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5日,5:50退房装车,领早餐。6:20从镇远古镇出发前往西江千户苗寨。7:30在温泉服务区休息、加油20分钟。9:10抵达景区游客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购票耽误了一点儿时间,大家都在门口留念。</p> <p class="ql-block">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p> <p class="ql-block"> 此次我们住在了景区里面。进了寨门以后还要乘坐景区的交通车,交通车票可以乘坐4次,每次打一个孔。</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旅店位置在六号桥附近,坐交通车到七号桥后,须走过去。</p><p class="ql-block"> 沿着河边栈道行走的我们大队人马,前面已经越过了六号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面对美景背着行李也不免驻足拍摄。</p> <p class="ql-block"> 见到这组雕塑我们就要离开河边,沿一条石板路向坡上走了,几十米后再转几个弯就看到我们住宿的旅社“苗乡乐”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0:00入住房间,休息片刻便出来采风了。</p> <p class="ql-block"> 这条就是通往我们下榻旅社的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 与白水河右岸平行的一条街是古街,我们还是先去游河边,回来再逛街。</p><p class="ql-block"> 这条小街是条岔路。现在不是饭口,街上也没什么人。</p> <p class="ql-block">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p><p class="ql-block"> 紧挨着白水河右岸边的栈道旁边有条街——游方街,从一号风雨桥附近的古街起始,一直通到五号六号风雨桥之间,再拐到古街上来。这条路也是观赏白水河两岸最漂亮景色的一段路。</p> <p class="ql-block"> 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p> <p class="ql-block">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p><p class="ql-block"> 前面就是五号桥。</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秦灭楚,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p><p class="ql-block"> 来到五号桥上。</p> <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p><p class="ql-block"> 这是从五号桥上向六号桥方向望去。</p> <p class="ql-block">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望向四号桥方向。</p> <p class="ql-block">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p> <p class="ql-block">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原来如此,我还真以为有“西江”这条河流呢!</p><p class="ql-block"> 回望五号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p><p class="ql-block"> 我们没过河继续前往四号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p><p class="ql-block"> 站在四号风雨桥上可望三号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水边有人穿着民族服装照相。</p> <p class="ql-block">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p><p class="ql-block"> 从四号风雨桥过河来到白水河左岸后,看到两边全是出租服装的摊位。</p> <p class="ql-block">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p><p class="ql-block"> 景观铜鼓和水车。</p> <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p><p class="ql-block"> 没时间租衣服照相,跟人家合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p><p class="ql-block">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p><p class="ql-block"> 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p><p class="ql-block"> 西江中学。</p> <p class="ql-block">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p><p class="ql-block">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p><p class="ql-block">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p><p class="ql-block"> 这个摊位全是各种小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 来到三号风雨桥头。</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p><p class="ql-block"> 从三号风雨桥上可见四号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p><p class="ql-block"> 从三号风雨桥可望上游的二号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是苗寨“农业部部长”。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从三号风雨桥下来就准备去看表演。</p> <p class="ql-block">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看表演节目的芦笙广场了。原来听说11:00有一场表演,到了地方得知 今天只有14:00一场表演了。</p> <p class="ql-block">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p><p class="ql-block"> 从芦笙广场出来就到了古街上,继续向一号风雨桥方向走,要看看一号桥头去山上观景台乘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世外桃源般自给自足生活,由于与外界联系甚少,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p><p class="ql-block"> 古街。</p> <p class="ql-block"> 1982年,西江苗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p><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遇到一对身着民族服装小兄妹。</p> <p class="ql-block"> 买块糍粑5元钱,干点儿活也得5元钱。</p> <p class="ql-block"> 这条“嘎歌古巷”内有“古歌堂”及“西江源故事”博物馆,穿过巷子可前往三号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古街。</p> <p class="ql-block"> 前面看见一号风雨桥了。</p> <p class="ql-block"> 在一号风雨桥上看下游方向。</p> <p class="ql-block"> 在一号风雨桥上歇了一会儿,吃了随身带的干粮算作午饭。这时候才11:30离看节目还有两个半小时。</p> <p class="ql-block"> 从三号风雨桥到一号风雨桥这段路我们是顺着古街走的,这回就沿着河边向三号风雨桥方向走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时间充裕了,有人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租服装、照相。</p> <p class="ql-block"> 再换一套。</p> <p class="ql-block"> 时间差不多了,该前往芦笙广场看节目了。</p> <p class="ql-block"> 来的稍微早了一点儿,还差半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14:00整节目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倒酒。</p> <p class="ql-block"> 给观众敬酒。</p> <p class="ql-block"> 节目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元老级的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 谢幕了。</p><p class="ql-block"> 观众纷纷前去合影</p> <p class="ql-block"> 此时离去山上观景台拍夜景时间还早,抓紧时间回去休息一会儿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