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府.琴断河之打鼓渡上曲悠悠

如是我闻

<p class="ql-block">琴断口在汉阳城区西北的米粮山下,北临汉水,琴断口小河宽10多米,连接汉江,由于平时闸口长闭,所以河水多是静止的。</p> <p class="ql-block">相传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也有说伯牙乃荆州楚人,任晋国大夫)。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便停泊下来。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p><p class="ql-block">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p><p class="ql-block">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p><p class="ql-block">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p><p class="ql-block">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p><p class="ql-block">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p><p class="ql-block">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p> <p class="ql-block">此即高山流水之来由。此故事传了出去,闻者莫不感慨。于是好事者便将这地方取名琴断口,而小河称为琴断河</p> <p class="ql-block">琴断河为汉江支流,曾是古汉水入长江的河道,明成化年后汉口固定在龟山北入江,琴断河水流量减弱,后为防汛,修闸调水。</p> <p class="ql-block">琴断口闸</p> <p class="ql-block">小河奔米粮山而去</p> <p class="ql-block">桥闸处的文物一一毛主席语录牌仍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米粮山(也称禹粮山)</p><p class="ql-block">传说很久以前,在离古汉阳城西10余公里处有一座山,叫禹粮山,山下经常闹水灾。有一年,洪水来势特别猛,房屋被淹,庄稼裨冲,地上一片汪洋。人们纷纷跑到附近这座山上安身。这山上光秃秃的,什么都不长,人们无以充饥。有个小伢躺在山坡上用手指在土堆上刨来刨去,想找棵野菜填填肚子。看见一颗枣子大小、圆溜溜的小石头,他把石头一拿开,现出个小洞,刚刚能伸进一个手指头。这小伢把手指伸进去一掏,从洞里直往外冒细细的“白沙子”。小伢把沙子捧一小撮在手心一看,哪里是沙子呀,明明是白白的大米粒。他不敢相信,用手拈一颗放在口里一嚼,果然是米。小伢不由得高兴地大声喊起来。这时,人们都围过来,你接一碗,他接一瓢。说也奇怪,只要碗一装满,米就不往外流了;把手指伸进去一掏,米就又往外流,怎么也流不完。白米救了大家的命,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米粮山。水退后,大家都下了山,修房补屋,整田耙地。这时,有个贪心的财主半夜三更提着米袋,扛着锄头爬到米粮山上,找到那个宝洞,用勘头把洞口挖得像磨盘大,心想:这一下就可以一麻袋一麻袋米往家扛了。可是他把手伸进去掏了半天,一粒米也没流出来。直到千百年后,米粮山再也没流白米,只是多了一种白泥土,用手轻轻一捻,就像细米粉子。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埋在洞里的白米烂成的。</p><p class="ql-block">至于山中大米的由来,又相传大禹治水时曾歇息于此山上,附近百姓自发捐送米粮上山,贮藏于山洞中,供大禹及其随从人员食用。因此米粮山又名“禹粮山”。&nbsp;</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女郎山》一诗中叹道</p><p class="ql-block">鄂渚濛濛烟雨微,女郎魂逐暮云归。