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子女缅怀

.今日欢呼

<h1><b><font color="#167efb">长子中琳的回忆</font></b></h1> 长子 中琳 今年(2014年)是我父亲诞辰100周年,也是逝世30周年。他德高望重,在冀南人民中享有极高赞誉,他的思想品格和行为风范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br>我家几代贫穷,父亲只读过二年私塾,为了糊口,又去学木匠拉大锯,年底只挣得两块银元。木匠没学成,抗日战争爆发了,父亲参加了共产党,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创建了涉县最早期的一批党支部。父亲后来从村农会主席到区农会主席,直至成为县农会主席、县委书记、地委书记。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br>父亲干革命赤胆忠心无所畏惧。1937年深秋,日本鬼子的部队隔三差五地要从我村经过开往山西辽县一带,所经之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我的叔叔和几个村民也被他们掠虏去为他们建筑工事。我父亲组织村民上山避难,鬼子见村中只有两个老人,气急败坏地用刺刀刺死她们,放火烧了村中大部分房屋。村民们满腔怒火发誓报仇,又是父亲为首的七八个年轻人,不知从哪儿找回一些石制地雷,当天夜里埋置在了清漳河岸鬼子的必经之路上。第二天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傍晚时分,一支一百多人的鬼子小队气势汹汹地开了过来,眼看队伍要过去了,地雷大发威力,炸死了最后的两个鬼子。小队鬼子又返回身来狼嚎一般叫喊着杀进村里,这次鬼子扑了空。<br>国民党的县政府逃往距县城二十五里的固新村。县委根据当时动荡不安的时局,决定立即派出代表前往与对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逼迫民主选举抗日政府。于是,我父亲和其他四位同志组成了代表团。他们找来礼帽,借来长袍,装扮一番便徒步上路了。国民党县政府如临大敌,倚杖有兵有枪大耍威风,从三里之遥的原曲村开始,沿路两侧都排列着士兵,手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我方的代表正义凛然,毫无畏惧。事后我父亲回忆说:“穿着借来的长袍,越是靠近敌人越是大摇大摆。”<br>这次冒险谈判取得胜利,涉县人民选出了自己的抗日政府。<br>父亲干工作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和许多的老一辈革命者一样,父亲也是视工作如生命。踏踏实实工作,不容一丝懈怠。由于积劳成疾,他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63年夏,邢台连降几天大雨,洪水淹没了几个县的庄稼,邢台市内如运输公司、灯泡厂等地势低洼地方,积水都有半人深。排水救灾是他不容置疑的紧要任务。他电话召来两个同事,简单商议了一下就要驱车去灾区,他们出门了,我猛然发现他办公桌上的药还没吃,我急忙一手端水杯,一手举着药盒追了出去,父亲正要上车,我喊:“爹!你还没吃药呢!”父亲回头只说了一句话:“顾不上了,回来再吃吧!”谁知这一去就是六七天,回来就被送进了医院 。<br>父亲就是这么个人,只有工作,没有家庭。从参加工作到逝世,46个年头只回过三次老家。第一次是1951年我爷爷去世;第二次是1982年,父亲拒绝公车,买了张5角钱的车票乘大卡车回到故乡,村里乡亲们为此深受感动;第三次是1983年(逝世前一年),回县参加老干会时抽空回了趟老家。<br>父亲待人宽厚,和蔼可亲,平民本色,从不摆谱。1956年的一天晚上,父亲外出未归,交待我去警卫室等他。谁知年轻的警卫王琪方擦枪走火,只听“叭!”的一声,子弹从我额前擦过,我被吓愣了,他被吓得浑身哆嗦。父亲得知了这件事,没有发火,把他叫到办公室,平心静气地安慰了一番,教育他工作要仔细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br>父亲一生崇尚勤俭,始终保持艰苦本色。父亲有一件穿了近20年的毛料小大衣,领子和袖口已显破损,母亲让他扔掉,父亲执意不肯,最后由我拾起来参加了三年农村四清,小大衣才得退役。有一年,二弟的腰带断了要买条新的,父亲把两个断头缝接起来又叫二弟用上了。我效仿父亲,后来自己动手也缝接了一条,我用了两年多,父亲微笑着表示满意。<br> <h1><b><font color="#167efb">长女 兰珍的回忆</font></b>——跟着父亲调研</h1> 长女 兰珍 我上小学时父亲告诉我说:他是一个农民。