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一瞥 <p class="ql-block"> “龙泉镇”最早源于龙口庄,地处淄川东南,东有青龙山,西有卧虎山,东南有朝阳山,西有般阳河。龙口庄西低洼处有泉水,左边有一酷似龙头的巨石,泉水从“龙头”的嘴里喷涌而出,龙口庄从而得名。后开有集市,便利村民交易。因积水从村西流出,村民忌财气外流,建西门,门楣书“龙泉镇”三字,取镇之财气之意,故又名龙泉镇。龙泉镇在历史上行政区划和名称多次变更,最后在一九八四年三月,撤龙泉人民公社,正式设龙泉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渭头河 <p class="ql-block"> 清《淄川县志》载:“般水,一名峪头河,县南十八里,邑名般阳以此。流经龙口庄涌泉寺前,会本庄诸泉,冬则东温西凉,夏则东凉西温,呼为温凉二河。抵城东南窑头庄,筑坝障水,一支达南门外,一支有东门外北洼,又经北门外俱入孝妇河,环城皆水,颇称奇胜焉。”这“峪头河”初名“为头河”,清末改称“渭头河”。当年,般河源头水源旺盛,常年喷量不变,河两岸成为重要产粮地,河水又注入护城河保城,可见般河是淄川当之无愧的母亲河。</p> 般河之源 <p class="ql-block">渭头河古窑</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渭头河孙家始生产黑釉瓷碗。民国时期,渭头河村有制陶者二十六户,窑二十九座。渭头河窑址是一处工艺流程清晰,保存完整的古代窑址,全国罕见。这些窑炉外壁为块石,火膛和窑室成馒头形,故称 “馒头窑”,以烧制日用陶瓷为主,是北方地区主要陶瓷窑炉形制之一。</p> <p class="ql-block">渭头河古窑2</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位于大土屋村,始建于清乾隆甲申年间,建筑分上下两层,墙面厚约一米,用条石砌成,干磊到顶没有泥缝,石块最大的有几吨重。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楼的穹顶,用黑砖砌成,既没有梁,也没有檩和椽,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p> 文昌阁 文昌阁2 <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十一年,捻军过境,为防范匪盗,候选布政司理问李文周组织筑城墙护龙口庄。次年秀才刘德培造反,李文周等人接纳四邻八乡避难村民。龙口庄被人诬陷私通贼寇,李文周等以身家性命担保无通贼之事,一乡村民性命和财产得以保全。城墙环村一周约有九里多,六个城门上各有两门大炮,现西门外旧址仍有部分老城墙。</p> 老城墙 <p class="ql-block">玉石街</p> <p class="ql-block"> 建国前私营矿业主张平三投资煤炭,因找不到煤层而破产,传说一天他好心废井救狗,无意中发现井中被狗刨出的煤层,后采煤发迹。为便于煤炭、大瓮外运和乡民出行,出资修建从渭头河至淄川西关共二十五华里的青石路,因龙口村一段铺设质量最好,似青青玉带从村中穿过,自此传出“玉石街,铺龙口”的美丽歌谣。</p> <p class="ql-block">玉石街2</p> <p class="ql-block"> 平津桥因地处北庄(现韩圣村)俗称“北庄桥”,桥两侧石柱上刻有四升、四斗、四莲花、四狮子图案并镶嵌石鼓,据说这里曾是西汉武帝时宰相公孙弘的花园。石桥依势而建,浑然天成,桥上雕花的石栏历尽风雨剥蚀,已难以辨认上面的图案文字。每当下雨时,就会看到“人在桥下走,水在桥上流”的人间奇景。</p> 北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