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进藏(二、丙察察与桃花节 2021年3月26日-4月3日)

老羊

我们此次同行的12人中,只有3人是第一次赴藏,其中包括我。<div> 入藏前的准备工作重点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行装,包括衣物和食品;一部分是防高反的药物。</div><div> 这里,要感谢所有事前提供了很多很好建议的朋友们:老同学“见闻”把当年赴藏的所有资料整理得非常清晰,包括进藏路线、时间、距离,携带的装备,甚至费用明细一并提供给了我;自驾游达人“踏青云贵”和曾经赴藏的其它朋友也给了很好的意见,更别说这次带队进藏的钟队长了。</div><div> 综合这些意见,我携带衣物的原则是宁多勿少,特别是冬季御寒的服装,以防止感冒(高原感冒后果严重):冲锋衣、防水登山裤、羽绒服、保暖裤、棉帽棉手套、靴子、防紫外线墨镜……一个28吋旅行箱塞得满满的(但是所有的御寒服装全都用上了)。同时,考虑到西藏地广人稀,经常赶路来不及就餐,大家还共用采买、携带了速食面、压缩饼干、自热饭等。</div><div> 在应对”高反“的问题上,前提是自己觉得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全凭感觉):当年翻越祁连山最高3800多米,完全没事儿;其次根据他人的经验,出不出现”高反“与年龄无关,甚至由于老年人”反应迟钝“,还会比身体好的年轻人更能耐受。在这个前提下,采购适合的药物以防万一,也是必要的。</div><div> 携带应对”高反“的药物有:1、高原安2盒(每盒89元);2、葡萄糖2大包(每包39元,共25支);3、何济公制药厂出品的阿咖芬去痛散一大盒(23.4元,有三、四十小包吧);4、高原吸氧器12支(共103元,1000ml),总价不到400元。最后,这四种防高反药物只用了部分葡萄糖和阿咖芬去痛散。高原安是怕浪费,最后有事没事还是把它给干掉了;而吸氧器则完全没有用过。</div><div> 至于有人说行前吃红景天、到了高原不能洗澡、喝酒之类,我们没有采用。这次出行选择住宿的首要标准就是带独立卫生间(只有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晚非常”悲惨“:12人共用一公共洗手间,那晚真是”洗洗脸睡了“)。</div><div> 说了一堆,回到行程上来。</div> 这张是我们从丙中洛进藏后一直到米林县城的行程图。 图中绿线为我们的行程路线,红线为国境线。起点丙中洛,终点米林。这段路共花了9天时间。<div> 之所以走这条线,是奔着号称最艰难的进藏之旅—-丙察察线(丙中洛——察瓦龙——察隅)去的。这条简易进藏线,其艰难在于漫长的悬崖烂路、滚石坡路段和随时可能倾泻而下的大流沙。特别是09年9月才开通的察察段,是典型的无道班维护乡村土石路,路线长、路况差。许多挑战者把走丙察察线,作为对意志、技术和胆识的考验。</div> 离开丙中洛31公里,我们来到了滇藏两省的交界处。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上滇藏马帮的必经点。当年马帮走到这里,就会向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磕头,口念六字真言:嗡嘛呢呗美哄,虔诚地祈祷梅里雪山众神的庇护。 如今一路上,偶尔还能看到小规模的马队。 这个位置叫那恰洛峡谷(怒江大峡谷的一段)。距离前方察瓦龙52公里,距离察隅263公里。路面已是碎石路。<div> 我们要用两天的时间走完全程。虽然每天平均行程仅一百多公里,但试想一下:在只有5-6米宽、会车都难的悬崖公路上,一边是怒江、一边是峭壁,脚下是碎石、洼坑,怎么跑?平均时速也就十来二十公里了。<br><div><br></div></div> 第一次进藏就走最艰险的路?出发吧! 一个钟头后到达老虎嘴和鸡爪骨隧道。隧道前,一块巨石凌空悬在道路上方。 继续前行,还可以看到路边巨大的滚石和倾泻的石砾。 石壁如刀削一般。 但是在明媚的阳光下,沿路的风光引人入胜。 途中到达西藏察瓦龙乡扎恩村地界时,可以在怒江V形大转弯驻足停留。 这里的观景台设置得相当气派,视野开阔。 怒江江面宽度为200-300米,平均深度20米,因山体阻隔,江面呈锐角V字形。 路边的玛尼堆 再前行半个钟头,就到达大流沙了。从这里看到的流沙底部是公路。<div><div> 如果说丙-察段只是难走的话,这一段就确有生命之虞了。有人说这段路必须在中午12点前通过,因为12点后易起风,滚石较多,中招的机率大很多(下雨刮风天更不用说了)。 其次,要看通行时山顶是否有因风刮流沙腾起的“雾”。如果有”雾“,则务必等待,否则就是找死。</div><div> 我们到达时是中午11点半。等大家下车拍完照后,我们上车看着前面几辆车拉开距离,一辆辆通过大流沙。