我问他:农民有地吗?父亲说:咱家地很多,不种地就没有饭吃。<br>咱的地在哪儿呢?于是父亲常和叔叔们带我一起到农村看收成调研。渐渐我理解了,父亲所说的咱家的地,就是人民的地,我们都是人民的一员。<br>60年代,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跟着父亲到农村调研,他常把随带的干粮送给路边挨饿讨饭的群众和孩子。回到车里还叹气掉眼泪。<br>我跟着父亲到邢台后,上了一所普通子弟小学。这时父亲又告诉我说:你是农民的子女.一定要好好学文化,没文化不能干大事。第二年我考上了邢台一中。到了中学父亲又告诉我:不要和别人比吃比穿要比学习,你是农民子女。后来我又上了一中高中。父亲看到我的成长甚是高兴。他下乡调研有时带上我,让我到基层听听群众说什么想什么,了解情况,让我从小记住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br>凡是看到有困难的穷人,父亲都解嚢相助。但对自己和自家人却又十分的严格,不准沾公家一点东西。父亲总是先他人之所先。调工资时也是先给别人调,分房时也是先让他人先选.在机关中都知道他是不争名利地位的好领导.好干部。<br>父亲的好作风使我受用一生,让我至今不能忘记,也是有了父亲指教才有了我今天的进步。<br><br> <h1><b><font color="#167efb">儿子中华的三篇回忆</font></b></h1> 儿子 中华 <h3><b>之一:缅怀父亲</b></h3><div>中 华<br>父亲100周年诞辰之际,我回忆起了父亲对我影响较深的几个生活片段。记录在此,缅怀父亲。<br> 1、1950年,我在涉县出生,出生十几天我就被送到了奶娘家。我记事后,记得母亲隔几天来看我一次,父亲几乎没有来过,隔好长时间才在大人的带领下去父亲的办公室兼宿舍和父亲见一面。 <br> 2、我5岁的时候,父亲在邯郸地委任副书记,我在涉县奶娘家住,有一天,父亲回到涉县把我从奶娘家叫出来,骑着一辆当时我看着非常大的一辆自行车,我坐在前边的大梁上,梁上还挂着一个两边有兜儿的大袋子。<br> 3、我10岁的时候,在邢台市育才小学读书,这个学校在豫让桥附近,当时,从市区到育才小学,要经过好远的庄稼地,没有大道,都是田间小道。我们都吃住在学校,十几个学生住一个宿舍,每天晚上宿舍屋地中间放一个茅罐供同学们小便用,每天同学们轮流往厕所倒,有一天轮到我倒,不小心,我把罐子碰碎了。有一天父亲来学校看我,只问了问我的学习情况,嘱咐我好好学习,也没有说什么。第二天,老师告诉我,你父亲昨天从街里买了一个尿罐送到学校来了。校长在教师会上讲的,大家都很感动。<br> 4、我20岁的时候,父亲在朱庄水库任政委,我去水库看父亲,水库工地人山人海,父亲在人海中,办公室值班的同志说,不太好找,你等一会儿吧。直到吃饭的时候,父亲风尘仆仆地回来了。马上就开饭了,父亲给了我一个大海碗,他自己也拿了一个,一人打了一碗菜汤,我们两人打了两个馒头两个窝头,就这会儿功夫父亲给我说了几句家常话,吃饭的时候和其他领导又在讨论工地上的事。<br> 5、我25岁的时候,我在邢台市丝织厂任党支部副书记,父亲外出开会,回来的时候,路过我们厂门口,到厂子看我,我送父亲出厂门后,才看到远远地停着一辆吉普车,那个年代,大路上很少见到汽车的,父亲没让车开过来而是一直走到车跟前,我目送父亲上车,开走。<br> 6、我30岁的时候,我在邢台市织袜厂任副厂长,由于工作需要,领导调我到针织厂任副厂长。当时我在织袜厂有一套住房,父亲非要我把织袜厂的房子交给织袜厂,说我不在哪个单位了就不能住哪个单位的房了。我说,新单位没有房,父亲说,你来家里咱们挤一挤吧,你不在人家单位了,住人家单位的房影响不好。从此我一家三口在父亲为我们腾出的一间房里住了5年。直到单位分了个一间半的房子。<br> 7、国家恢复高考了,我去石家庄参加了一场考试,由于离开学校已经十几年了,学业已经荒废,靠考试成绩录取无望。正好那几天父亲正在省委开会,我找到父亲,想让父亲给有关部门说说,父亲说,我可以说上话,但是,你能考上就上,考不上就不要上了。虽然没讲甚么大道理,但我理解父亲。两年后,我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函授大专,以后又上了函授本科。<br> 8、我35岁的时候,父亲由于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突然去世了。我刚刚搬离父亲的身边,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眼,成为我的终生遗憾。听到消息我骑着自行车飞快地往回赶,父亲已经听不到我的呼喊了。<br>安息吧,我亲爱的父亲!