</p><p class="ql-block">只应常在汉阳渡,化作鸳鸯一对飞。</p><p class="ql-block">从有关历史舆图和示意图中,有的标注为禹粮山也有标注为美娘山,但汉阳人习惯称之为米粮山。“美娘”和“米粮”,均为地名佳话。称米粮山还另有一说:米粮山临近汉水,河岸土堤之内的原杨家湖一带,地势低洼,水患连年。民谣说:“杨家湖,两把桨,大麦割,小麦抢,芝麻绿豆你莫想。” 水荒之年,当地人多在此山凿石而居,挖白泥(观音土)充饥(以山为室,取泥为粮),这也是后人改禹粮山为米粮山的原因。1982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米粮山考察过程中,发现距今3.5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的植物化石,据考证属于裸蕨类、石松类古老植物。</p> <p class="ql-block">绕米粮山而下的琴断小河</p> <p class="ql-block">上一篇《三眼桥》发出后,文中快活岭打鼓渡的一段勾起了五姐的回忆,她说我四姐当年下放就是在打鼓渡那边,小时候四姐经常带去打鼓渡哩。</p><p class="ql-block">于是约好同去琴断河下游故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过三眼桥,经快活岭,我们溯河而下</p> <p class="ql-block">四姐说,那时随墨水湖中学当年对口知青点下放至打鼓渡,一般乘26路到终点站快活岭,然后步行经陈家咀、郑家咀至打鼓渡。打鼓渡山青水秀的湖边,湖水清澈见底,湖边孤零零的一个村庄,我们是永丰公社一大队五小队,其他知青如1326789队等都在郑家咀。</p> <p class="ql-block">四姐五姐在古三眼桥(今永丰闸)留影。琴断河在三眼桥过永丰闸后,分出一支连通龙阳湖,是武汉市两江四岸汉阳区两岸六湖连通工程之一。主流仍沿古河道经陈家咀、郑家咀,最后在长咀的尽头打鼓渡汇入南湖(今后官湖)</p> <p class="ql-block">路上小五说:七十年代初,我的四个姐姐都下放了,有的在竹山有的在夷陵,因为四姐就在汉阳县离得比较近,所以我们家就有机会到她下放的地方看看,送点儿东西。那时这里阡陌纵横,到处都是水塘子田梗子,只能步行或骑车。有一次家里做了一点小菜,我爸爸骑着自行车给四姐送去。在田间小路上骑行中突然发现眼前路断了,说时迟那时,我爸爸当即跳车到侧面的水田中,免了翻车撞击,只打湿了衣裳,不然身折头破血流,后果不堪设想。</p> <p class="ql-block">四姐说:是的。爸爸那天为了保护那盒菜跳进塘里。他自己在水塘洗净泥巴后笑嘻嘻来给我讲故事(他路上的经历)。我很感激啊!到村民家买了两个鸡蛋,后官湖打了二两酒招待了当时不算老的老爸。后来每每回忆起来老爸他对自己反应奇快、急中生智特别得意,对我好菜好酒的招待特别满意。</p> <p class="ql-block">快活岭待拆迁的老房址</p> <p class="ql-block">琴断河畔郑家咀村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村庄里有狗,不敢下车拍摄</p> <p class="ql-block">只能匆匆掠过</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打鼓渡村</p> <p class="ql-block">四姐说:这里原叫鸡公咀,以前有两位老人在这里摆渡,年纪大了,耳朵背,湖对面的过客扯着嗓子叫也听不清,只有打鼓叫老人家来摆渡。时间久了,这个渡口就有了“打鼓渡”这么个名字。在我下放时,渡口己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武汉地方志汉阳区志记载):打鼓渡位于永丰乡郑家咀村,在汉阳区西南端,从郑家咀村向西出发,经过被客官湖和塌子湖、小寨湖相夹的一条约3公里长的长咀,长咀的尽头便是打鼓渡。</p><p class="ql-block">打鼓渡原名鸡公咀,改名为打鼓渡却有来历。</p><p class="ql-block">鸡公咀除了一条死胡同似的长形旱路可达外,周围能叫得出名字的就有后官湖、客官湖、南湖、高湖、塌子湖、小寨湖、黑湖、三角湖等等,若要从这些湖汊咀岸到汉阳城,非坐船过渡到鸡公咀然后旱路到快活岭上官道不可。于是,鸡公咀就成了周边南湖咀、辛家咀等渔村农户通往城内的主要交通渡口。