轮到我们时,立即快速前行,平安! </div></div> 从滇藏交界线开始到察瓦龙52公里路程我们走了3个半钟头(包括途中停留、健康码检查)。沙砾、坑洼、乱石、塌方、流沙、滚石路段贯穿全程。如果叫我评价的话,我觉得司机会比较辛苦:车辆不易操控,东倒西歪,蹦蹦跳跳的;坐车的还行,何况咱是当过兵的人呢。<div> 同时,天气晴好也很重要,雨天行车是一种冒险行为。</div> 到达察瓦龙乡。 察瓦龙乡的四川饭店老陈驿站是个网红住宿点。还没到前台,先看到大堂里到处悬挂着密密麻麻的旗帜、徽标,甚至驴友的衣服。这些旗帜、徽标还被象我们这样”蹭写“的人横七竖八地留了不少言。看来即便路途鲜有人(车)迹,丙察察线也是驴友们心中的热线。 我们的留言在”越野英雄“旗帜上。如果有人再去,可以找找。 <div> 出游至今,我们所到之处的海拔都在2000米以下。察瓦龙的海拔也只有1990米。而从察瓦龙开始,我们将逐步进入高海拔地区,穿越三个海拔超过4500米的垭口。</div> 有没有高反,就看今天了。 察-察线全长183公里。察瓦龙向察隅方向行车大约一小时后,首先到达了怒江与玉曲河交汇处。这里是发源于西藏那曲的怒江与发源于西藏昌都的玉曲河汇流的地方。两条河水清沏透明。据说如果到汛期,两条河水的颜色一清一浊、会显得泾渭分明。 过了两江交汇处,开始脱离怒江,进入崎岖的山路。我们车上负责驾驶的钟队和星艺跟我年龄相仿,但已经分别是第二、第三次进藏了 。他们精力充沛,技术娴熟 ,能沉着处理路上的各种突发状况和克服连续开车的疲劳,是此行的大功臣。 越往上走,景色越壮观。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笔直的松树连接成片,郁郁葱葱;巍峨的高山白雪皑皑,兀然挺立;碧蓝的天空白云翻卷,宁静、纯粹、心旷神怡。 在海拔3720米处,林间开始有大面积结冰。这时的室外温度为零下3度。 上到海拔4012米,大家一切正常。这时离海拔最高的垭口,还有五、六百米的垂直高差。 越往上走,植被越稀少,只看到裸露的大山和不化的积雪。 还有布满石砾、凸凹不平的路面和奋力前行的车辆。 一汪翡翠似的碧绿湖泊,好像被遗落在大山间。 “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驴友们对丙察察线的概括,不无道理。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到达第一个垭口:雄珠拉垭口。海拔4636米。 下午两点,到达第二个垭口:昌拉垭口,海拔4498米。 第三个垭口:益秀拉垭口,海拔4706米。<div> 我们到达益秀拉垭口的时间为下午3点,这里距离察隅还有89公里。<div><div> 察-察线上的三个高海拔垭口全部安全通过。除了跑动和跳跃时会有气喘的感觉,其它一切正常。为自己点赞,为我们的胜利穿越点赞!</div></div></div> 虽然垭口顺利通过,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由于一路上坡陡弯急,我们的车在一次急转上坡时,被路边一块大石头把右前方轮胎划破了。当时没有发现,后来觉得车辆老是跑偏,下车察看才发现问题。 这时我们在海拔4400米的高山上,不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而且寒气逼人。好在备胎及工具齐全,但也足足花费了40分钟,才能再次出发。由于没有备胎了,一路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再蹈复辙。 下午五时终于抵达察隅。看到流水潺潺,炊烟凫凫,竟然有一种重返人间的感觉。<div> 以我们所驻足的“察隅明珠阳光酒店”墙壁上一首驴友所作的《青玉案 高城望断天涯路》,表达我们这一路的感受:<b> 高城望断天涯路,但目送,绝尘去,丙察察上魂飞苦。雁叫西风,关隘险阙,滇藏烟霭处。</b></div><div><b> 千里迢迢怒江雾,风尘仆仆关山渡。一往情深深几许,圣湖断道,神山暮雪,察隅初秋雨。</b> </div> 在酒店遇到另一拨来自成都穿越丙察察线的50后,墙后大红纸上是他(她)们的留言。<div> 我们安排在察隅住两晚。第二天,去下察隅看看。</div> 下察隅镇处于察隅县的南部,是察隅县的边境镇之一。它的东南与缅甸、西南与印度接壤。边境线分中印、中缅两段(其中印边境线长达95公里,中缅边境线长25公里)。这里需要凭边防证进入,这好像也是我们进藏后第一次使用边防证。<div> 下察隅不是什么旅游景点,挺休闲的地方。我们计划看看位于沙琼村的僜人部落,它是中国56个民族之外的“少数民族”。</div><div> 看来已经很久没有游客了。大门外“僜人部落”四个字只剩三个,也没有人理会。 </div> 如果你在百科上搜索对察隅的介绍,会发现在人口民族一项写着“共有藏、汉、纳西、独龙、苗、回、门巴、珞巴、傈僳、怒等十个民族和僜人”。僜人,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如果加上藏南印控区的僜人,总计有5万多人。