<div><br></div></div> <h3><b>之二:洪水进了我们家</b><br>中 华<br>1963年夏末秋初,邢台遭遇特大洪水。<br>8月2日,天空浓云密布,暴雨瓢泼般地从天空倾泻下来,近处房顶上溅起一层白雾,远处村庄隐没了形迹。正午时分昏暗如傍晚。从早到晚,暴雨一直没有停歇。8月4日,令人难忘的一天,这一天降雨量最大,临城县辉山日降雨量634毫米,仅上午8时到9时即降雨66.7毫米,平均每分钟一毫米还多!降雨强度,史所罕见。<br>连降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急流冲垮了梯田,冲毁了滩地,汇入小河,使河水猛涨,急剧入库。水库大坝再也承受不了高水位的压力,相继倒坝,急水便挟裹着石块、树木、杂物……翻滚着淤涡,吞吐着泡沫,奔腾着,咆哮着,象脱僵的野马俯冲而下。七里河钢筋水泥的桥墩被冲得不知去向,双轨铁路的钢轨被拧成绳形。一些村庄被侵吞,公路、通讯线路刹那间被冲毁,四面八方传来了告急的呼声。<br>地委、专署机关被水包围。马路街、西大街、大通街、新华路水深三、四尺,最深处有三米,由于水势过猛,街道两旁的房屋被淹,家俱、家畜有的随水漂流,有的被埋没。发电厂、粮库、棉库、石油库、木材加工厂、陶瓷厂被冲毁或淹没。这天,邢台市有八十六个村庄,45条主要街道普遍受灾。煤市街、铁工街、东马路、西马路等街道灾情较重。<br>我们家当时就住在马路街的北侧,地势比马路街又低出1米多。大水下来后,我们家的房子一半多都泡在了水里,我六十多岁的姥姥和一个五岁一个六岁的两个弟弟妹妹在家,父亲在省委开会(省委当时在天津),母亲在邯郸陪大哥做手术,我和二妹在涉县老家,三弟四弟在马路街看大水玩耍,被地委的干部拉到地委院里,才知道姥姥和小弟小妹还在被水淹了一多半的房子里,姥姥她们在炕上放了个桌子,桌子上又放了凳子,人都在座子上坐着,领导派人从房子后边高处的小窗户里把她们救了出来。天津回来的道路完全中断了,父亲在天津心急如焚,雨刚一停就乘飞机飞到郑州,坐汽车到邯郸。邯郸到邢台的道路也不通了,就顺着铁路步行回邢台。大沙河和七里河的铁路桥都冲断了,道轨还在空中悬挂着,就扒着道轨爬过了两道河,回到了市区。家也没有回,只知道家被淹了,但是人没事,就直接投入救灾工作了。半个月以后,母亲才到涉县把我接回来,火车从临时修的桥上缓慢的开过来,从邯郸到邢台走了六个多小时。<br><br> </h3> <h3><b>之三:父亲的推子</b><br>中 华<br>1963年,连续几年的灾荒年,物资供应匮乏,人们生活拮据,家家都是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有了钱首先解决吃饭问题,穿的用的都是能凑合就凑合了,因为我们家人多,为了能省下每人一毛五的理发钱,父亲在天津开会的时候,花了四块五毛钱买回来一把理发推子,自己动手给我们理发,虽然不如理发店理的好,但也说得过去。父亲经常忙,经常不在家,我们礼拜天从学校回来,该理发了父亲又不在家,母亲就动手了,母亲的技术实在不敢恭维,理出来的头型,同学们称之为“沙锅盖儿”。<br>听巨鹿县王虎寨的老乡说,我父亲在他们那里下乡的时候,吃住在老乡家里,就给周围的乡亲们理过发。<br>后来这把推子我也用过多年,在学校的时候,我用它给很多同学理过发。我有了孩子后,孩子们小的时候,我用它给孩子们理发。</h3> <h1><b><font color="#167efb">女儿 兰英的回忆</font></b></h1> 女儿 兰英 1984年5月23日下午一点,我正准备睡午觉,急促的敲门声把我惊醒。我开门一看是嫂子,嫂子说,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让我们赶快回去,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记得那天是星期二,因为星期天我们全家三口还在家里跟父亲热闹了一天,我们走的时候父亲精神特别好,脸上显得特别开心,一点儿也不像有病的样子。这真是晴天一声雷。<br>我的父亲师自明(原中共邢台地委书记),出生在太行山上的一个小山村里,他是1914年农历九月初八生人。两岁就没了娘,是爷爷和乡亲们一口水一口奶喂大的。听父亲讲,都10多岁了不管天多冷脚上都没有穿过鞋,光着脚上山挖野菜,给地主家放羊。再后来稍微大一点儿就去山西给地主打小工儿,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地主的压迫。<br>在父亲20多岁的那一年,村上来了共产党,带领农民斗地主,分田地。那年,父亲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队伍,拿起枪杆子跟敌人斗争。