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a data-miniprogram-appid="wx12d08b2e3ce77e7c" data-miniprogram-nickname="宜品好货" data-miniprogram-path="/views/info/index?id=557" data-miniprogram-servicetype="" data-miniprogram-type="image" href=""> </h3></br><strong>—— 厂区故事 ——</strong><br></br>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br></br>有这么一批人<br></br>天南地北聚在一起建厂、建生活区共学习、同工作<br></br>有了属于这批人自己的圈子<br></br>那些年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已逐渐远去那些日子永远留在了几代人的心里…… <strong>作者</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hyzzh2015 罗江珙 </strong><strong><strong>整理发布</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岳岳</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 最近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很火,这部影片反映了贾玲母女的故事,以三线建设为背景,讲述了那代人的青春芳华,纪念那段如火如荼、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三线建设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三线精神在新时代还在弘扬和传播。<br></br>在我们珙县,就曾有个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单位——芙蓉矿区。<br></br><h3>什么是三线建设?为什么芙蓉矿区列入三线建设项目?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走访许多老一辈建设者,掀开了历史的面纱,走进这段岁月长河,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br></br></h3></br><p data-md5="1f8fc"> <p data-md5="1f8fc"><strong>关于芙蓉矿区</strong></h3></br><p data-md5="1f8fc">所谓三线建设,是指新中国在1964年到1978年间展开的,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含石油、化工、矿山、冶金、交通、国防等领域。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部纵深地带为三线。<br></br></h3></br><p data-md5="1f8fc">三线包括西南、西北和湘西、鄂西、豫西。其中煤矿工业重点建设矿区有12个,四川有2个,即綦江(当时属四川)和珙县。</h3></br><p data-md5="1f8fc">1964年,四川省地质局二〇二地质队在珙县详勘后,提交《四川省芙蓉山矿区上井煤矿地质报告》,经国家计委批准,煤矿工业部决定开发芙蓉山资源,建设四川最大的无烟煤基地,并确定为西南煤矿三线建设企业。<br></br></h3></br><p data-md5="1f8fc"> <p data-md5="1f8fc">1964年11月,芙蓉矿区建设指挥部在巡场米市沟成立,属西南局三线委,系川南片区重点项目(列为歼灭战),设计生产原煤360万吨/年。有白皎煤矿、杉木树煤矿、红卫煤矿、芙蓉煤矿(原已开采,属宜宾专区公安处管理,1965年移交矿区建设5年),采掘跨珙县、长宁、高县三县面积约330平方公里。<br></br></h3></br><p data-md5="1f8fc"> <p data-md5="1f8fc">1965年春,来自全国各地二万多名建设者在此安营扎寨,战天斗地的拉起了开发建设矿区的序幕,时称“煤炭工业大会战”。为加快力量集中打一场歼灭战,煤炭厅副厅长刘同信兼任矿区建设指挥长,建设单位有54、55、58、40工程处,云集芙蓉山下,唤醒了沉睡的高山,一场轰轰烈烈开发芙蓉煤田之战在川南边陲打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巧干快干,加快进度,煤矿部副部长钟子云到矿区指导工作,从东北矿区抽调技术管理人员,千里迢迢来到矿区支援三线建设。</h3></br><p data-md5="1f8fc"> <p data-md5="1f8fc">1966年4月,西南三线建设指挥部副主任彭德怀(元帅、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到矿区视察看望工人,分别到白皎、芙蓉、杉木树矿井调查走访,历时3天,给了矿区人民极大的关怀鼓舞,(作品《彭总再回矿区》、《元帅足迹》、《彭德怀在三线》由峨影摄制组到杉矿取景,反映了该段历史情景)。<br></br></h3></br><p data-md5="1f8fc"> <p data-md5="1f8fc">正当工人们大干快上时,1968年天空乌云密布,“文化大革命”爆发,给矿区带来极大干扰、破坏。芙蓉矿区成为宜宾专区重灾区,改名“东风矿区”,矿区建设的矿名改为红星、红光、红卫和新生矿井,郭沫若亲笔题写的矿报——《芙蓉战报》也改为《东方战报》。武斗派性很严重,后宜宾军分区对矿区实行军管,渐渐恢复正常。</h3></br><p data-md5="1f8fc"> <p data-md5="1f8fc">当时先生产后生活的年代,建设者们饮巡场河水,住干打垒房,在巡场米市沟、白皎塘坝山、二河岩这些地方依山而建,用乱石砌筑住房,机修厂搭建简易油毛毡棚解决矿工住宿。利用地形地物搭建的“干打垒”成本低又牢固,受到很多地方采用。<br></br></h3></br><p data-md5="1f8fc"> <br></br></h3></br><p data-md5="1f8fc">原芙蓉矿务局机关大楼,现矿务局医院</h3></br><p data-md5="1f8fc">1970年芙蓉矿务局成立,1970年白皎煤矿投产,1972年杉木树煤矿投产,1975年巡场煤矿(红卫煤矿)投产。<br></br></h3></br><p data-md5="1f8fc"> <br></br></h3></br><p data-md5="1f8fc">在建设煤矿的同时,宜珙铁路也在1970年3月完工,全程65.8公里,此线改变了珙县交通面貌,加速了县内工矿业的发展,为山区注入了活力,方便了珙县的出行,一列列煤车满载乌金奔向电厂、工矿企业及川西大坝。</h3></br><h3> <p data-md5="1f8fc">今巡场河<br></br></h3></br><p data-md5="1f8fc">芙蓉矿区对地方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帮助社员抢收抢播,抢救社员居民医疗,修建巡场河桥梁(今僰都桥),帮县内工业企业发展提供方便……</h3></br><p data-md5="1f8fc"><strong>那些老照片</strong></h3></br><p data-md5="1f8fc"><strong> <p data-md5="1f8fc">煤仓红色油漆至今可见当时的生产宣传口号<br></br></h3></br><p data-md5="1f8fc"><strong> </strong></h3></br><p data-md5="1f8fc">原宜宾专区部分三线建设企业名单,当时,泸州属宜宾。<br></br></h3></br><strong>虽说</strong><strong>矿区的繁荣已逐渐远去</strong><strong>但那时的人和事</strong><strong>将永远留在矿山人的记忆里</strong><strong>矿山人的精神还在</strong><strong>继续传承,永不遗忘</strong><br></br>资料来源:央视《大三线》《三线建设在四川》宜宾卷《芙蓉局志》<strong><br></br></strong>感谢巫国君先生及陈勇先生提供资料。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QFSUJxcVqdtNcTEc-kyi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