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人民广场大型浮雕墙《商颂》介绍

野田一瞥

安阳以甲骨文闻名于世,殷商文化更为我们带来巨大的自豪感,如何再现波澜壮阔、高潮迭起的殷商历史画卷,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全长80米,高2.5米的《商颂》大型浮雕墙无疑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探索。《商颂》用浮雕的艺术手法描绘出《玄鸟生商》《王亥服牛》《上甲兴商》《成汤灭夏》《桑林祷雨》《伊尹辅政》《盘庚迁殷》《武丁中兴》《武乙射天》《商周更替》十个有关殷商的故事,逼真的造型、精美的雕刻、洁白如玉的质地,深受市民喜爱,建成以来,逐渐成为我市又一文化打卡地标。 《商颂》大型浮雕墙全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商颂》浮雕碑文</b></font></h1> <p class="ql-block">【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洹水安阳,古都新兴。千年经典传世,百载显学考能,十方励精图治,一代高屋建瓴。呜呼哉!承被先宗光耀,慕达海阔天空。有道是,唯吾大商,喾为始祖;王亥服牛,肇贾启营;上甲兴商,强邦列宗;成汤灭夏,崇善示众;商汤祷雨,视民如伤;伊尹辅政,凝厘调鼎;盘庚迁殷,诞降祺祥;武丁中兴,文治武功;武乙射天,质疑神权;商周更替,天过天功。正可谓,殷商王朝浪,淘尽多少英雄,魅力无穷,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灼灼甲骨,盈盈青铜,君可见,殷商文明,垂笔丹青,下赋河岳,上赋星空。苍苍乾坤,茫茫众生,前有先哲,后引精英,古今变通,大道集许,满腔热诚,自信文化,强国坚挺,中华圆梦。洹上殷商盛典,举世汪洋滋情,方尊东方河溯,恒鼎民族复兴。</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二零年九月</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玄鸟生商</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语出《诗经 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黑色的燕子,是商部族的崇拜图腾。这是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商人的祖先契是其母吞燕卵而生。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是商族自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所祭祀的最早的男性直系祖先。从契开始,商族人才有了以父子相承为主的惯例,从此才真正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有娀氏之女简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因其生下商人男姓祖先契而名垂青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王亥服牛</b></font></h1> 王亥(前1854年~前1803年), 商丘人氏,商契的第六世孙,冥的长子,商族第七任首领 ,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为中国商业之始祖。商人用马驾车出外交易,那时候,马因是从西北很远的地方迁来,在当时并不适应中原的生活环境,而且马的劳役很重,饲养起来又困难,商族用于拉车、运货、作战的马就极不够用,王亥为此非常犯愁。而中原地区牛很多,但尚未被驯服。后来,他想到一年好方法,就是把牛鼻子刺穿并用绳子穿起来,这样牛便顺顺当当地听人使唤,不敢再蛮横,能代替马拉车、驮物。牛走路的速度虽然不及马快,但牛的饲养、使用却比马容易。这一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商人赶着牛车游历,并运载物品到各部落进行交易。后来就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把经商这种职业称为“商业”,卖东西的店铺被称为“商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上甲兴商</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上甲微,子姓,名微(亦名昏微),字上甲,王亥的儿子,王恒的侄子,是商部族第九任首领。《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 帝泄十二年,即公元前约1786年,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从河南出发,又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部落。但有易部落首领绵臣(古字亦写作緜臣),竟面对大批的牛羊与财货,产生了图财害命之心,最后竟使用“美人计”用美酒灌醉王亥,将其杀害,并掠去牛羊、财货与仆人。也有史书说:是绵臣的妻子看上了王亥,从而引起了绵臣的嫉恨,因而导致他乘醉杀害王亥后,夺其牛羊、财货及仆人等。当时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安阳。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愤,欲为王亥报仇。但由于路途遥远和准备不足等诸多原因,当时未能立即出兵。4年以后,即帝泄十六年(约公元前1782年),上甲微通过借助河伯之师,联合起兵一举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王亥报了血仇大恨,并把有易国土纳入商的版图。<br></h1><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成汤灭夏</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成汤,即商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河南商丘人,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span><br></h1> 约公元前1551年, 夏王朝的执政者巳传到了桀,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道,残忍狠毒,常年不修国政,只知挥霍享乐,天下百姓遭受涂炭,众多诸侯离心离德。成汤看到这种局面,暗暗打定主意,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取而代之。他对内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增强国力,对外以“仁善”为招牌联络和争取众多诸侯。 成汤经过多年的准备,认为已具备了推翻夏桀,取而代之的实力,便开始了灭夏的行动。在几年的时间内,他先率兵征服了逐韦,接着又打败了顾,后来又全歼了昆吾的军队。商军获得几次重大的胜利,声威大震。众多诸侯国纷纷派出使者,表示愿与商汤一同讨伐夏桀,讨伐夏桀的联军组成了。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或说今山西城安邑镇北),商夏两军展开了空前的大血战,车轮滚滚,尘土飞扬,战马嘶叫,刀枪撞击。经过一场搏斗,夏军大部战死。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 ,国号为“商”。至此,自夏后启建国,传了16个国王,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夏王朝彻底灭亡。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王朝产生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桑林祷雨</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这是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商代开国之君成汤灭夏夺取天下之后,天大旱,整整五年颗粒无收。