从参加革命起,他一心向着共产党,坚信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彻底解放全人类。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他乔装打扮身穿大马褂,戴上墨镜,腰里缠着文件,走到县城,站岗的不让过,他们要搜身,他巧妙地和他们周旋,顺利地通过,安全地把文件送到县委领导手里。领了任务,带领群众上山打游击。我们从小经常晚上坐在他身边听他讲那过去的故事。<br>父亲走上了领导岗位,先由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做了高官。但他从不以高官自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都和群众打在一起。六十年代和群众一样穿着补丁衣服,穿着自家缝的布袜子。要是到外面开会,就头天晚上把衣服洗干净,第二天再穿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好多人都没有吃的,很多人得了浮肿病。父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顾自己有病(当时高血压病已经很严重了),把上级照顾补助自己的米、面等物品都不要,分给老百姓吃。经常下乡看大伙儿,想办法和大家一起度过难关。记得有一回,是一个冬天,父亲下班回来,走到大门口看到两个人,是赶大车的,正在车底下啃着又凉又硬的凉饼子,也没有水,天又冷。他回到家里后,让我们做好热汤,掂着暖壶,送到那两位赶大车的人的手上。两位赶大车的非常感动,连说谢谢。自己身居高位,从不搞特殊。在我的记忆里,它配有专车,从来不让家属们用。在机关是有小灶儿的,从不去白吃。有人送礼什么的,绝不让我们收下。人家硬把东西放下了,过后还要我们追出去送还人家。<br>文化革命开始了,这次运动涉及全国上下,只要是带“长”字的,谁也逃脱不了,都要过筛子。当然了,父亲虽说是雇农出身,祖上是房屋一间,地无一垄,也不能逃脱命运,也被揪出来批斗,被打成“三反分子”。当时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身体又不好,也不让休息。白天经常被造反派拉出去游街批斗,晚上不让睡觉,还得写检查。我们有三年多没有和父亲见过面。尽管蒙受了很多不该有的冤枉,他一直没有低头,没有想不开。一直到父亲站出来恢复工作后,对这些不公正都没有再提及过,(包括造反派头目,以及动手打过他的人),还教育我们要平等待人,不要到外边闹事,一定要搞好团结,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br>父亲在朱庄水库工作时,经常是一个月才回一趟家。重新工作后,父亲的心脏病还经常犯,每天靠吃药撑着(包里装着硝酸甘油)。有几回到省里开会,晕了过去,也没有给我们说过,回来后照常工作。他常说,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要多做点儿工作才是,完全忘了自己。<br>他最爱吃我做的手擀面,吃完饭后有时候休息不了几分种,只要听到电话声,站起来马上就走。他的一言一行都让我们受到很大启发。从我们七十年代参加工作到现在,到我们也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后,我们也时常教育后代不要忘了老一辈受的苦,把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传下去。<br>1984年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这一年,父亲的心脏病发展到脑血栓,半身不遂,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我每天做好饭送到他跟前,变着花样让他吃,目的就是盼着他快点儿好起来。父亲知道他的时间不多了,把我们叫到跟前,嘱咐我们不要给组织找麻烦,不要乱花钱,不要用好药,要早点儿出院,在他再三要求下,我们回了家,没想到,回家没多长时间,父亲就因心梗离开了我们。<br>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每每想起他老人家,我的心就流泪。今年(2014年)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借此机会聊表我们做儿女的一片孝心,寄托一下我们的哀思。<br>亲爱的父亲,安息吧!<br><br> <h1><b><font color="#167efb">儿子中和的回忆</font></b></h1> 儿子 中和 记得父亲刚来邢台地委工作的时候,我才五六岁,父亲没时间陪我们玩耍,有时候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去,他一边看文件,让我一边在他跟前玩耍,我还可以爬到他身上。