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头村史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市头村重要印记 市头甘化厂

Ivan

<p class="ql-block">市头糖厂从建厂到拆毁虽然只有短短八十多年历史,但是它在市头的历史中影响深远。他毕竟承载了好几代人的回忆,还养活了不少的家庭。现在我就讲述一下糖厂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的广东蔗糖业,曾经有一个兴旺时期,民间的各种小型榨蔗制糖作坊,不仅使糖产品能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剩余输往国内外。但是,自从印尼、菲律宾等地蔗糖大批向我国倾销后,广东糖业濒临崩溃边缘。</p><p class="ql-block">图为80年代制糖车间外景。</p> <p class="ql-block">广东甘蔗制糖业源远流长。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已有植蔗制糖的记述。清咸丰年间(1851-1861),糖业鼎盛、产量丰富,除运销全国各省外,还远销南洋及欧美各国,年均总值达关平银三千余万两。1895年以后,海禁大开,洋糖大量输入,至民国18年(1929)达到顶峰,全国输入量1441万担(85.96万吨),值关平银9900万两;广东输入量240万担(14.32万吨),占全国输入量的16.65%。中国制糖业遭受严重摧残。民国22年(1933)5月,国民政府颁布“国定海关进口税则”,增加洋米洋糖入口税:随后,广东省政府也采取“糖业统制”政策,严厉打击私枭,限制洋糖入口,形成了广东创办机制糖业的有利环境。复兴糖业三年计划的提出民国22年(1933)6月,广东省农林局局长冯锐向省政府提出《复兴广东省糖业三年计划》。该计划拟将广东省适宜种蔗的地区划分为五个蔗糖营造区;第一年先筹办广州区第一蔗糖营造场(市头、新造糖厂);三年计划完成后,全省开办糖厂六间,日榨甘蔗7000吨其时的广东省由陈济棠管治。当时省政府正拟订《发展工业三年计划》。“糖业计划”的提出,恰为“工业计划的补允,于是被接纳,并列为工业计划内同时实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22年(1933)12月30日,由广东省建设厅签订从捷克斯可达公司购买市头糖厂(含酒精车间)设备合约。合约规定:所需资金、设备及工程设计、建筑安装均由斯可达公司借贷和负责,并以分期付款方式偿还。还款协议定:“我方自制糖之日起,分20个月摊还”。民国23年(1934)3月签订建筑工程合约。签约后,斯可达公司把设备安装工程转手给美商马克敦桥梁公司施工。</p><p class="ql-block"> 民国23年(1934)6月,广州区第蔗糖营造场成立,隶属该场的市头糖厂和新造糖厂同时破土动工。是年12月10日,市头糖厂率先建成投产。次年(1935)5月11日酒精车间开始燕馏。</p><p class="ql-block">民国25年(1936)3月6日,“营造场”经理冯锐代表省政府与捷克国驻华南代表社力、斯可达公司代表吴办农签订“市头糖厂扩建合同”。该合同包括:把制糖设备能力从日榨1000吨扩大至2700吨;增加日产10-15吨方糖设备一套和采用骨炭法生产精炼糖配套设备等。5月19日签订建筑工程合约,次日施工,12月竣工。从此,广东省营市头糖厂,成为中国大陆首家从甘蔗直接制成耕地白砂糖、精炼糖、方糖和利用废糖蜜酿造酒精的大型机制糖厂。</p><p class="ql-block">1934-1936年,新造糖厂、惠阳糖厂、顺德糖厂、揭阳糖厂和东莞糖厂相继建成,总投资额1975万元(粤币),总榨蔗能力7000吨。是年秋,陈济棠“下台”,冯锐被告贪污罪判处极刑。</p><p class="ql-block">此图为1937年的糖厂。</p> <p class="ql-block">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寇占据了糖厂,大肆拆卸机器,连整间厂房的钢梁铁架和高达42.7米的钢烟囱都被夷为平地。就这样,一间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糖厂便化为乌有,后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军拆卸市头糖厂的设备,并运往台湾。</span></p> <p class="ql-block">此照摄于1951年市头糖厂重建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的位置位于现在的凤凰渡码头,从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鲤鱼岗样子。</p> <p class="ql-block">1952年糖厂重建后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解放后,在1951年开始广东省政府立项重建市头糖厂,后来业务除榨糖外,也有酒精、纤维生产车间, 1965年,利用甘蔗渣试制人造富强纤维获得成功。1969年5月,人造纤维车间建成投产,日产富强纤维2吨。同年11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刘兴元来厂视察,建议更改厂名。1970年3月改厂名为“广东省市头甘蔗化工厂”。