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厦门老年大学举办的《中国书画欣赏与创作》名家系列讲座2021年5月26日上午邀請陈秀卿老师主讲《虞愚先生与九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秀卿,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副主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刻字艺术研究会会长,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曾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主讲《虞愚先生与九势》</p> <p class="ql-block"> 厦门老年大学校长詹沧洲、廈門老年大学书画院院長周旻以及来自学校书画艺术系各班级和和校书画院、书画学社以及各区校推荐的40多名学员参加了讲座学习。陈秀𡖖老師精彩的讲学受到了学员们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課堂課件</p> <p class="ql-block"> 陈秀卿老師把珍藏多年的虞愚老師贈送的墨宝和字貼帶到課堂,让学员们大飽眼福。</p> <p class="ql-block"> 陈秀卿为今天上午的《虞愚先生与九势》讲课认真准备的部分讲課提纲</p> <p class="ql-block"> 虞愚先生是陈秀𡖖老師的恩师。陈秀卿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她尊敬的虞愚老师的人品、志向、才学、书艺等方面情况。</p> <p class="ql-block"> 虞愚(1909年-1989年),生于厦门,曾任厦门大学教授。虞愚擅长诗词,尤精书法。抗日战争爆发前,其所写的“正气歌”入选全国美展,并收入商务印书馆所编的书法卷中。“虞体”字形结构注重形象,常省略笔画却形神兼备,神采奕奕;布局章法,拉开间距,以白当黑,却顾盼有情,让人过目不忘。</p> <p class="ql-block"> 1986年,虞愚教授曾在厦门大学举办了书法讲座,听众如云而至。虞愚教授讲解了书法的生理基础、用笔方式和书法的美学等基本知识,尤其结合自己在学书路上苦心探索的经历,深谈了两点体会:一、练字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二、学书要碑帖结合、刚柔相济。虞愚教授自小沉浸于碑帖之间,如痴如醉,年轻时尝通临《三希堂法帖》数十遍,然后遍访上海名家。在厦门大学期间,课余曾向弘一法师请教书法。虞愚教授的书法可谓到了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 虞愚教授精研佛理,又曾从师弘一法师学书,所以,其章法、行款疏淡的书作中,处处都透出了佛家的“逸”味。可以说,作为风格古雅、空灵的一种书法流派代表,有着独创的书法审美理想,虞愚书法在当代书坛中有着独立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九势》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著。论述运笔规则,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蔡邕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力”是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中心,着重强调“力”是结字、用笔、布局的基础,“下笔用力”方能使字体具有“肌肤之丽”的美感。“势”则是被赋予了方向性的“力”,常常用来指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方向的运笔,是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藏”源于“君子藏器”的哲学思想,强调书法创作需要沉着含蓄,具体到运笔,则要“藏头护尾”,突出书法线条的张力。这些书论思想,为书法线条的美学意义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p><p class="ql-block">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p><p class="ql-block">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p><p class="ql-block">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p><p class="ql-block">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p><p class="ql-block">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p><p class="ql-block">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p><p class="ql-block">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p><p class="ql-block">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p><p class="ql-block">横鳞,竖勒之规。</p><p class="ql-block">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p> <p class="ql-block"> 陈秀𡖖老师说:《九势》是虞愚老師书法教学最为推崇的。读懂、读透、读通《九势》,你就是一个书法家了。</p> <p class="ql-block"> 陈秀𡖖老師深入淺出讲解《九势》要奌:</p><p class="ql-block">1、 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无论是安静的楷书,还是流畅的行书和草书,在结字的时候,都要考虑到笔势上的呼应和连带。这样写出来,你的字才灵动不僵。</p><p class="ql-block">2、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转笔,自然就是调整笔锋的意思。节目,应该就是咱们说的转折处的“节点”。调整笔锋,应该照顾左右,不要使那个“节点”太突兀。</p><p class="ql-block">3、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p><p class="ql-block">4、 藏头,圆笔砥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藏头”和“藏锋”区别于点画起笔的具体形态。</p><p class="ql-block">5、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p><p class="ql-block">6、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有些笔画,要写出姿态美,必须要有速度作为保障,比如“短撇”和“折钩”。</p><p class="ql-block">7、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在“永字八法”中,“掠笔”指的是长撇。</p><p class="ql-block">8、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涩势即下笔前行不能太流畅,要能感觉到阻力的存在。这样,才能入纸三分,如印印泥。</p><p class="ql-block">9、 横鳞竖勒之规。横鳞竖勒指横、竖两种笔画的笔势。横画不可一味齐平,一滑而过,须如鱼鳞片片,看似平而实不平。竖画不可一泻直下,须快中有慢,疾中有涩,如勒马缰,于不断放松中又时时勒紧,故谓之横鳞竖勒。</p> <p class="ql-block">示范藏頭护尾笔法</p> <p class="ql-block">陈秀𡖖老師部分作品及評语</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书法史上,女书法家虽不多,但依然闪亮在中国书法的历史苍穹里,如卫夫人、蔡文姬、薛涛、管道昇、邢慈静等,她们像不陨的星辰,闪烁的光芒穿越时空,直至今日。在福建书法史上的优秀女书法家,远有黄道周的夫人蔡玉卿,近有民国才女游寿,陈秀卿先生则是继游寿老先生之后又一位难得的女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 著名书法家张旭光评价她时说:“陈秀卿所书的甲骨文、隶书和行草,也是从她那颗埋藏了苦难、熔铸了轻松与欢笑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物化形式。所不同的是,她在行草书中,更多地表现了水的、柔的、女性的本真。”陈秀卿女士博学多才,她在书法上能够多体并能,还善绘画,她还有一门手艺就是刻字艺术,她是现代刻字艺术行列的先行者之一,2006年,在陈秀卿的推动下,鼓浪屿国际刻字艺术馆、厦门书法广场成立,为厦门的刻字、书法艺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陈秀卿之所以能够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她能够勤奋练习书法外,还能刻苦读书学习,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字如其人,她很注重人品修养,人正字正,强化“字外功夫”,她曾说,“诗文与书法长期相互依附、相互补充。要创造深层次的书法美,提高书法的创作水平,不仅要有笔墨、造型基础,更要求书法家具有借以言志的诗词素养。陈秀卿女士是有这种能力的,正是如此,她获得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荣誉称号,这是给她的书法艺术上的最高奖赏。</p> <p class="ql-block"> 书法教学 ———陈秀卿认为,在书法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不能墨守成规。过去,一读到书法的基本功就非楷莫属,就是颠张狂素、颜筋柳骨。她认为:“甲骨、钟鼎、美学修养,才是基本功,是基础。书法应朝美学方面去研究,不要光去写,还要多读书,培养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样书法艺术才有生命力。”因此,她授课既有传统理论,又有时代精神;既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又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高尚情操和鉴赏水平。同时,她结合教学实际,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深受学生的欢迎。把社会作为教学的大课堂是陈秀卿的一大尝试。结合市书协活动,每逢聘请专家学者讲演书艺,一定要求学生前去参加;市里举办书展,她都带领学生前去观摩,并对展出的作品向学生们作评析、回答学生们的各种提问。1994年陈秀卿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班讲授书法课,得到广泛的好评。她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普遍受到聘用单位的重用,有不少人在全国性的专业报刊上发表作品,入选全国性的书法篆刻展,并获得名次和奖牌。</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文摘自網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