有人来谈工作了,就得叫人马上把我领走。这种情况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每想起来总觉得甜蜜蜜,总能引起我对父亲的无尽的思念。 <h1><font color="#167efb"><b>儿子中海的回忆</b></font></h1> 儿子中海 <h1>回忆父亲的教悔,我感慨万千。虽然经历曲折但是我无怨无悔,始终按照父亲的意愿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得做事,父亲确立的这一原则使我受益一生。<br>我1972年参加工作在某个仓库一直干到退休,没有换地方。父亲的老部下曾经让我调往电力局、华北农机学院等单位,但父亲不让利用关系走后门,婉言谢绝了。80年代初,省委书记邢崇智来家看望父亲,给我说说让我去县里工作,给安排个职务。父亲说自己努力吧,不让靠关系找个好工作。在父亲思想的影响下,我在工作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争名、不争利、不炫耀,以致在单位工作多少年没有人知道我的身份。这也是父亲的教育,吃亏是福,老实人吃不了亏。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下一代,所以我的女儿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并且保送上了研究生。<br><br><br></h1><h1><b><font color="#167efb">儿子中保的回忆</font></b></h1><br> 儿子中保 后来,我到朱庄水库边上的村子办事。听说我是师自明的儿子,好几个乡亲伸出拇指说,师书记!那可是一个好人。咱这修水库那年,一些水泥、钢筋被当地老百姓把水给偷回家了。公安保卫部门要立案严查,师自明先别立案,调查看看再说。师自明就乔装打扮,头扎白毛巾,假装路过的农民,到老百姓家要水喝。这样一家一家去看看可以发现谁家有没有水泥。谁家有便一一记下,随后找到有关部门一起从老百姓家收回。公安部门准备对偷盗者进行法办。师自明说,别了,国家的物资没受损失,就算了,老百姓不就是穷吗?几十年过去了,当地百姓不但称赞师自明乔装打扮、英勇智谋的破案智谋,他心系群众,爱护百姓的情怀,在当地也传为佳话。<br><br> <h1><b> <font color="#167efb">小女儿兰香的回忆</font></b></h1> 小女儿兰香 时光流逝,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0年了,今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回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如同眼前,思绪万千。心中无比怀念和思念。<br><b>一.父亲的一生清廉正直、品德高尚</b><br>父亲出生在革命老区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在奶奶生下他不到3 岁时因生活困难身患疾病而无钱医治便离开了人世,父亲只好由爷爷一个人靠着左邻右舍及亲戚的帮助下才把父亲养大。为了报答乡亲他不顾爷爷的反对依然投身抗日,走向革命队伍,组织、参加地方部队支援八路军,为抗战胜利解放全中国人民多次立下战功。父亲受到党组织和群众爱戴,很快便走向领导岗位。组织地下党,成立农会,成为当地农民领袖。担任老区根据地涉县县委书记,解放后,担任邯郸地委书记处书记。组织确定他为11级干部,直至1983年近30年都没有调整过级别。当领导主动给他上调级别时,他总是让给其他级别低或年轻的同事。这种精神在上级领导和当地同事中深受赞扬和爱戴。他老人家就是这么一个清廉正直、品德高尚的人。<br><b>二.发扬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b><br>从小没有得到母爱的父亲也没有体会过兄妹之情,当他成家立业身为人父之时,(当时已担任邯郸地委书记处书记)我已是在家里第九个孩子。虽然上面己有五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但对于父亲来说还是如获至宝。因为他自己是一个独苗。对孩子是万般的呵护。喜爱有加。做为当今的人们不会理解,为啥有这么多孩子了还要生?因为当时国家号召多生孩子,保家为国。