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中寻访白石故居、尹氏祠堂、寺门前义渡

鹿鸣

<p class="ql-block">  为继承红色基因,传承乡土文化,讲好湘潭故事,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湘潭精神,爱我大美湘潭,在市文旅局调研员肖健强、仁和读书会负责人尹少林等人精心筹备下,2021年5月24日,我们仁和读书会一行四十人冒雨来到了期待已久的湘潭市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保单位:湘潭县白石乡白石故居、尹氏祠堂及寺门前义渡。 </p><p class="ql-block"> 烟雨中的白石故居周边,草木葳蕤,翠色欲滴。白石老人自己曾说:“他的诗排第一,篆刻排第二,画排第三。”肖健强老师指着陈列室墙上的白石老人阴刻、阳刻篆书作品说:“白石老人年轻在家乡时,除做细木匠活计外,曾从昭山挑过一万担‘油石头’进行篆刻创作练习。正是有了这千凿万刻的磨砺,才有了日后白石老人在方寸之间,刀走木、石,却笔力千钧,知白守黑游刃有余。白石老人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一改中国传统画以仕女为主题的画风,开创了以花、鸟、鱼、虫、果、蔬等为题材的清新画风” 。</p><p class="ql-block"> 白石乡尹家冲的尹氏祠堂,与白石故居相距不足10公里。建于1905年---1906年,在此建筑里可领略到白石老人早期雕刻作品。1997年,尹氏后人在对此祠堂修缮时,发现当年建造时的地契等文书资料,上面明确记载了几扇木门上的雕花为白石老人所刻。为辨真伪,作为湘潭市文保方面的负责人,肖健强老师曾专程拿着地契等文字资料前去省里鉴定。经专家鉴定:此物为建造时遗存。当地百姓说进门上方的数只龙头也为白石老人所雕,但因没相关文字资料佐证,只能不置可否。</p><p class="ql-block"> 霏霏细雨中,我们又驱车十多里,去白石乡的马家堰寺门前义渡口参观。在渡口的书善亭前,“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据说此对联为马家的家训)的对联映入眼帘。肖健强老师说:“一百多年前,台湾前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曾祖父为方便湘江两岸贫苦百姓过渡,其用自家20亩良田,换得艄公常年无偿摆渡。这善举从其曾祖父,一直传承到其祖父、父亲三代人,直到1949年以后。马英九母亲的娘家曾住对岸的衡东县。 </p><p class="ql-block"> 此次游学,通过观瞻这些宝贵的乡土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实实在在地领悟了什么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炊烟缭绕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 市文旅局调研员肖徤强亲自为大家讲解白石老人的生平。白石老人祖籍安徽宿州砀山,原名齐纯芝。其实是先有湘潭县的白石乡,才有后来声震寰宇的“齐白石”。</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某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p><p class="ql-block"> 别的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人,齐白右却真的从昭山(坐车大概用时近半小时)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p><p class="ql-block"> 白石老人先后共担来一万担昭山“油石头”,刻了磨,磨了又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万担油石都化地上的淤泥时,白石老人的篆刻技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了。记得有文章说,白石老人五十岁离湘进京初期,其画少有问津,只得拾起篆刻。某天,徐悲鸿路过白石老人的篆刻摊,慧眼识珠发现了白石老人,这才有了日后的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白石老人与徐悲鸿也由此成了忘年之交。</p><p class="ql-block">白石老人的“阳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白石老人的“阴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白石老人旧居中的“厨房”</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婆六十年代中期从广东来新疆照顾我们,也曾带了一把这款锁。可惜被薛姓邻居借去无还了。</p> <p class="ql-block">白石故居前的池塘</p> <p class="ql-block"> 白石老人旧居左边邻居家门前的塘。肖局长说:此塘才叫“星斗塘”。</p> <p class="ql-block">尹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尹氏宗祠位于白石乡尹家冲,又名妙公祠,与齐白石故居相距不到10公里,座西北朝东南,清末建筑。1905—1906年由齐白石设计,与尹氏族人共同修建而成,是目前国内唯一仅存的齐白石雕刻瑰宝的建筑,是领略白石老人早期雕刻艺术的见证物,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尹氏宗祠记》载: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动工,宣统元年(1909年)落成,历时4年。尹氏宗祠是一栋湘潭传统式祠堂建筑。占地40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造型雅致。祠门上首有“尹氏宗祠”四字,两旁联曰:“金天帝胄;洛水儒宗。”都是湘潭文人尹虎臣所书。祠分二进,前后两进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前进两层,楼中为戏楼。戏楼天花有八角藻井,周围有雕刻精品,可惜大多被毁。戏楼两旁为演员化妆、休息室。前、后进之间,中为甬坪,是群众观看演出或-的地方。两侧有廊相联,也是两层。后进为香堂,堂前4根圆柱,左右两柱分别有枋木连接。上雕山水、人物、怪兽等。这些雕刻细观其雕技,别出心裁,古朴有趣。正厅上首,有一巨额横匾,-“善养堂”三字,也是尹虎臣所书。正厅左右墙壁上,有“忠孝廉节“四字,是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朱熹(1130-1200年)所书。笔力雄健,至今清晰、完好。</p><p class="ql-block"> 尹氏宗祠,过去是当地尹氏族人祭祀、讲学、议事之处。抗日战争时期,齐白石曾多次写信敦促马壁教授来祠内设馆讲学,先后被命名为养正学校、诚正学校。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尹家冲学校。祠内部分建筑遭破坏,但屋染、锦屏、屋栋两侧的壁画,仍保持完好。尤其是木雕锦屏“金凤寻巢”、“顽童问路”、“太白题词”、“松鹤延年”四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2002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97年,宗祠翻修时,宗祠栋梁上发现一个木盒,里面用红绸包裹一张文书,上面记载着这座宗祠建设基本情况,其中明确记载这一建筑的木匠和雕刻者均为“齐阿芝”。据湘潭县文物所负责人说:按当时的风俗,建私房和宗祠,要将建房地点、布局、建设者名字记载下来,放到房子的栋梁内。齐白石的孙子齐金平也曾经回忆说:“1953年,我去北京看望爷爷,聊天说起尹家宗祠木雕富丽精美,爷爷笑着说白石铺紫荆山麓尹氏宗祠的木工活和雕刻全是由他经手的。”</p><p class="ql-block"> (此段文字,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忠:忠心、忠于,忠于国家</p><p class="ql-block">孝:孝顺,孝顺父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廉:廉洁,为官要清廉</p><p class="ql-block">节:节气、气节,骨气</p> <p class="ql-block">  文革遗存。现已被市文物工作者用钢化玻璃所封闭。</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木渡船,已被金属船取代</p> <p class="ql-block">两渡船,一艘为寺门前村民所有,一艘为对岸的衡东村民所有。因涨水,又不是节假日,所以过渡人寥寥无几。</p> <p class="ql-block">当地村民主动为大家说寺门前义渡往事</p> <p class="ql-block">  返回的路上,同学周建成(左)为大家献歌《我的老父亲》,右为尹少林老师。</p> <p class="ql-block">  一天游学下来,最大的感受 正如付颖老师所说:“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都来到了湘潭,在这座小城生活、工作。也许,往后余生就在此间了。对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不少人既熟悉又陌生。走近她,熟知她,是获得幸福和满足的必须之一”。</p><p class="ql-block"> 感谢肖局长细致、贴心的讲解,让我们熟知了脚下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感谢尹老师等人的精心筹备,使此次游学活动愉快又收获多多。感谢那位匿名爱心资助者,你的善举,让我们的游学活动锦上添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