其中居住在下察隅镇的僜人大约有1300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实行一夫多妻制。<div> 所以有人说,僜人,就是印度人。而从僜人部落开车去中印边境,据说只要20来分钟。</div> 我们参观了僜人部落首领阿鲁松的家。<div> 阿鲁松不在(有人在家里准备手抓饭,说是中午有客人要来)。作为部落首领,他不仅是村里最有权势、最富有的人,还是个共产党员。这种奇怪的组合,是从他家堂屋里满墙油光闪闪的50个牛头和墙壁上的奖状看出来的。</div> 牛头在僜人眼中是财富的象征,娶媳妇必须用牛头作聘礼,如果谁家小伙子穷得拿不出一个牛头,那就只有打光棍了。 阿鲁松原先取过N个老婆,生了超过两位数的孩子。现在响应党的号召,只留下一个最年轻的老婆。 他还是我国唯一一个可以带刀上飞机的人。1986年他经成都到北京开会,因带刀在成都机场被阻。因为僜人“刀不离身”,他最终获得了统战部的特批。 如果在阿鲁松家吃手抓饭,每人100元,我们觉得不划算。正好旁边一间桃花盛开的农场有母女俩人,原来开过餐厅,我们在这里叫她们帮抓了一只活鸡,加上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外加洗碗,收了我们200元。<div> 后来“评选”此行最好的餐食,以钟队长为主厨的这一餐被列为其中。所以,自驾出游的乐趣不仅在高山名川,也在各尽所能,嘻嘻哈哈的集体生活中。</div> 农场桃花林。<div> 流经察隅县城所在地竹瓦根镇的察隅河是西藏东部大河之一。河上段东支被称为桑曲河。看看摄影人镜头里的两段河(察隅河,作者:笑言)<br></div> (桑曲河水磨岩 作者:星艺) 下一站:桃花盛开的地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早在古人的诗中,就用桃花吐蕊预示着春天的来临。<div> 虽然高原上绵延的山峦还覆盖着厚厚的瑞雪,林芝地区漫山遍野的桃花已经悄然开放,在山坡、峡谷、路边、田野,到处是粉色、白色的桃花。许多地方甚至不是什么景点,只不过是三两农舍、一条土路。</div><div> 我们的赏花点主要是:察隅罗马村、波密桃花沟、古通村,米林派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索松村等。</div><div> 大家用镜头记录下美不胜收、姿态各异的桃花。</div><div> 3月29日,察隅经罗马村至然乌湖沿途(以下大部分照片的作者为钟旭):</div> 3月31日,波密桃花沟、古通村(今天林芝桃花节波密分会场举行桃花节开幕式,2号车全体人员兴致盎然地去观赏了一番): 桃花沟入口。 古通村 大家认为古通村的桃花更好看。 4月1日,米林派镇直白村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佛掌沙丘 4月2日,索松村: 我们追逐着桃花的芳踪,一路向西 。在整个林芝地区范围内(林芝市反而没去)拍花、赏花。第一次见识了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有如此多、如此灿烂的桃花林。它们扎根于雅鲁藏布江畔,多少年以来,无人种植,无需修剪,年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就在雪域高原铺展开一片灿若云霞的画卷。<div> 在拍花赏花的途中,经过的著名景点有然乌湖、米堆冰川、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同样精彩。</div> 从察隅到然乌湖,一路上的高原景观气势磅礴。 公路好像在天际间甩出的一条长带,弯弯曲曲,起伏延展,看不到尽头。 这时你所能想到的最贴切的词,恐怕只有”天路“两个字。 然乌湖位于八宿县,又叫“然乌错"(藏族人称”湖“为”错“)。为高原堰塞湖。四周雪山的冰雪融水构成了然乌湖主要的补给水源。它是著名的帕隆藏布江的主要源头。 然乌湖呈狭长串珠形:长25公里,宽仅1-2公里。海拔3800米。我们住在然乌湖边那晚是我们第一次在高海拔地区住宿,半夜颈椎疼,疼醒了(此次赴藏两次高反的症状均为颈椎疼)。起来后服了阿咖芬止痛散和葡萄糖,OK。 米堆冰川位于藏东南的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的接合部,这两座东南走向的高山,使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能够沿雅鲁藏布江和察隅河谷北上,深入到这一系列高山之中,并带来了大量的降水。在高海拔山峰,这些降水凝固成冰,形成了米堆冰川。 从游客中心进入景区后,还要骑马(另付每人100元)由藏民带领才能进入冰川。 规定游客在观景台只能停留十分钟(不过也没什么更多可看的),参观的过程不如说骑马的过程更贴切。<div> 从波密县城前往米林的途中,要走一段318国道。 </div> 318国道通常是指318国道中成都至拉萨的川藏线。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于1958年正式通车。318国道起点为上海,是中国最长的国道。途中要穿越四千多米长的二郎山隧道,路过赫赫有名的泸定铁索桥,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康定。其前身为解放军进藏公路。3000多名官兵和民工为修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18国道4000公里处雪山景观台”是为了纪念这一光辉的历史而修建的。景观台旁还有一块“318此生必驾”的标志牌。 2号车返程时再走318。我们另择它路了。 鲁朗小镇是个森林小镇,也是广东省援建的重点旅游开发项目(这一路,看到广东援建西藏的项目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学校、桥梁、广场、商业街……仅在波密县城内,就可以看到番禺路、波茂(名)广场等,让人感到粤藏似乎并不遥远)。 过了鲁朗,翻越色季拉山口(海拔4728米)时,我们遇到了大麻烦:天气阴沉、大雪纷飞、天寒地冻、道路湿滑(我们差点儿打算挂防滑链了)不算,上百辆车被堵在山上,进退不得。 堵了一个钟头后,才见到一名愤怒的阿sir上来,斥责那些抢路堵道的:”什么素质?!“ 可是前方仍旧迟迟不能通行。吃饭问题可以解决,上卫生间是个大麻烦,想必经过堵车的人都懂的。<div> 整整三个小时后,堵车路段终于开通。继续沿318国道过林芝市之后向南转,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我们到达派镇直白村(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内)的时间,已经接近晚上8点了。</div>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脉三座巨型山脉的交汇处——林芝派镇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止于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在藏南地区靠近印度阿萨姆邦的地方)。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div> 雅江大峡谷景区包括大峡谷、南迦巴瓦峰、大渡卡遗址、千年古桑树、雅江直白(村)大转弯等。是国家5A级景区,也是我们在米林停留的最后一个点。<br><div> 大渡卡遗址在500年前曾是工布首领(吐蕃王朝后裔)的庄园,后因战乱被毁。由于这里同时又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起点,所以这一块遗址碑有着双重的意义。 </div></div> 我们很早就订了在米林县派镇直白村的住宿,叫米林藏地农庄,这个农庄就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内。但是在贡山的时候,曾接到携程客服的电话,称雅江峡谷发生山体滑坡,问我们是否取消,被我们否定了。<br> 在峡谷内住宿的好处是车辆可以开进峡谷,不用按照规定另行购买景区交通票(门票和景区交通票必须合买,门票150元,交通票90元),这样方便很多。虽然店老板南希事先也告知我们是公用洗手间,但是景点内的住宿实在紧张,加上山体滑坡后政府还关闭了多家民宿,我想一晚上也没什么所谓。可谁知进入住宿点才发现,除了我们12人,还有两位广东游客,14人只有一个洗手间!<br> 瞬间有回到五十年代的感觉。<div> 好在直白村距离雅鲁藏布江不到500米,距离雅鲁藏布大峡谷不到1公里,是前往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甚至在住宿地门前,还可以直接看到南伽巴瓦峰,一俊遮一丑吧。</div> 中间最高的这位藏族小伙子就是店老板南希,他和姐姐拉木共同经营着这所民宿。姐姐是县里的人大代表。他说家里又建了一栋民宿,落成四、五年了,就在后面。但是政府认为不安全,一直不让开业。新民宿每间房都有洗手间。 位于排龙乡的雅鲁藏布江大转弯。 脚下是雅鲁藏布江,身后是海拔7782米,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的南迦巴瓦峰。 可惜晨雾迟迟不肯散去,看不到南迦巴瓦峰顶,更别说”日照金山“了。在观景台售卖铺前的一个当地小伙子主动把他日常拍下的南迦巴瓦峰风景照发了好多张给我,这张最经典。 由于篇幅有限,许多景点和美照无法一一展现。下一段,我们去寻找高原王的踪迹:山南、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