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月28日上午,佛堂小学307班的孩子在骆潇筠老师的带领下徜徉在奇妙的想象世界里。“极速蜗牛”、“胆小如鼠的老鹰”、“巨型蚂蚁”⋯⋯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了神奇有趣的想象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开始,骆老师先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引出“想象”,并引导孩子们回忆两篇精读课文,使其初步回忆想象的特点。再结合图片,让孩子们根据图片想象,初步体会想象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孩子们能进一步感受到想象带来的神奇和有趣,骆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手指印画画”,并通过屏幕展示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想象兴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搭建想象支架,扩展习作思路,是提升习作质量,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第二个板块的设计中,依照本单元的课程安排,骆老师先引导孩子阅读两篇习作例文,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一支铅笔的梦想》中铅笔的梦想,引导孩子发现这是作者抓住特点正向想象的成果,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想象更合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理,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尾巴它有一只猫》的内容,发现这篇例文的不同之处,并借用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明晰内容可以反着想,扩展学生的习作思路,并且可以以这样的思路确定习作的题目,进一步体会反向想象更新奇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对习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还较弱,通过题目入手编故事,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无穷想象,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故事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前面正向、反向想象的渗透后,第三个板块骆老师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抓住特点大胆想象,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并记录其中的两三个“奇思妙想”作为后续片段习作的要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个板块,骆老师利用精读课文及课外阅读中的片段,让孩子们体会“对比夸张”的写法会让我们的习作更有意思。并适时引导孩子选择思维导图中最想写的一个想法,试着用上对比夸张的写法将故事片段写清楚、写得吸引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根据课堂生成的习作片段,展开交流与评价,进一步渗透“对比夸张”的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在交流分享中学会简单评价,进一步体会想象的奇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呈现结束后,佛堂小学语文组全体老师针对这节课进行了交流。交流中指出,教师关注学生思维的特点,可以抓住想象作文的特性,巧妙地从“有趣的角色”“动人的情节”“新鲜的表达”三个维度指导学生如何评价。三个评价角度的展开也各有侧重:可以自我推荐最有趣的角色;可以采用批注的方式交流印象最深的情节;还可以通过朗读感悟优美的词句。教师可以试图用新颖的评价方式改变学生对习作评价单调、枯燥的刻板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的习作课积极关注学生特点,巧妙传递写作方法,努力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语言生长点,尽显习作课堂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骆潇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