“甘秀”牌一级酒精</p><p class="ql-block">1979年,一位名叫刘韶安的工程师执掌了这家老企业,市头甘蔗化工厂的命运从此有了转机。有超前意识的刘韶安厂长,清楚地看到,由于蔗糖价格的不合理使蔗源逐渐减少,严重影响了糖业生产,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巩固主业,发挥潜能,积极寻找综合利用途径,实行多种经营,把经营目光投向了服装、能源、建筑、机械、塑料、编织袋等行业。1983年3月,企业内部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成立了广州市市头实业有限总公司,下设生活服务公司、劳动技术服务公司、运输公司、建筑公司、服装厂等,后来又增加了广州分公司、东亚工贸公司、方园装饰工程公司。</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93年3月,广州市政府批准组建永大集团。此时,广州市永大集团公司已建成其全资、控股公司、工厂50家,员工4300多人,各类工业技术人员517人;番禺、花都生产基地共82万平方米,建有6.1万千瓦热电厂,日处理甘蔗5000吨的大型糖厂,年产5万立方米的中密度纤维板厂,日产32吨食用酒精的酒精厂,摩托车配件厂和千吨水厂,建有5000吨级码头等。</p><p class="ql-block">1997年,公司全建制划归广州摩托集团,这个机遇使永大集团成为广州发展摩托车工业的重要支柱。公司生产的五羊牌商标WY125-3,WY125-4,WY125T系列摩托车获中国机械工业部名牌产品称号,以后又相继生产了WY150、WY150J系列摩托车等共十个车型。</p><p class="ql-block">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产品和食糖市场的开放,蔗价上涨,糖价下降。成品与原料价格严重倒挂,制糖生产自1990年以来就连年亏损,糖仓积压,增加了企业的经济困难。权衡制糖生产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利弊,为了企业不再背更大的亏损包袱,1998年6月,按省市制糖改革解困文件精神,申报省、市政府,经同意准予1999年停榨。1998至1999年榨季为市头糖厂历史上最后一个榨季,于1999年2月停榨。至此,这家有榨糖60余年历史的糖厂告别了甘蔗制糖业,仅保留炼原糖生产白砂糖和食用酒精的生产。</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你们还得一到甘蔗收获季节,市头糖厂的送货车就会装上满车满车的甘蔗在公路上来回跑,调皮的男生就能伸手扯下一条甘蔗一边走路回家一边啃着吃。</p> <p class="ql-block">那一年,很多男生放学后都喜欢到糖厂的球场和溜冰场玩,玩完就到对面的公众澡堂洗个热水澡。</p> <p class="ql-block">1983年建成的招待所大楼。</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山顶公园有一个防空洞,小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到这里探险。</p> <p class="ql-block">山顶公园上的信号塔。</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的水池。</p> <p class="ql-block"> 大 事 记</p><p class="ql-block">1933年6月,广东省农林局局长冯锐向省政府提出《复兴广东糖业三年计划》。同年12月,由省建设厅与捷克斯达公司签订购买设备承建及货款合约。</p><p class="ql-block">1931年12月10日,广东省营市头糖厂(曾称“广州区第一蔗糖营造场市头制炼处”)建成投产,日榨甘蔗能力1000吨。</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11日,附设酒精车间建成投产,设备能力日产酒精4吨。</p><p class="ql-block">1936年3月6日,“营造场”代表省政府与斯可达公司签订把制糖设备能力扩大至2700吨合约,同年12月竣工。</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19日,遭日本入侵飞机空袭,厂房、设备受破坏。</p><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19日,厂方宣布遣散。至广州沦陷后,设备被日本人拆往台湾,余下的零星器材,被番禺南部的李辅群(绰号李朗鸡)等拆光。</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1日,广东省政府与资源委员会合资策划在原址上重建市头糖厂,并从台湾运回部分设备,着手安装。至广州解放时,糖厂还未建成。</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27日,解放后的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派代表谢亚江、麦乔生等三人接管市头糖厂。</p><p class="ql-block">1950年9月成立第一届工会。</p><p class="ql-block">1951年2月1日,广东省糖业公司成立“市头、揭阳糖厂修建委员会”,同时成立“市头工程处”,全面开展复建工作。