</p><p class="ql-block">渡门住着一对郑姓夫妇,他们行善积德,广做善事,不分昼夜地驾船摆渡,为过往客商提供方便,不也分文钱财。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风霜雨雪,只要有人喊“过渡哟”,他们马上驾船摆渡。闲暇时抽空开荒种地、养鸡生蛋维持生活。</p><p class="ql-block">年复一年,这对夫妇由中年人变成翁媪,耳朵也有些失聪了。客人要过河,郑老爷子有时在对岸听不见客户的喊声,特别是遇到刮风下雨时更是喊不应。于是,长期受到郑老爷子摆渡服务的客商便集资请民间艺人定做了两架大鼓,在鸡公咀和对岸南湖咀渡口各放一架,谁要过渡就双拳擂鼓。隆隆鼓声从湖汊中震荡传来,鼓声未尽,郑老爷子便解缆操浆,驾船摆渡。</p><p class="ql-block">日久天长,鸡公咀的名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打鼓渡”不仅被那片湖区的人们叫得亲切,连快活岭和汉阳城的人们都知道</p> <p class="ql-block">但打鼓渡变化太大了,四姐己认不出当年的模样。问打牌的村民,村民倒是对孙老师记忆深刻。</p> <p class="ql-block">在打鼓渡河遇到当地钓鱼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果然只要是打鼓渡的村民都会记得当年的孙老师</p> <p class="ql-block">四十余年过去,他们都己双鬓白发,面染风霜,对面相逢不相识,但说起过去村民和知青的名字都记忆深刻,确定都是故旧无疑。四姐记起这位村民家的趣事:他爸爸妈妈结婚那天。13岁的新郎还在村头玩耍,正在打珠子在兴头上被拉回去拜堂……[呲牙]</p> <p class="ql-block">许多房屋都被外地人租来办厂了</p> <p class="ql-block">污水横流</p> <p class="ql-block">估计是个塑料童车制作厂,路上碰见有车拉着成车回收的旧塑料桶进来。空气中弥漫着氮氯的化学气体,想是融化塑料所致</p> <p class="ql-block">因村庄杂乱,四十多年改变太大,四姐已记不清原来的小河入湖口.几经往返,水凼路断,我们并没找到琴断河的入湖口子。</p> <p class="ql-block">只能穿过村庄来到连通三角湖湖水入后官湖的打鼓渡河</p> <p class="ql-block">打鼓渡连通三角湖入后官湖河道。上游的打鼓渡桥设在普林斯顿小区附近。一个很美丽的拱桥,以前路过多次远望过。</p> <p class="ql-block">四环线跨河而过</p> <p class="ql-block">连接东方夏威夷与打鼓渡的河桥,是打鼓渡河上的第三座桥。</p> <p class="ql-block">远处尽头为后官湖,为弘扬知音文化又称知音湖,由高湖、白莲湖、皮泗海、南湖、天鹅湖组成。琴断河和打鼓渡河的河水分别从村子上下注入南湖。</p> <p class="ql-block">打鼓渡的对岸,已开发十多年,群筑着大量的别墅住宅,而打鼓渡村和郑家咀等沿琴断小河的村子,却似一个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萧条蓝缕、荒凉破败。</p> <p class="ql-block">眺望打鼓渡村。这里己没有当时的湖青水秀,当时的青砖灰瓦的老房子也被一些没有规划水泥房所替代,完全寻不到当年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小五姐说:四姐下放带我来时,这里的稻田一望无限,湖水浩渺无边。但现在看不到一分稻田,原来村边的湖水都成了一个个死水凼子。站在长满青苔的一方水塘栈道上,遥想当年,小五姐不禁唱起京剧《平原作战》选段~青纱帐举红樱一望无际……</p> <p class="ql-block">当年四姐下放后,因知识全面学习优秀多才多艺,并未务农多久就当上了当地小学教师。农村的孩子纯朴可爱。四姐记得有一次布置作业,用"妥当"造句,有一个学生写道:我爷爷的裤子是个妥档。引得老师们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让同学们写一些当地谚语,当地有一句话,说是"十个黄花女,比不上一个苕儿子",一个学生写道:十颗花生米,抵不上一个苕😄</p> <p class="ql-block">遥指水塘那边的打鼓渡村,四姐回忆起她的知青岁月。