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提高全县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2021年5月25日上午浦城县教师进修学校、浦城县小学数学学科指导组及浦城县实验小学,邀请福建省“十三五”第二批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宁德市占周胜、钟雁飞、范祥富三位老师开展教学观摩实践活动。活动在实验小学报告厅举行,同时参加此次活动的有:浦城县小学数学学科指导组全体成员、各小学数学教研组长、数学骨干教师等。</p><p class="ql-block"> 咱们先来一睹活动的具体安排吧!</p> <p class="ql-block"> 活动在主持人周有英老师热情洋溢的致辞中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 首先为我们展示的是钟雁飞老师和实验小学一年级(1)班的孩子们。钟老师教学《认识厘米》时先利用卡通人物佩奇买发带的情境制造矛盾冲突,体会统一的必要性。钟老师为孩子们准备大量的学具,让学生感知进而促成“量感”的形成。从而达到利用“感量”工具体验“量感”。小朋友们在“量一量”、“造一造”、“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整节课钟老师亲切而有序的带领孩子们积累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了解长度单位产生过程的基础上学会用厘米表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是占周胜老师的《因数和倍数》,给我们的收获颇丰。占老师的这节课很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p><p class="ql-block"> 1.重视铺垫过渡,把握倍数与因数概念的本质。教师出示几张生活照,不仅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从猜测照片人物到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相互依存”的意义,能正确表达“父子关系”,为学习“因数和倍数”二者之间的概念本质及关系的描述做了充分的准备,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2.重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自学,将自学所得与困惑,在课堂中与同学交流,相互促进,围绕学习单,推动和深入到“因数和倍数的认识”学习中……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处形成了“对话”学习,思想火花产品了碰撞,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p> <p class="ql-block"> 3.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如:根据6x2=12、12x1=12等算式,让学生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如“找36的因数”,通过学生写出乘法算式,让有些学生无序零乱的寻找,并且找出的因数有重复或遗漏现象,得到共鸣,无疑是获得数学思想的革命。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p> <p class="ql-block"> 精彩的两节展示课结束,宁德市寿宁县第二实验小学范祥富老师以《小学数学思维方法及培养策略》为题开始了今天的讲座。范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他指出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实现数学思想要靠一定的数学方法,选择数学方法要一定的数学思想为依据!范老师通过让老师观看、分析他的课堂实例视频,阐述了如何运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精彩的讲座让老师们醍醐灌顶,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活动进入交流互动环节,与会老师针对两节课进行研讨。钟老师和占老师分别谈了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钟老师从量感角度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从表象建立量感,估一估身边的事物大约有多长,培养学生量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占老师从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出发,从北师大版和苏教版这两个不同的版本分析本课教材所处的地位,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学习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讨论,生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指导,然后上台展示汇报交流,通过教材自学,把“教材”变成“学材”!</p> <p class="ql-block"> 与会教师对这两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感谢两位老师带来一场数学盛宴,指出:钟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通过“比一比”“想一想”“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量感!占老师的课前活动为今天的新课埋下伏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一考”一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倍数和因数”,成为本课的亮点!</p> <p class="ql-block"> 吴晓英老师提出:“为什么倍数、因数只研究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让学生讨论有没必要?”周有英老师提出:“课末学生提的学习困惑,是否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提出然后逐一解决?”丁清华老师提出:“《认识厘米》一课,在探究哪些测量方法正确中,从2厘米到8厘米,3厘米到9厘米…如何延伸?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必然带来火花,各位老师提出来的精炼、有针对性的问题赢得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 思维碰撞擦出的火花,必将绽放光彩,美丽的相遇,满满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将不忘初心,携手并进,铸就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教育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