同年4月9日,从东莞糖厂调来职工149人。12月28日复建工程竣工,投入建国后的第一个榨季生产,厂名称“广东市头糖厂”。是月31日19时30分,压榨车间第二号蒸汽机发生飞轮爆炸,影响停机16天,少榨甘蔗12800吨,当事人梁×、彭×各判刑一年。</p><p class="ql-block">1934年市头糖厂外景。</p> <p class="ql-block">1952年5月成立共青团组织,7月至10月开展“三反”运动。</p><p class="ql-block">1953年进行“民主改革”。11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成立“中共广东市头糖厂委员会”,由王琴任书记。同年开办“职工业余学校”。</p><p class="ql-block">1954年广东市头糖厂改称“国营市头糖厂”,同年8月行政管理实施“三级一长制”。</p><p class="ql-block">1955年1月1日,酒精车间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1958年开始“大搞综合利用”,曾生产过活性碳,无熟料水泥、焦炭和钢锭等。</p><p class="ql-block">1959年继续发展综合利用,生产糠醛、硫酸和耐火砖随后还生产过机制纸等。</p><p class="ql-block">1960年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部分蔗田改种粮食。为保住糖厂生产,厂部抽调大批员工下蔗区,帮助农民防洪、斩蔗、支援农业生产和动员种蔗。</p><p class="ql-block">1961年组织员工到附近农村开荒种杂粮,在厂区内“大养其猪”,实行“生产自救”。</p><p class="ql-block">1962年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实行干部轮流到车间劳动,工人参加班组管理。</p><p class="ql-block">1964年成立“家属委员会”,建立集体所有制的“家属劳动服务组”(至1987年解散)。同年6月罗海棠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团中央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5年7月,利用甘蔗渣试制人造富强纤维获得成功。同年推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11月起(至1967年1月)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p><p class="ql-block">1966年12月13日,把行政三级管理改为二级管理,撤销车间一级,实行科室直接对班组。</p><p class="ql-block">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深入到企业,形成两派群众组织“联合总部”和“红司”。同年2月“造反派”夺权;3月筹建“人纤”车间;8月11日成立“抓革命促生产临时指挥部”,并启用“临指”印章;13日以复退、转业军人为主体成立临时护厂队。</p><p class="ql-block">1968年4月11日,成立“革命委员会”,由武模孝任主任;同时建立“四大组”,取代党政各职能;把车间改作“连队”。9月底,肖家柏被选派赴京参加国庆观礼。</p><p class="ql-block">1969年5月,人纤车间建成投产,日产富强纤维2吨同年11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刘兴元、副主任陈郁来厂视察。刘兴元提议把市头糖厂改为“市头甘蔗化工厂”。随后,上报省“轻化公司”候复。</p><p class="ql-block">1970年1月1日,珠江甘蔗良种繁殖场划归市头糖厂管理。同年3月上级复函同意把厂名改为“广东省市头甘蔗化</p><p class="ql-block">工厂”,4月15日公布,并启用“广东省市头甘蔗化工厂革命委员会”印章。</p><p class="ql-block">1972年10月20日,“革委会”撤销“四大组”,重新恢复科室、车间编制。1975年2月1日,建立“知青办公室”,李现宗任办公</p><p class="ql-block">室主任,组织厂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年6月起兴建卸蔗台(从此开始持续八年的糖酒设备挖潜改造)。</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1日,企业隶属广州市轻工业局的广州市糖纸公司管理。同年9月开办“七·二一”工人大学。</p> <p class="ql-block">1979年9月1号日,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党政建设制,执行改革开放方针。同时启用广东省市头甘蔗化工厂印章。谢若迅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奥击手”</p><p class="ql-block">1980年9月开办“广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市头甘蔗化工厂分校</p><p class="ql-block">1982年3月20日,“甘蔗场”交回“省公司”接管。