因此母亲还获得了"英雄母亲的称号",父亲也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在我从小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一个优秀、正直、具有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生活中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一心一意朴在工作上。家里孩子多,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我们兄妹九个便分别被送到农村老家由亲戚和奶娘家抚养 。到了可以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年龄才分别接回家。当时因为孩子多,生活很困难。作为当地一个领导干部来说,虽然他很爱我们,从不为家庭谋取任何福利。以身作则坚持带头艰苦朴素。自我懂事起,受到的教育便是要艰苦朴素,不要浪费。尤其在五六十年代,国家处于灾荒年,很多人都因吃穿发愁。根本无法满足物质要求。因此勤俭节约尤为重要。当时我记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需要一个脸盆架都没有,自幼出身木匠的父亲就找来几根木棍用钉子钉起来,自做一个脸盆架。使用起来还很方便。我们当时都为父亲的杰作而感到高兴便拍手叫好。当时家里小板凳、木桌等都是父亲自己做的。这个脸盆架使用了很多年。在使用这些年里,很多人来家做客看到这些东西还不能理解。一个高级干部家连个脸盆架也买不起?实际上不是买不起,而父亲的目的是要教育我们要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节约生活中的每一笔开支,不要因孩子多而向组织提出任何补助申请。( 注:当时国家有政策对多子女家庭可以提出补助申请)<br><b>三 、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递正能量</b><br> 在我的记忆里很少有人给我们送礼物。记得我还在上小学那年,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农民婆婆,带了一小捆粉条。说要感谢我父亲,因为父亲为他儿子安排了工作,为了感谢说自己家做的粉条不要我们嫌弃,非要放在家里。当时我小哥哥在家,听说是送礼物,说什么也不要。因为父亲从小教育我们不要拿国家和老百姓任何东西。要求我们必须遵守毛主席教导,不要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要收受别人的任何东西。我们收了别人的东西就等于犯罪。因此,不管家长在不在家,我们都不要收受别人任何东西。这也是因为父亲的尊尊教导深深埋藏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br><b>四.父亲不为子女以权某私、不徇任何私情</b><br>1974年冬天,做为应届高中毕业的我,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上山下乡。每个学生都必须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去上山下乡。二是应征入伍。当得知有征兵的消息而且还招收女兵,(女兵不是每年招收)当时我心情无比激动,非常高兴。因为我从小的志愿、梦想就是参军,只要能参军到部队干啥都行。那一年父亲担任地委副书记, 正好负责征兵工作。按常理讲,我想参军是很容易的事。但由于老父亲是一个正直、淸廉不以权谋私、不徇任何私情的老革命干部,绝对不利用职务之便为子女说情。当时也正是反对走后门,打击不正之风之年。父亲告诉我,想参军自己去学校报名,如符合条件接兵带你就去,不够条件我也没有办法。我不能因为你去给任何人打招呼,因为很多人都想去当兵,尤其是女兵。我不能因为你带头走后门。再说现在国家要求知识青年必须上山下山,你还是去下乡吧。咱们要听党的话。上山下乡也挺好。可以为国家做贡献。我当时听了很不服气。马上给父亲理论,参军也是听党的话,照样为国家做贡献,当兵是保家卫国是国家需要。父亲看我想参军的决心很大,不便阻拦。随后说你想去还是靠自己去努力吧。听了父亲的话,心里凉了半截,因为要求报名参军的人太多。 但我当时只有一个心思想参军。怎么办?必须自己去争取,再说自认为我条件也不错,完全符合招兵标准。别人能去我也能去。于是我便鼓足勇气找到学校领导,说明原因。说来也巧,我们学校还真有女兵名额。(那年共有20个女兵名额,一中、二中都有名额)当时我太高兴了,再次向学校领导说明了我坚决要求去参军的决心。在校期间我平时表现也不错,留给学校领导的印象也很好,学校领导也很支持。