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她曾在小学组建宣传队,还专门组建了一个小乐队,这在当时农村可不是一件易事。</p> <p class="ql-block">一次小队会上,乡亲们请知青唱个歌,同学们都推选四姐唱,四姐唱了一首《毛主席恩情比天高比海深》第二天全村只要会唱歌的都立马学会了。之后一段日子里每天都歌声不断。</p> <p class="ql-block">小五姐说,你们快活岭这边一直很富庶啊,那时你回来说,你们当年知青下放每年都有分红,有一次一个哥哥分得有三百元人民币之多,当时那可是一笔巨款呀。</p> <p class="ql-block">初夏的打鼓渡河畔</p> <p class="ql-block">六湖连通工程之一的三角湖与后观湖连通渠倒是清澈平静。</p> <p class="ql-block">打鼓渡河口野餐</p> <p class="ql-block">边野饮边听四姐讲下放的趣事,不禁莞尔</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五姐即兴跳起了《毛主席恩情比天高》</p><p class="ql-block">我笑道你们家真是歌舞世家哩,张艺谋的电影《山楂树之恋》里面那段《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也是请你家下放夷陵的三姐编舞,教给剧中演员的。</p> <p class="ql-block">琴断河水千古流淌,源头琴断口春秋时期伯牙遇子期,一曲高山流水传诵千古。今天在琴断河尾打鼓渡,姐妹们临水抚琴,再谱知音佳话。</p> <p class="ql-block">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怀念知青岁月</p> <p class="ql-block">柳琴、中阮合奏:春到沂河</p> <p class="ql-block">抚今追昔,面对人迹稀少,衰败萧条的打鼓渡村,四姐感慨万千:此次打鼓渡之行可谓趁兴而去败兴而归。昔日秀丽的村庄无影无踪了。清澈见底的湖水也不知哪里去了。故人都已去,偶遇村民也多不相识。心中充满了惆怅。也难怪当年十七岁的小姑娘,如今已变成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岁月在流逝,时代在进步,多愿当年的城郊一隅也早日得到飞快的发展,如对岸一样高楼林立,别墅如荫啊。</p> <p class="ql-block">是啊,汉阳城是武汉建邑最早的城府,作为汉阳古官道的汉阳大道就历史而言是三镇中最悠久的一条上京道路。在明成化年间汉江改道前,汉阳与武昌一直是双城并峙,并时有设府衙于汉阳,称汉阳府,武昌城。古时划城设邑多以大自然的山川河流为界,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汉水改道汉口开埠后,汉阳日渐衰落。但不能理解的是,现代工业城市建设规划中敷设公路,更甚挖设地铁为何总是偏颇汉阳,致使老汉阳如同被人遗忘的角落,破败萧条,荒凉人稀,既没有了曾诩为旅游区的秀丽风景,又没有了汉阳府的城池格局,也没有了城郊的秀美风光,更没了农甸的千里良田。难道是几千年前伯牙绝弦摔琴已绝知音?难道是汉水南边果然转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坐拥两江双岸六湖绝景的汉阳,从历史上说有着最悠久历史,有着最优美传说的。从地理风水上讲,有着天然城市划分的长江为纵轴,汉水龟山蛇山一脉长江大桥连通的横轴,以城区中心的这一天然十字中轴为射线发展武汉,才是顺应历史,顺应地理,顺应风水的规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古老的己层层设闸停滞流淌的琴断河畔,当今天的春到沂河奏响时,盼望着知音再现,盼望着春到汉阳,盼望这片古老的土地快快跟上大武汉的发展步伐,三镇齐驾并驱,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让巍巍高山汤汤流水的乐曲永远在随长江汉水琴断河水荡漾,让高山流水的故事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连墙接栋的楼台亭阁中传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