同年5月,与外单位合作,制成大型恒比式压榨机。</p><p class="ql-block">1983年4月19日,广州市副市长汤国良、经委副主任木萍、计委副主任雷子玉等15单位的40位领导来厂视察,对糖酒设备改造所取得的进展给予肯定。同年6月7日成立“广州市市头实业有限总公司”;7月22日,“市公司”转发市轻工业局通知:企业有权任免科级正、副职干部;9月引进年产800万条塑料编织袋的生产线(设备到后三个月投产);9月13-18日全国第11次糖业会议在厂召开;12月“全面整顿企业”验收合格;保养车间改称“糖机修造车间”。</p><p class="ql-block">1984年美国制糖学会会长陈其斌等来厂参观</p><p class="ql-block">1985年实施“厂长负责制”。同年4月15日车间改分厂;6月与番禺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联营成立“兴华工业开发公司”,10月13日广州市政府在厂召开办公现场会,市委书记许士杰、副书记张汉青,市长朱森林、副市长杨资元、刘念祖等参加;11月14日巴西糖业代表团来厂参观;18日轻工业部副部长康仲伦由省厅副厅长陈哲文、省公司经理梁炽陪同来厂视察。该年末“整顿企业”复查验收合格;刘韶安被评为轻工业部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1986年1月8日,第一期办电工程之中的第一台发电机组竣工,由许士杰、朱森林主持剪彩;3月18日第二台机组落成,由朱森林、番禺县县长梁伟苏主持剪彩,广州市委常委李善培、副市长刘念祖光临指导。同年3月与法国糖业食品集团联合成立“中法糖业食品工程有限司”,6月20日泰国《新中原报》载文介绍广东省市头甘蔗化工厂。该年开辟 大王岗公园,首期工程投资二十余万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7年2月,与香港穗华合办“华山塑料制品厂”(后改“广州联兴企业有限公司”)。5月1日首次举办离退休职工团聚会19日广州市经委、计委、财税金融界来厂审查第二期发电工程项目;6月,厂内400电话直入市话网开通,全厂改烧石油气购买广州江南西路的“广州办事处”(红楼)签字。7月,与广州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越秀公司联合成立“广州三兴纤维板企业有限公司”。8月,450立方米生活用水塔建成供水。9月15日与新造镇经济发展公司联营,成立“振兴实业有限公司”:24日由市计委主持、市轻工业局副局长程杰及有关领导参加下审查5000吨级码共工程项目。同年“石灰回溶碳酸法”等三项工程上马;仿制塑料编织机械成功。1988年12月28日,中顾委委员李写峰借同夫人参观广州分公司,即笔题下“雄志”之词。同年,厂长刘韶安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p><p class="ql-block">1989年2月14日上午,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汉青,市委常委邬梦征,副市长刘念祖等来厂了解、调查发电情况;3月25日上午,在招待所召开塑料编织袋生产线设备消化、吸收、仿制工程竣工总结会议;3月29日,“中国首届南北企业家对话会”在番禺市桥召开,刘留安厂长以知名企业家和会议倡议者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与会者还莅临参观指导5月7日生产出纤维板用的粘合剂一脲醛树脂;9月13日,中密度纤维板厂进行连动试机,生产出我国第一块蔗渣中密度纤维板;11月8日,成立科学技术协会,由刘部安任名誉主席,叶满枝任主席,解福年任秘书长。</p><p class="ql-block">1990年8月28日,广州华兴制衣企业有限公司(前身是广州市市头实业有限总公司服装厂)举办建厂十周年厂庆。</p> <p class="ql-block">曾经繁荣过的糖厂。</p> <p class="ql-block">市头糖厂,在很多市头人的心里已变成一个尘封的记忆。只是多年以后,某日闲逛在市头河堤边再也看不到高耸的大烟囱了。</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糖厂的旧厂房和街道处处可见昨日辉煌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糖厂的宿舍区。</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物变迁,糖厂经历了广东甘蔗产业的兴衰,最终倒在了时代巨轮的脚下。2017年糖厂正式拆毁。</p> <p class="ql-block">2018年1月12号下午3点,糖厂最后的三根烟通爆破拆毁,标志着糖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完成了历史交给他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根据广州市政府的安排,永大集团将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市头村的30.15万平方米土地纳入政府储备,并与市土发中心签订了收储协议。</p> <p class="ql-block">如果大家有更多糖厂的旧片请联系我,将你们的照片和故事一同保存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