汤于是亲自在桑林中祈求降雨,他说:“我一人有罪不要殃及百姓,若百姓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担,莫要因为我一人不够聪敏触犯上天,而使鬼神作出伤害百姓性命的事来。”于是他剪掉自己的头发,用夹板夹起来自己的手以示惩罚,并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祭天之物来为民祈福。百姓看到这非常感动,不久之后,就天降大雨。<br></h1><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伊尹辅政</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己姓,伊氏,名挚,有莘国(今河南省杞县葛岗镇空桑村 ,一说山东省曹县),史籍记载生于洛阳伊川 ,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厨祖。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一个庖厨收养。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商汤的左相仲虺便将伊尹推荐给他。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但有莘国的国君害怕伊尹被商国请回去后对自己不利而不允,后来仲虺想了一个办法,建议汤向有莘国君求婚,让伊尹作为有莘国的陪嫁奴隶,和有莘国君的女儿一起到商国来。伊尹到了商国后,汤就封他为右相,和仲虺共同策划处理国家大事。在伊尹、仲虺的辅佐下,商汤灭夏建商,并将商治理的井井有条。<br>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而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伊尹去世,卒年 100岁,以天子之礼陪葬于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 ,奉祀为“商元圣”,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br>  历经五朝、辅政三代四朝的伊尹树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臣形象,对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在他的辅佐下商朝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而官吏也勤勤恳恳地工作,作出显著的成绩,没有勤政的官吏受到严厉的责罚,甚至于罚作奴隶。因此各级官吏都不敢胡作非为,使得商初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毛泽东早期文稿》高度评价伊尹,“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可以效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太公(姜太公)也。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盘庚迁殷</b></font></h1> 商汤建立商朝时,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在此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五次。 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所以就不得不搬家。盘庚即位之时,商朝已经过“九世之乱”,自然灾害频发,国力渐弱。但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为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他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有三大好处: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奄”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均有优势;第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此前的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第三,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经过激烈的斗争,盘庚终于完成了迁都的计划。从此,商朝的都城就永久地固定在殷。<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武丁中兴</font></b></h1>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的革新主要有:一是强调“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的君臣秩序;二是改革用人制度,加强商王对官员的任免权,“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三是改革祭祀制度,把神权掌握到商王手中。另外通过对土方、鬼方和羌人等方国部落的一系列战争,不仅消除了边患,有利于边疆的开拓和发展,而且通过战争掠夺了大量财物和奴隶,从而又促进了商代奴隶制社会经济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 相传,武丁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 与下层民众比较接近。武丁继位后,想要复兴商朝,但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因而“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 后来,武丁利用“梦帝赉予良弼”的策略,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担任宰相,辅佐朝政,将商朝治理得很好。《墨子•尚贤》记载:“昔者傅说被褐带萦,庸筑于傅岩,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丁“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商大治。故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妇好,姓好(古音(zǐ),同子姓),中国历史上有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妇好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曾率领13000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国民的爱戴。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为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曾率兵镇压奴隶反抗斗争。竭心尽力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和特权,深受武丁宠幸,被封于外地,担负守土、从征的重任。然而,妇好不幸在三十余岁去世,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武乙射天</b></font></h1> 武乙,商王庚丁之子,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武乙昏庸无道,曾经制作一个人偶,把它称为天神。武乙与“天神”赌博,命令旁人作评判。“天神”输了,武乙就想法来侮辱它。武乙又制作一个皮袋,在皮袋中装满血,然后高高挂起,朝天射它,称做“射天”。有一次,武乙在渭河平原上(黄河与渭河之间)打猎,晴天白日里忽然来一个霹雳,不偏不倚正好击中武乙,武乙当场倒地身亡。在现存的史料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武乙是个荒淫昏庸的无道商王。