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乡蚕桑文化-追寻“鎏金铜蚕”的前世今生

风居住的地方

城关一小三年级一班实践活动记录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经过一个冬天漫长的等待,所有的生命都在积蓄着力量,准备上演生命之歌中最壮丽的华彩乐章。对我们来说是观察生命、欣赏生命、开展“种养”活动的大好时机。 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在家长的陪伴中,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养蚕实践活动。 准备篇 提前制定出详细的活动方案和活动安排,为活动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4月底,家长群里开展动员工作,接龙报名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蚕卵孵化<div> 5月6日,终于发蚕种了,快快加入养蚕大军吧!</div> 第二阶段:蚕宝宝长大啦! 活动:采桑叶,喂蚕宝。 活动:手工制作蚕宝宝。感谢家长陈爸爸,给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的手工课。 有了细致的观察,才有精彩的发言。 快来瞧瞧,我们的作品棒棒哒! 能干的妈妈们,带来一波蚕桑美食,也为我们的活动助力啦! 热情如火的五月里,第一次研学之旅开始啦。 5月29日,孩子们一路欢歌笑语,一同走进池河蚕桑博物馆、明星桑海沧田,近距离了解家乡的蚕桑文化。<br> 活动:汉服走秀展成果 6.1前夕,我们进行了汉服走秀排练习,想用这样的形式把我们近阶段的活动展示出来。 我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在六一儿童节的大舞台上向全校老师同学们,汇报我们的活动成果。 第三阶段:蚕宝宝“造房子” 快来看,我们丰收啦! <p class="ql-block"> 在家长的带领下,我们分两次来到天成缫丝厂,把蚕茧进行了售卖。</p> 两次售卖共收入486元整,交给家委统一管理,用于班费活动支出。通过参与售卖,让孩子走进社会,了解收获的蚕茧是如何实现它的经济价值,也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6月13日“追寻鎏金铜蚕的前世今生”交流活动如期开展,又恰逢端午佳节,我们在一起这样度过。 交流活动课后,对丝绸之路感兴趣的孩子和家长一起绘制出古丝绸之路线路图。 第四阶段:化茧成蝶! 7月3日,我们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参观了天成丝业有限公司,了解了缫丝工艺,蚕丝制品。 参观完毕后, 学校为我们举行隆重的活动总结大会。杨校长、廖老师为我们做总结发言,鼓励我们继续阅读和实践并行,落实好“五项管理”,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优秀习作、观察日记 观察单 蚕桑实践活动主题的班刊也如期与大家见面了,本次小报共收录了21篇优秀的习作。 孩子们用收获的蚕茧,做出精美的手工作品,我们为家乡旅游宣传设计的文创作品。 后记: 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得。实践是孩子们的大舞台,为了给孩子们搭建这样的平台,让孩子们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为拓展孩子们的学习和体验空间,我们一直在积极的探索。<br> 本学期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5次实践活动,特别是将蚕桑文化实践活动作为重头戏。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到汉代的“鎏金铜蚕”,于1984年12月在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出土,故此石泉被誉为“丝路之源 金蚕之乡”,有着这样的一个背景,设计这样的活动,通过带领孩子们走进鎏金铜蚕的前世今生,去追溯历史,了解当下,展望未来。最终我们将“走进家乡蚕桑文化,走进鎏金铜蚕的前世今生”作为活动主题。<br> 通过我们与班主任廖老师多次沟通,达成一致,决定活动由家委牵头,老师全力协助,要开展扎实,让孩子们真正有收获。四月底家委在班级群开始动员工作,欢迎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自愿加入活动,并发布了养蚕相关的课件,做好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br> 为了让孩子充分动手动脑,去体验,去实践,只有让孩子亲自体验养育蚕儿,才能真实感受到蚕的一生,才是整个活动开展的基石。5月6日热心的家长严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蚕种,由廖老师亲自在班级中发放到孩子手中,我们班正式开始了养蚕之旅。蚕儿虽小,但在养育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科技知识却相当丰富。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孩子可以了解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获得受益。养蚕过程还使孩子强烈地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能够由物及人产生爱与奉献的联想,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br> 我们共计有八次活动安排,活动遵循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扎实推进。从养蚕准备,到养蚕的实践,到围绕蚕生命的四种形态分别设计活动。每一次都紧扣主题,又形式多样。我们本次活动共设计了五种记录表,从准备篇到蚕的四种形态,每个阶段,孩子都有连续的观察记录和相应的观察日记。<br> 活动中,我们每周建议一至二个活动内容,中间穿插各类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活动。其中有陶泥、蚕茧手工制作、研学旅行(2次)、六一汉服走秀展成果、活动课交流等等。同时我们把爱家乡,了解家乡,宣传家乡的教育,自然而然的渗透在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br> 走出去,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书本。在热情的六七月里,我们设计了两次研学参观活动,一次远行至池河金蚕之乡展览馆,一次到杨柳天成丝业公司参观学习,既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使整个活动获得的知识形成体系,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br> 在最后的一次交流活动中,我们讨论了“蚕如人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导孩子思考身边的哪些人像蚕一样索取很少,奉献很多。孩子有的说是老师,有的说是警察,最后达到了共识,都要争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通过启发,孩子了解了全县的蚕桑经济情况,桑园套种,蚕桑产品深度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知道了勤劳智慧的家乡人民是如何一步步提高蚕桑的价值,进而一起探讨如何提高一枚小小蚕茧的经济价值。听到孩子们精彩的发言,让我真正的感受到,活动育人,效果喜人,一小少年,未来可期!<br> 一场家乡蚕桑文化之旅,让我们一起见证了蚕的一生,从蚕卵到化茧成蛾的神奇历程,参加了一次大大的(家校紧密协作)、长长的活动(从四月底到七月初),我们看到了孩子的笑脸,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活动增进了家长和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紧密沟通,形成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的教育合力。<br> 最后,感谢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家长和可爱的孩子们,感谢家委的陈娟、王琴,陈安的通力合作,感谢米阳爸爸在多场活动中为孩子们拍照服务;感谢杨蕙瑜妈妈、曾依然妈妈在六一展演中的辛苦付出;感谢养蚕技术指导和研学协调的欧严灏楠家长严妈妈、感谢手工制作指导陈秋然家长陈爸爸、感谢为交流活动协调场地的李彦衡妈妈、感谢主题小报的主编刘锝子琪家长刘爸爸等等。<div> 还要特别感谢班主任廖老师,她一直鼓励我们坚持做好正确的事情,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将阅读和实践并行,带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童年。感谢学校对我们的认可和肯定,在百忙之中为我们班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最后还要感谢杨校长,她一直用大爱无私的情怀和独特的教育视角和智慧,关心着我们班孩子的成长。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理解和信任,有了你们如春蚕般的无私奉献,才使得我们班的蚕桑文化实践活动得以圆满和成功。<br> 学校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必将携起手来,与学校紧密配合,家校共育,为孩子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打造更好的活动平台而努力!<br><br></div>

活动

孩子

我们

蚕桑

家长

感谢

养蚕

实践

家乡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