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可怕的预言与奢华的丧仪</p><p class="ql-block"> 秦可卿走之前送凤姐两句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即书中诸位女孩子的结局预言。</p><p class="ql-block"> 不过是三几年的光景,大观园繁华不再,一切似乎在瞬间尽失:元春亡命深宫;迎春死于中山狼之手;探春远嫁不归;惜春青灯伴佛,十年之一长叹。细想想:就算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又怎敌得过巧姐儿的织机声声,平平淡淡!</p> <p class="ql-block"> 秦氏之病,病得突然:突然病得很重,且查不出病因,病的十分令人生疑。纵然是医术高明的张友士,也没能创造奇迹。而秦氏之死,更是突然,更是迷雾重重。</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研究学者根据脂砚斋的评语知道,原书稿里有情节写的是:秦可卿和公公贾珍偷情,苟且之地就在天香楼。(此楼之名香艳至极矣)不料被丫鬟瑞珠无意撞见,秦氏是要强之人,情知终有一天会为人所知,遂自缢身亡。瑞珠自知贾珍也不会放过她,在知道秦可卿死讯之后,不久也碰柱身死,还能博得一个义女之名。但原稿中的“淫丧天香楼”一节最后被删掉,原因是脂砚斋,畸笏叟二人说此等描写与《金瓶梅》无疑。曹公听从二人的意见,写成书时就修改成现在的情形。虽隐去了许多真事,然而又留下了不少疑点,让后人产生不尽的遐想和猜测。</p> <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写亡人之丧仪,还是要表现生人的世相:十三回书至十五回书写宁府大丧,乃大悲之事;十六回书至十八回书紧接着就写元春归省,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乃大喜之事。大悲大喜,一前一后,刻意对比,效果却出奇的相同,都写出了贾府极盛时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云板四音,荣府闻秦氏死信,阖府上下无不惊异,其意在暗示秦氏之死过于不真,过于突兀。</p><p class="ql-block"> 然又写秦氏之死讯一经传出,两府上下人等皆痛哭不已,众人咸聚于宁府,又照应前文,表明秦氏之为人温柔和平,极得人心。前文还写及宁府为贾敬庆寿辰时,凤姐抽空去探望病中的秦氏,宝玉执意同去探望,因众人在场,无可表达,唯流泪而已!此回书写宝玉睡梦之中听闻秦氏病亡,心痛至极,急火攻心,口吐鲜血。且立马要去宁府秦氏灵前。知情如袭人者料想劝不住,也只得服侍穿衣。至秦氏灵前,宝玉放声痛哭一场。</p><p class="ql-block"> 曹公的文字让人如此生疑,一方面要隐晦地告诉别人宝玉和秦氏超越叔侄关系的不正常之处,另一方面又要写出宝玉至性至情的一面。宝玉虽也是一个见一个爱一个的浊男,却绝不是那种低俗滥情之流。不寻常的反倒是书中对贾蓉如何悼念亡妻无一字提及,只写贾珍“哭得泪人儿一般”,且一再声言不惜倾尽家财也要把秦氏的丧礼办的好看,办的风光。到了这里,对于宁府中的翁媳有染书中是一点也不避讳了。倒是前来吊丧的各路人马,谁也没有说什么,似乎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只是来尽俗世的礼数而已。而众人看中的又是这俗世之中的排场与礼数。贾珍也最讲究这一点。所以他花一千五百两银子为其子贾蓉捐了个虚职五品的龙禁尉,生生地往死者脸上贴金。只有品级到了,各种礼仪排场才能更大,才能让别人不能小瞧了贾府的威风势力。秦氏所用的棺木明显越了礼,贾珍也装作不知,不管不顾,为后面贾府势败埋下祸根。</p><p class="ql-block"> 贾珍因尤氏病倒在床,(尤氏的病倒很是时候,也很奇怪),秦氏大丧,无人料理内务(纵使是不病倒,只怕也不能为),贾珍急的不行,宝玉给他推荐了王熙凤。自此回书,写凤姐协理宁国府,尽展其杀伐决断之威。所以说写秦氏之丧是表,写凤姐之能是里。贾珍求凤姐,王夫人尚且犹疑担心,凤姐却心里早已应允。凤姐事事爱逞强的性情也得以凸显。</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办丧事,通常都是办给活人看的,若非至亲至爱之人,眼泪悲痛都是靠不住的。不过是借着办丧事收礼敛财;借着办丧事来显示其脸面人缘。许多所谓“孝子”,生前对父母不尽孝道,甚至不闻不问,从没有过好脸色,好声气。而临到父母大人死于非命,偏装出一副悲痛欲绝的模样:碰棺泣血,长跪不起,哀号震天,涕泪横流,真是令人作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