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div> <h1></h1><h1> <b><font color="#ed2308"> 前 言</font></b></h1> 2020庚子鼠年的秋天,一个编写102六团子弟学校纪念册的提议,道出了老师同学们多年的心愿。<div> 开启尘封的记忆,时光倒流到50多年前的1970年:二汽建设如火如荼,大批建设者汇集十堰。合作办学的马路地方学校人满为患,职工子女就学遇到困难。1972年102六团决定建设自己的子弟学校,这是六团干部职工强烈心愿。建设学校最大的难题就是缺少教员。在那个“读书无用”年代,当老师并不是首选。各位领导求贤若渴,激情动员,欲揽各路英才于校园。望着领导焦急神情,孩子们渴望上学的泪眼,各位老师毅然决然走进校园。当时学校设施十分简陋,但老师们非常豁达乐观。一句“一间东倒西歪屋,几个南腔北调人”是对当年教师蜗居宿舍的幽默调侃。泥泞的操场,挡不住同学们快乐奔跑、尽情的撒欢;活动板教室四面透风,吹灭不了同学们渴望学习的火焰。<br> 回首往事,是想表达感恩的情感。感恩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心中常存感恩,心路才能越走越远。感恩母校,我们首先要感谢各位老师辛勤培育、诲人不倦。从语文诗词格律到数学的点线面,从化学中和反应到物理万有引力的发现,从体育课的跳马到篮排球队的组建,从雷锋的故事到保尔柯察金的磨难,我们从懵懂的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文化的青年。感恩母校,我们还要特别感谢王克明、余日元等老一辈领导和工宣队员,他们心地善良,深知读书的重要,不遗余力保护我们的老师和校园。他们虽然是那个时代特殊存在,但他们是我们学校基石上最坚实的那块砖。<br> 何立老师“万仞青峰下,群芳竞艳开,欣看九百仕,浩荡激风雷。”的激情诗篇,描述了102六团子弟学校当年的盛大场面。六团子弟学校先后有两百多位老师任教,先后有六千多名莘莘学子走出校园。2008年3月学校划转地方,六团子弟学校走进历史,走完了它艰难曲折的三十八年。<br>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返回到2020年,当年那些尊敬的老师,少部分已驾鹤西去、仙逝在天,送一束康乃馨表达一下深切的怀念。大部分健在的老师儿孙绕膝 齐享天年。值得欣慰的是您们教授学生,人才辈出、桃李满园。有的事业有成,叱咤政坛;有的远渡重洋,旅居海外;有的术有专攻,独当一面:有的为人师表,桃李满园;有的白衣执甲,大爱无边;有的商海弄潮,腰缠万贯。岁月可能改变一切,但难以改变心中的那份真切的思念。请记住吧,那些亲爱的老师和同学。请记住吧,让魂牵梦绕已经消失的校园。<div> 六团子弟学校纪念册编纂工作量巨大浩繁。寻找失联的老师和同学,搜集整理过去资料和老照片,过程异常的艰辛和艰难。感谢亲爱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支持,感谢纪念册编辑组各位老师同学的殚精竭虑和无私奉献。六团子弟学校纪念册让我们彼此守望、密切相连,实现了多年的夙愿。<br><h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让我们再次集结,一同出发,加油努力,再活五十年!</h1></div></div> <h1><font color="#b06fbb"><b>那曾经美好的时光,<br></b><b>永远沉醉的梦想;<br></b><b>那结伴同行的岁月,<br></b><b>给我勇往直前的力量;<br></b><b>那曾经流连忘返的校园,<br></b><b>那十分温暖的时光;<br></b><b>那奔腾燃烧的岁月,<br></b><b>永生难忘……</b></font></h1>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b06fbb"> </font></b></div></h1><h1></h1> <h5>1979年春,三公司学校青年教师于校园合影。<br>前排左起:商玉梅,胡艳青,闫翠萍;<br>后排左起:王建文,邢仪,施辉胜。</h5> <h5>1979年春,三公司学校青年教师于校园合影。<br>前排左起:王建文、邢仪;<br>后排左起:施辉胜、胡艳青、商玉梅、闫翠萍。</h5> <h1><b><font color="#ed2308">《激情岁月 青春年华 》影集</font></b></h1> <div><br></div><div><br></div> 2018年部分老师在湖北十堰聚会<br>前排左起:張念卿(孙玉婷的丈夫)孙玉婷 高玉秀。后排左起: 詹晓黎 薛玉琴 关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