相反,武乙挑战“天神”,比那些在《史记》上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商王,做了更多打破常规的事情。有观点认为,殷商晚期王权与神权斗争激烈,“武乙射天”这种近乎荒诞的行为是为了挑战对王权构成威胁的祭祀利益集团,只可惜失败了,在外出打猎时意外死去,还被污名化为“震死”“无道”。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商周更替</b></font></h1> 商汤建国之初,吸取夏桀灭亡的教训,以宽治民,广施仁政,深得民心。但到了商末,继位国君叫帝辛,就是纣王。他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暴虐国王,沉溺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他在国都附近修建了离宫别馆,又修建了一座高大的鹿台,建造了酒池肉林,日夜饮酒取乐。他还想出各种酷刑来处罚一些贵族、侯国首领和百姓,榨取财物。有一种刑罚叫炮烙,先用炭火把青铜铸成的柱状铜烙烧得通红,然后让所谓罪人光着脚板在上面行走,站不住就掉入火中活活烧死。纣王和他的宠臣、爱妃常以此为乐。纣王的叔父比干,是个忠贞耿直的人,一再规劝纣王要修善行仁,纣王反骂说:听说圣人的心七窍玲珑,我倒想见识见识。随即命令武士把比干捆起来,开膛剖出心肝来。纣王为了巩固政权,对奴隶和平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又对东南部落发动长期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促使本来已经很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更加激化。<br>  周族是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于渭水平原。渭水平原土地肥沃,适于耕种。周人在这里大力发展农业,又四处搜罗人才,积聚力量。周文王姬昌对有本领的人十分敬重,在姜尚的辅佐下,加强了军事力量,与周边小国结盟,出兵征服了商王朝的盟国。周的统治区不断扩大,天下三分,周有其二,实力超过了商王朝。周武王姬发继位后,继承父志,联合其他部落,讨伐纣王。约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带领兵车300辆,三千勇士、四万五千甲兵,又联合各小国部队,从孟津出发,向商朝都城进军。此时的纣王却依然在欣赏歌舞,饮酒作乐。当得知周军在牧野誓师的消息时,他这才慌了手脚,赶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这时,由于商军主力正在东南地区征伐东夷,一时调不回来,纣王只好临时把都城中的大批奴隶武装起来,开赴前线。当周商两军在牧野摆开阵势,准备厮杀时,商纣王临时武装的奴隶在阵前倒戈,和周军一起杀向商纣王。纣王大败,带着少数卫士狼狈地逃回朝歌。在生无可望后,在鹿台一把火自焚而死。将近600年的商朝,就这样断送在纣王之手,重蹈了夏桀亡国的覆辙。<br> 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就是史上的商纣王或殷纣王。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 ,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br>  比干(生卒年不详),沫邑(今河南省卫辉)人,封于比邑(今山西省汾阳市),故称比干,也称王子比干 ,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纣王帝辛的叔父,殷商王室的重臣。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授以少师,辅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成为“亘古忠臣”。 在帝辛时期国家领土迅速扩张,少师比干等谏休养生息,而后再兴征伐,帝辛不听。周反,帝辛闻讯大怒,欲带朝歌城内东夷各族俘虏伐周。比干再谏固守朝歌,以待王师东归。帝辛不纳,诛比干以慢军之罪。帝辛伐周,商周大军对峙于牧野。由于收编的俘虏临阵倒戈,商军大败,帝辛到摘星楼自焚身亡。比干因谏而死,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害怕祸及到身,逃出朝歌,于长林(今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周武王伐纣,天下大定,四寻其遗孤于长林,于是因林而命氏,赐林姓,改名为坚,并把他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林坚成为林姓始祖,比干则为林氏之太始祖。<br>  蜚廉,亦作飞廉,黄帝孙子颛顼的后裔,嬴姓,商朝贵族,纣王的亲信。《史记》记载,“蜚廉善走”,意思是说他是一个飞毛腿,也有解释成他是一个御车高手。周武王讨伐纣王时,蜚廉正在北方为纣王办差,等他回来时,商朝已经亡了,并且他的长子恶来也因此死于周武王之手。于是蜚廉到霍太山上设坛祭祀纣王,得到一个石棺,上面刻有铭文:“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大意是,天帝看在你没有参与纣王的乱政,所以赐给你一个石棺,让你后世子孙昌盛。于是蜚廉带着小儿子季胜就隐居在霍太山附近,死后就葬在霍太山上。季胜的儿子是孟增,受到周成王宠信,并赐其皋狼地,所以孟增号为“宅皋狼”,孟增的孙子是造父,是周穆王的亲信大臣,受封赵城,创立赵氏。蜚廉是赵姓、马姓、缪姓、梁姓及部分秦姓(注:秦氏大宗为姬姓,周公之后)的祖先。他的家世源远流长。<br> 文王,即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姬昌原为商朝的诸侯,封西伯。能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00皆先后投奔。商纣暴虐,他知而叹惜,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后经闳夭等人贿赂纣王而得释。曾献洛西之地,以请纣王废炮烙之刑。建立周后因评断虞(今山西平陆北)、芮(今山西芮城)两国争讼,而得诸侯拥护,于是伐犬戎、密须(今甘肃灵台西),灭崇国(今陕西户县东),建立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河西),并迁都于此,进而伐邘国(今河南焦作西),灭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诸侯归者日众,《论语•泰伯》称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即位的第四十四年,文王受命、称王、改元。周文王五十年(约前1056年),驾崩,享寿九十七岁,葬于毕原(西周王陵位于今陕西岐山县凤凰山南麓)。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自称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div>  武王,即周武王姬发(?―约前1043年),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约公元前1056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向商纣王所在地朝歌进发,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攻克殷商三年后(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br>  姜尚,即姜子牙(约前?-约前1015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 ,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册封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唐肃宗时期,追封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郭沫若诗</b></font></h1>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div>中华文化殷始创,观此胜于读古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