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457辑 让传统村落民居在保护中重焕光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让传统村落民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在保护中重焕光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文化晋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采风活动所见所感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遆国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青水绿,农田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中,一处处古朴的颇具地域特色的民居院落因形就势,或紧凑,或分散,鸡鸣狗吠之声不绝于耳,袅袅炊烟带着饭菜香味随风飘荡,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曾几何时,我们记忆中的传统古村落都是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然而这一切却正在悄然远去。有资料显示,我国村落消失速度惊人,2000年全国约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锐减到270万个,平均每年消失9万个村落。建于隋开皇年间的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遗留下了许多古村落,这里曾经孕育出了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拥有两渡镇冷泉村、夏门镇夏门村两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南关镇董家岭村、王禹乡王禹村两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此外还有众多的传统民居大院散落于山谷沟壑之间。这些传统村落和民居大院的状况如何?该如何保护?近日,笔者有幸随灵石文友陪同《文化晋中》的几位编辑老师采风,走访了其中的部分村落民居,其结果不容乐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些村落“空心化”,毁坏程度严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渡镇冷泉村,位于灵石县城北部16.5公里处,汾河自村西环绕南流,村东高岗之上赫然矗立着一处古村寨,门高墙厚,壁垒森严。登临其中,只见一条主街贯穿东西,两旁小巷深深,一处处精致小巧的院落随山势挨挨靠靠,错落有序,庙宇、商铺、戏台、祠堂等功能性建筑一应俱全。然而让人惊异的是,偌大村寨竟然空无一人,各处院落,或大门紧锁,或门户大开,一些房屋坍塌毁坏,房梁倾倒,残砖破瓦散落得到处都是。时至春季清明,街头古槐枝条吐绿,院落中的桃花开得正艳,破败的古寨更显得无比的荒凉,无比的凄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有关文史资料,冷泉地处古代南北交通要冲,雀鼠谷孔道之北口,因两山夹峙,中惟一线,地形险要,自秦汉时期就设关立卡,是名躁千年的军事重镇,更是灵石古八景之首“冷泉烟雨”景观所在地,而今古关不存,风光不再,唯有建于明代的古寨依然耸立,其25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明清建筑遗存丰富,兼防御与居住功能为一体,体现出浓郁的古代边寨民居文化特色。据了解,古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尚为村民主要住所,2000年以后,由于其狭小局促的空间布局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需要,村民陆续搬出,在山下另立新居。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加之缺乏有效保护,虽然2010年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但依然挡不住古寨日益毁坏的脚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冷泉如此,往南约30公里的夏门镇梁氏古堡也正在遭遇着相同的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夏门镇夏门村,传为上古治水地,大禹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遂有“夏门”之称,是千里汾河奔流入黄必经之处,也是数十里雀鼠峡谷最为狭窄之处。隋唐交替之际,著名的“雀鼠谷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正是在此击败隋军守将宋老生,追歼北方刘武周军队主力,一举奠定唐王朝数百年基业。悠久的历史使夏门古迹众多,“照碑滩”“雁归亭”、摩崖碑刻等都因岁月变迁湮灭,唯有村西山岗上的梁氏古堡依然完好如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梁氏古堡,也叫夏门古堡,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清代灵石四大家族之一梁家的族居群落。该堡建筑面积达7.5万平方米,远远望去, 60余幢大大小小的院落密密匝匝,随山势高低起伏,布满整个龙头岗。走进内部,只见巷道陡峭,两旁曲径深深,布满青苔的堡门院墙,挡不住的层楼叠阁,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道台院、百尺楼等院落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其中百尺楼以滨河巨岩为基,架构砖木,砌筑四层高楼,匠心独运,气势壮观,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夏门春晓”古景观的核心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就是这样一处极具保护价值的古堡,也依然难逃毁坏的厄运。