班主任王双秀老师跟我说,带兵的女军官来学校调查时说的全是表扬我的话。希望你成功。后来才知接兵的同志不光了解老师还了解了我好几个同学。经过了解得知我表现确实不错时, 研究决定同意把我接走。就这样我通过了各项考核、走访、调查以及体格检查。我和学校其他两名女生都被通过录取了。我们初步断定可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回家告诉父亲时,父亲还有点不相信。当时军分区李仲堂司令与父亲共同负责接兵工作。带兵同志要求亲自选定名单,最后由他们共同商定。当李仲堂司令亲自告诉我父亲接兵军官名单上有我的名字,我可以被录取正式参军的消息时父亲才相信是真的。当时父亲也为我自己能够争取到参军机会而高兴。<br>从此,我便走向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在解放军这所大熔炉里经过千锤百炼现已成为一名正师职干部,感谢共产党的培养,感谢老父亲的谆谆教诲。由于老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我能够发扬革命老干部的光荣传统。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怕苦和累。不挑三拣四。听从组织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至今我还在部队工作,仍然是一名军人。在部队生涯穿军装也整整40年了。回想往事,父亲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老人家的政治思想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发扬父亲的光荣传统,子子孙孙传承下去。<br>这就是我的心中父亲。他就是一个的正直、善良、勤劳、勇敢、具有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和艰苦朴素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干部。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工作。我们有这样一个父亲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没有老父亲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再次感谢父亲。您老人家的为人正直、清廉、不徇私情,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永远激励着我们。<br>1981年冬天,我们结婚回家探亲,我爱人第一次拜见岳父母大人,心里非常忐忑不安。因为岳父大人是地委副书记,对于我爱人来讲,他虽然是个军人,但从小是生长在农民家的孩子,马上要进到高干家庭,心理还是很紧张。在火车上他就想岳父大人一定会派车来接我们,下了火车没想到的是姐夫用自行车来接我们的。疑惑不解。进家门后见到岳父大人他感到和蔼可亲,问寒问暖,马上消除了紧张的情绪,很快进入角色,和岳父母大人及其他人员攀谈起家常。在和家人攀谈中才知道,岳父大人除了上下班用车外,全家里人一律不准用公车。常听父亲说:公家给我派车是为了工作,你们不可以占公家便宜。主要是不想让你们脱离群众,不沾染资产阶级坏思想,避免腐化。他老人家是这么说也是这样要求子女的。平时全家里人过着和老百姓一样的生活,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根本不象一个高级干部家庭。我爱人经过几天的接触,感到岳父大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吃饭穿衣和老百姓一样。只是思想和一般人不一样,觉悟非常高,要求子女很严格。我爱人成为这个家庭成员后,他深刻体会到岳父大人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东西,却给我们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精神财富。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全家人都保持着父亲的工作作风,尊纪守法。<br>我们一定要把父亲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传承给子孙万代。父亲您安息吧!<br>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