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月的风吹瘦了四月的衣,四月的瘦枝却丰满成五月的绽放。火红的五月,山庄讲堂如同展开的旗帜,掠过双滦五小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习作课堂。</p> <p class="ql-block"> 山庄讲堂的四次研讨活动,使我校教师更加明确了习作单元各个板块的教学目标,理清了习作教学的编排体系,收获颇丰。为了更好地发挥山庄讲堂的引领作用,我们把功夫下在了山庄讲堂二次培训和同课异构的持续跟进上。</p> <p class="ql-block"> 连玮玮老师结合山庄讲堂“精读课文教学”的内容,引导大家学习整个习作单元的功能定位是“感受写作方法的妙用,学习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习作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是直接指向习作的阅读素材的文章,精读课文在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目标要同时兼顾,但核心目标要聚焦在表达方法上。对于学习运用和写作知识来说属于“发现阶段”。</p> <p class="ql-block"> 刘海云老师结合山庄讲堂第二次内容进行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二次培训,进一步明确了交流平台是精读课文与初试身手的衔接点,是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的梳理归纳。对于学习运用和写作知识来说属于“提炼阶段”。而“初试身手”的功能定位则是迁移方法,尝试运用,对于学习运用和写作知识来说属于“尝试阶段”。</p> <p class="ql-block"> 我校的习作教研团队继之前围绕着六年级习作单元开展了两轮同课异构活动后,在山庄讲堂引领和指导下,我们习作团队又带领非习作团队的语文教师开启了第三轮的习作单元同课异构探究之路。这一轮我们以三年级习作单元为研讨内容,由习作团队的老师们来担任指导教师,指导着非习作团队老师进行授课,潜心的研究、智慧的碰撞,呈现出了一节节有收获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王玉珩与王精丽老师对《我变成了一棵树》的第一课时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个人的课同中存异,同时又各放异彩。王玉珩老师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与学生亲切交谈,在通读课文后,出示树冠图,帮助学生理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王精丽老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自学、组学、群学的优势,建立了互帮互学、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p> <p class="ql-block"> 马秀梅和王静波老师进行《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的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引领学生们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理解,感受习作方法的好处,并强调可以把自己想像成某种事物进行合理的想像。课上孩子们大胆想像,创编了属于自己的想像故事。</p> <p class="ql-block"> 黄伶老师进行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讲授,首先回顾了两篇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然后一个接一个的小游戏让学生们兴致勃勃,在游戏中结合精读课文体会天马行空的想象,为学生最后的接龙故事做了充分的铺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魏婷婷老师所讲授的“习作例文”首先运用了表格梳理两篇精读文章内容,理清了习作思路,归纳总结了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想象的写作方法,并且着重依据了例文中出现的批注、学以致用,让孩子们现场进行仿写。</p> <p class="ql-block"> 5月26日下午,30名语文老师齐聚一堂,结合三年级习作单元课例进行了研讨。孙洪伟副校长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我们要像胡老师说的那样,教研活动不是要上天,而是要落地,扎扎实实做研究。对于山庄讲堂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我们要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反反复复地学,让思想和理念牢牢地烙印在我们语文教师的脑海之中。“教无涯、研不止”通过学习丰盈心灵,通过研究提升自我,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让教师在研究中体验专业成长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学而不习则浅,习而不用则废。学而时习之,用而得乐之,不亦乐乎?双滦五小语文团队将会在习作单元的研究中,且行且思、且悟且进!</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五小语文组</p><p class="ql-block">指导审核: 孙洪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