太阳吃才行。太小的时候不懂事,只是听从大人安排就是了,后来才慢慢的明白,说是这样可以免去小孩子“苦夏”的疾病。“苦夏”是由于夏季气温过高,孩子出现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瘦弱等症状。希望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家人最大的心愿,即便是自己少吃几顿饭,也不能少了这一必要的仪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当时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平日里很少能吃得上鸡蛋,可每年这顿在麦地里的早餐却是管够的。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一次都可以吃下五、六个鸡蛋。以至于多年以后,对那东西的麦地、初升的太阳和管够的鸡蛋一直都是记忆尤深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在古代,人们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民间很早就有端午节栓彩线的习俗。而在我们小时候,称为“栓五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端午节清晨,一觉醒来,便发现自己手腕、脚腕上都拴了五色的彩线,就知道是母亲趁我们熟睡时给栓上的。每年都一再叮嘱,这五色线不可任意剪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时,抛到水流里冲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儿童戴五色彩线可以驱妖避邪;让水流冲走,就意味着将瘟疫和疾病冲走。还有的说,抛到水里的彩线会变成水蛇游走,孩子们以后就不会再受到它们的侵害。小时候每次在野外发现蛇,脑海里会不自觉地回想起自己曾经丢掉的彩线,总是有意无意地进行一下对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戴荷包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荷包也称香囊,用彩绸和丝线绣制,里面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下面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闻之清香,更有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民间曾有“五彩香囊襟前戴,姑娘娃娃逗人爱”的说法。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端午节的粽子和鸡蛋依旧,但我们再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栓五丝和戴荷包的习俗至今流传,但我们对它祛瘟辟邪的信仰也所剩无几。唯有永恒不变的爱,在那个充满记忆的山村里犹如天地氤氲,源远流长,薪火相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