行走其间,只见堡中寂静落寞,难见人影。院落大多空空荡荡,大门或有或无,或锁或开,有的砖木条石已经松动脱落,虚离错位。进入院里,碎碗残罐、破鞋烂袜等生活废品七零八落,一片狼藉。就连代表性建筑百尺楼,楼顶远眺的木栏也已毁坏多时,使人不敢近前,其残破景象令人痛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了解,夏门梁氏古堡本世纪初还一直为村民所居住,2008年,政府拟开发修复,居民整体搬离,然而中间几经变故,后虽于2013年艰难启动,终因各种利益纠纷,迟迟未能付诸行动。如今,开发遥遥无期,个别居民又私自搬回堡内,但大多数院落依然闲置,古堡的毁坏还在继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冷泉、夏门两村现状其实只是灵石众多古村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许多村落居民陆续搬离,“空心化”村庄日益增多,河西一些古村庄因地下煤炭开采成为地质采空区,地面沉陷,房屋坍塌,毁坏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遵循 “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人文气息浓郁。据专家介绍,一个完整的传统村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村风,村落遗留下来的民俗风情;其次是村貌,包括整个村落的环境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底蕴;还有就是传统建筑,包括村落的古建筑及民居等。因此古村落往往各有特色,保护开发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比如,有的民俗特色突出,适宜建设民俗展示中心,有的农副产品历史出名,则适合发展成品牌农副产品产地,还有的风景优美,景色雄奇,是美术写生搞创作的好地方。那种一提旅游开发,动辄搬迁居民的做法不一定合乎村落实情,而且,一旦操作失当,极易造成人为毁坏,故而应该慎之又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民居建筑修复真假难辨,乱象隐生,急需规范</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家庄镇张家庄村距离县城仅几公里之遥,这里的杨氏家族在清代曾是官宦之家,资财过万,实力雄厚,更出过藏书大家杨尚文,近代先进科技传播、摄影先驱杨昉这样的文化名士,其祖宅杨家大院应该远非一般人家可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走进村里,问询乡民,却往往会出现误导。原来,杨家大院并非一处,而是包括散落村中的好几处院落。其中位置靠南的“丽朝晖”院落在2010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修葺一新,至今还有人居住在内。走进院内,但见庭院深深,几进几出,墙地青砖,褐瓦覆顶,二层正窑高大威严,两侧厢房绣楼气派,气势俨然不亚于号称“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可如果近前细看,就会发现许多修复过程中的粗制滥造痕迹,其中模具制作的兽脊瓦片高高竖于屋顶,工艺粗糙,缺乏美感。而位置靠北的“聚来福”院则完全背离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本一简单狭促小院,却硬是二层建筑,又雕梁画栋,施以鲜艳彩漆,犹如村姑涂脂抹粉,让人对杨家大院的印象顿时大跌眼镜。有意思的是,俗里俗气的“聚来福”院随着一则帖子在网上迅速蹿红,仿佛成了杨家大院的“形象大使”,正经大气的“丽朝晖”院反倒寂寂无闻,其结果简直让人哭笑不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家庄杨家大院这种乱象事出有因。据了解,灵石是较早进行传统古村落和民居开发的地方,这里位于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早在上世纪末就已修复开发,如今已是蜚声国内外的4A级旅游景区,带动周边经济效应明显。在乡村旅游持续升温的今天,“吃旅游饭,发旅游财”早已成为很多地方政府乃至民间个人的不二之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见识、技术、资金等诸多条件所限,往往焚琴煮鹤,买椟还珠,致使古村民居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建民居是一种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建筑资源,其修复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古建筑文物的修复,但因涉及历史、文博、建筑等各种知识,仍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来说,除室内因生活需要可作适当的修饰改动之外,外观应严格遵照历史原貌,修旧如旧。至于那种修复过程中的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或者任意添加,浓漆重粉的行为,则应该是绝对禁止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统村落和古民居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前,我们国家日益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一些地方保护古村落民居的法律法规正在出台,文化保护的春天正在到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村落民居这些散落民间的一株株文化奇葩一定会绚丽绽放,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载于2017年《文化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责任编辑:梁志友 遆国宁 张瑞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