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过的世界遗产:中国山西云冈石窟(下)

东方君

<div><br></div><div><br></div> <b> 石窟群</b><br>整个石窟群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比较传统的参观路线是从东部的第1窟开始,依次往西直到第45窟结束。我们参观时只开放了部分洞窟。<br> <b>云冈石窟石窟群平面图</b> <b>云冈石窟各窟分布图</b> <b>云冈写经院</b><br>云冈写经院位于云冈石窟景区第一窟东侧,院内设写经堂、藏经堂、展品室等,其书写经文的格式有条幅、手绢、册页及四扇屏等。<br> <b>汉白玉牌坊</b><br>汉白玉牌坊位于写经院西侧。<br> <b>昙媚石壁</b><br>从汉白玉牌坊拾级而上,便来到云冈石窟的东入口——昙媚石壁前。1956年,在第20窟露天大佛前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昙媚造像之事。2009年将碑文摩刻在此,形成了这座石壁。<br>昙媚石壁全文如下:夫光灵镜觉,凝寂迭代。照周群邦,感垂应物。利润当时,泽潭机季。概不邀昌辰,庆钟播末。思恋灵福,同拟状金石。冀瞻容者加祗受;想像者增忻希。生生资津,十方齐庆。颂曰:灵虑巍凝,悟言鉴觉。家绝照周,蠢趣澄浊。随像拟仪,瞻资懿渥。生生邀益,十方同沐。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昙媚造。<br>据考证此石为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雕刻。译文如下:佛的灵验像镜子一样明亮,使人很快觉悟。佛的经义本是宁静,安静,且历代如此。佛可以感受到万事万物,使当时的人与国家的利益得到滋润。而这种恩泽太深厚了,终于使佛得到昌盛。而我很感慨我看不到佛的昌盛,但我们听到了佛传播的钟声,而现在把佛刻在金石上,是希望佛能再次赐予人安福 ,能看到佛的人对佛更加虔诚,看不到佛的人也能增加快乐,生生世世受佛的指点迷津,十方吉庆。<br> <b>石窟山门</b><br>从昙媚石壁向左转折,是一座北魏式山门,门头悬匾“入佛知见”,两侧对联曰:“于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步入山门便来到云冈石窟的第1、2窟。 <br> <b>第一、第二窟</b><br>第一、第二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br> <b>第一窟</b> <b>第二窟</b> <b>碧霞洞</b><br>碧霞洞位于第二窟与第三窟之间,大约开凿于元代,一门五窗,门额题刻碧霞洞。系道教诸神中碧霞元君所居洞府。窟中明亮,早期曾在洞窟顶部发现有莲花和飞天的雕刻,目前均已风化。目前洞中摆放了一尊佛像。<br> <b>第三窟</b><br>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br> <b>第四窟外观</b> <b>第五、第六窟外观</b> <b>第七、第八窟外观</b> <b>第七窟</b><br>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br> <br><b>五华洞</b><br>第九至第十三窟,因清代曾施以彩绘,故称为五华洞。<br> <b>第九窟</b><br>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牟尼,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 。<br> <b>第十窟</b><br>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br> <b>第十四窟外观</b> <b>第十五窟外观</b> <b>昙曜五窟</b><br>昙曜五窟,即第十六至第二十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br> <b>第十八窟</b><br>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br> <b>第十九窟</b><br>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br> <b>第二十窟</b><br>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第二十窟的主尊是释迦坐像,高13.7米,是云冈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俗称露天大佛。这尊佛像胸部以上因石质坚硬,保存完好。造型古朴硕大,两肩宽厚,面形丰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双耳垂肩,神情肃穆,保留着典型的西域少数民族、印度人的面部特征;双手放在腹前系禅定印,着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面穿僧袛支(内衣),衣边饰联珠纹,造型雄伟,气魄浑厚;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充分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宏伟气势,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br>露天大佛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太祖) 拓跋硅 (386─409)的象征。<br> <b>云冈西部窟群</b><br>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二十一至四十五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年)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一些达官贵人开凿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这些北魏晚期的窟精巧有余,气势不足。<br> <b>云冈石窟博物馆</b><br>云冈石窟博物馆位于石窟景区内西侧、石窟南面,在风貌保护区范围内,所以,在设计中,不仅仅将面宽50米、占地6000平方米的庞大体量建筑基本隐藏在地下,而且将绵延300米长的屋面语言强化,以其简朴单一的变化韵律融入云冈之地文之美,使这个现代技术支撑的当代建筑与整个景区“意与境”融合。<br>博物馆北总建筑面积9939.46平方米,包含一个陈列馆、一个多功能的演艺中心。博物馆以宽4米,跨度40米为一个单元的拱形交错排列而成。陈列馆为单层大跨度空间,地下6米,地面以上最高点标高5.8米。南面的演艺中心为在原古城遗址上复原。地下一层,层高3.6米,地上一层檐口标高7.0米。<br> <b>北魏平城(今大同)平面图</b> <b>露天大佛前的大道</b> <b>“石破天惊”壁</b> <b>“石破天惊”壁前的大道</b>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