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书院第100次会讲活动

丁馨

<h3>  2021年5月23日上午九点,有源书院第一百次会讲活动在西宁市万方城如期举行,此次会讲主讲人是左克厚教授,讲授的主题是《论语》精讲。书声琅琅,开卷有益,会讲活动在学友们的朗读中拉开帷幕。全体学友向本次的主讲人左克厚教授行拱手礼,会讲正式开始。<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讲人介绍</b></div> 左克厚,安徽枞阳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老子书院主讲教授,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青海省全民阅读推广人,西宁市学生经典导读中心创办人,有源书院创办人。著作有《大学中庸导读》《中国美学》《国学经典基读本》《论语旧注今读》《孟子通讲》《大学中庸通讲》。<br></h3> <h3>  左克厚教授此次讲座主要讲解《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之23-27则 <b>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b>” 这句话里面要注意和与同的含义。和指事物具有多样性,具有差异。同指相似事物的数量相加。二者有质的差别,和的最大特点是允许多样性存在,允许每个人有个性有创造力。创造力来自于和,来自于和所给予的自由状态。此外,和具有包容性,能够包容不同的想法,也就具有了创造力。儒家的“大同”和道家的“玄同”就是和,就是要承认差异。相反,同是指相同东西的数量增加,换句话讲就是乌合之众,也就没有了创造性,只有排他性。中国人的模仿性特别强,但创造力特别弱,这就是同,同是抹杀人的个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说和,但做的却是同。比如中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一样,这就是在培养同,时间长了,人就没有了创造力。可见,和带来的好处是人既有创造力,也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相反,同带来的坏处是人没有了创造力,并且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会感到苦恼。 和的思想很重要,如何去达到和呢?通常,我们都寄托于人的德行,有德行的人能够自觉做到和,比如孔子,但这容易变成个人的行为。这个人在,和就存在,这个人不在,和就不存在。此外,个人的修养不可靠,一是修养难以达成,二是修养容易变。如何落实“和而不同”,把它变成常态化的行为就比较难。所以,这就需要增加制度的保证。用制度化的方式让人的修养固定下来,不随着某人的离去而消失,不变为个人的行为,而变成一种集体的意识,否则,就靠不住。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讲和是讲个体与个体之间实现和。现在要思考团体与团体之间是否有和?按道理讲,团体里面也有和,但要注意的是,团体的存在,取决于团体内部有没有实现和,假使团体里面没和,也就没有资格强调独特性。只有团体里面实现了和,团体的个性才能被承认,否则不能被承认。此外,有时干预别人是对的,有时是错的,这取决于对象所处的状态。假使对象处于不和的状态,干预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可见,和是有条件的。<br></h3> <h3><b>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b> “乡人”,就是一乡的人。用人数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是不是真的好?首先,要注意的是,排除一种假设,就是一乡之人全是好人或坏人。孔子的“乡人”指的是既有好人也有坏人,这是要恢复到乡人的本然状态,而不是恢复到乡人的理想状态,孔子讲“乡人”,是意识到了人的多样性。其次,还需注意,乡人说好或者说坏的时候都是自觉自愿,不受外界胁迫。所以,“乡人皆好之”是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说。确定好“乡人”的含义之后,我们再去理解这句话。 “乡人皆好之,何如?”换句话说,就是乡里的好人说他好,乡里的坏人也说他好,那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的答案是,这不一定是一个好人。孔子的意思是这个人既满足了好人的条件又满足了坏人的条件,这样的人只能说是会做人,能随机应变,但没有自我也没有立场。其实,孔子反对这种人,也就是孔子反对会做人的人。所以孔子讲交朋友要交独立且有个性的人。 “乡人皆恶之,何如?”乡里的好人和坏人都说这个人坏,那这个人是不是坏人?儒家讲君子和小人,这是两个极端的人。但生活中的人没那么极端,很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孔子却没说普通人该怎么办,这就把普通人缺失了。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人,超越了君子和小人,是超道德的人,正好处在道德和不道德之外,这类人站在第三者的眼光看世界。可以说这类人是艺术家,艺术家不以德和不德来审视世界,以非道的眼光看世界,也就是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所以可能会看到世界的真。所以艺术家是超道德的,他的作品反映的世界是最真实的。 最后,孔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这样的人才是好人。这样的人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所以孔子对好人有了一个评断标准,但好人恰好是生活中老是被批评的人。这意味着一个好人不可能受到一致地赞同,必定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才是真实的。虽然孔子的原则说的不错,但不能停留在原则上,如果仅仅作为原则的话,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善者和不善者如何判断?什么是善者?什么是不善者?这又要重新规定,需要把“善者”定义明确,否则善者会变成不善者,不善者反而变成善者。这需要考虑其中的复杂性,要注意善和不善要有具体规定。<br></h3> <h3><b>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b> 首先,讲君子的特点。“易事而难说”,就是与君子共事简单,但让他高兴却特别难。“共事”与“说”是两个领域,分别指工作环境和平常的环境。君子是一个有理性的人,他能够把感情和理性分开。“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要是不用正道去让君子高兴的话,就很难。“道”指用德,要用人品去让君子喜欢。君子往往把人分为有才能和有人品两类。一个人有能力,未必人品好,一个人的人品好,未必能力强,这是不完美的。对君子来讲,在工作上,只要有能力就用你,他能够把人品和能力分开,把感情和理性分开,相处起来就简单。 接下来,讲小人的特点。小人与君子正好相反。在小人手下做事难,但讨小人喜欢就特别容易,因为“说之不以道,说也”。做事难的原因在于,小人在使唤人的时候,对人求全责备,同时,小人对情感与人品不分,更多受情感的支配。虽然小人不一定是坏人,但他是感情用事的人。“不以道”就是不用正道,也就是感性化。君子做事理性,小人做事感性。对君子来说,要用道,做人做事要正派、公正。一旦人的情绪不固定,做事就缺乏原则。所以,小人是感性的人,做事往往缺少原则。君子是理性的人,能按照原则做事。 但是现实生活中,人是感性动物,很难不带有感情做事,所以,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修养就是把一个感性的人培养成一个理性的人。<br></h3> <h3><b>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b> “泰”,是泰然自若的意思,就是指平常心。君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常心,用平常心的状态去看待事物,这取决于人对自我的认知。如果自认为是一个有限的人,就容易把自己看得相对地低。如果自认为是一个无限的人,就会拔高自己。一个有限的人会认为世界很大,个人很小,所以,君子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就会保持平常心,无论取得多大的成绩,都不会认为是一个成绩,才会不骄。人只有认为自己做出了成绩,才会骄傲,原因在于他把成绩当作是一个成绩了。如果人能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有限,也就不会骄傲,所以孔子会在每个阶段反思自己的不足。人越往上走,越感到自己渺小,学问越大的人反而很谦虚。不骄,是发现了世界的本相,发现自己的渺小。 小人骄傲的原因在于,一是没有看到世界的本相,二是不自信,所以,骄傲恰好是不自信的表现。可见,骄和泰,说明看待问题不一样,骄,关注外表的东西,喜欢大,强调的是我们缺失的东西。而泰,是关注日常的东西。 <b>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b> 过去,这句话理解为四个方面,其实理解为两个方面会更好,分别是刚毅与木讷,变成两个词。这句话是在讲什么样的性格更接近于仁,这是从性格的角度去探讨仁。 孔子讲刚毅和木讷的性格更接近仁。但平时我们感觉这两个词都与仁无关。刚毅指意志坚定的人,很少受到外在欲望的干扰。无欲则刚。无欲,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没有私欲,没有私心,所以就很刚强。所以无欲的人就刚强,那么无欲与仁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与孔子前面讲的“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相联系,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的爱人,真正的恨人。因为仁人是本着公心去爱人去恨人。所以仁人包含公心,而不是私心。虽然仁人有爱有恨,但他的爱与恨的内涵不一样。刚毅就是无欲,无欲就是无私心,无私心就是本着公心去爱人去恨人,所以就是仁人。这样也就理解了刚毅的性格与仁比较接近了。 木讷也不同于我们平时的理解。通常,我们认为木讷的人不善言谈,反应不灵活,带有贬义的性质,但孔子却认为这种性格与仁接近。木讷的人是一个老实的人,更接近于仁。可以发现,所有的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都是在强调老实,认为老实的人格接近于仁。老实,实际上是讲人的本来面目,老实就是按照规矩去做,就是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去做。聪明的人想要挑战规则突破规则,反而把事情变得复杂。所以儒道里面都在强调老实,老子讲自己愚笨,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在讲人要老实。孔子把木讷看作仁,把老实人看作仁。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里面,老实是最重要的,这样社会才会安全。我们平时都在讲聪明的价值,实际上,儒道却在讲愚的价值。<br></h3> <h3>  短短三小时,左克厚教授以严谨的逻辑和通达的语言向学友们讲解了《论语》,让学友们受益匪浅。会讲结束后,全体学友再次起立向左克厚教授行拱手礼,以谢师恩! </h3><h3><br></h3>

君子

孔子

小人

就是

好人

木讷

做事

左克厚

所以

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