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林皮芽"得名考</h3><h3> 许文胜</h3><h3> 林皮芽是一道美味野菜,它的学名叫白鹃梅(同村许昱老师在网上查得),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华中、东北等地。这种蔷薇科灌木不仅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而且其花蕾和嫩叶还是极其丰富的优质食材原料,含多种维生素和钙、铁、锌等,营养成份之高,是许多常见蔬菜所不及的。</h3> <h3> 白鹃梅在乡宁的主要分布范围是豁都峪东岭,从南部的豁都峪口到北部的秦王山一道岭都有分布。现能确定的采摘地点有三处,秦王山岭、石凹庄岭、流汾和贾朱交界的贾朱岭。白鹃梅在当地的俗称很多,笔者从字意上逐个梳理考证,靠谱的称谓只有"林皮芽"和"林木芽"两种,因为"林皮"、"林木"与"芽"的关系密不可分,"芽"出于"林皮"或发于"林木"。林皮芽,是豁都峪东岭前山当地的叫法。林木芽,是豁都峪北岭(秦王山一带)当地的叫法。"林皮芽"或"林木芽"被写作林美芽、林蓓芽、粮木芽、粮母芽、林门芽、轮萌芽等,都是音变造成的,也就是当地人常说的充(che)音哩。还有被写作"临门芽"、"龙柏芽"、"秦王菜"等,显然是今人的牵强附会,已失去了原名称中的真实含义。</h3> <h3> 白鹃梅在乡宁豁都峪当地叫法不同,笔者倾向"林皮芽"叫法,因为当地人一直以来就这样俗称它,未曾改变。为何称林皮芽呢?从字意上分析,"林皮芽"可解释为"林间的嫩皮芽子"。林皮芽采摘的最佳时间是春天刚出的嫩芽,作为食材,最好吃的部分也是含苞未放的嫩芽(花骨朵),嫩芽(花骨朵)内部是一瓣瓣、一层层的嫩皮,故得名林皮芽。这种既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的叫法,是古人长期观察和认知的结果。例如榆树嫩芽叫"榆钱钱",多么生动而贴切的叫法。</h3> <h3> 当地口传和历史事件的关联,靠的不是猜想,需要搜寻诸多的证据来证实它。乡宁豁都峪流传着挂甲岭没钩刺的故事,光华镇挂甲岭村,有一面坡上的酸枣刺没有钩,这是为何?传说,王莽赶刘秀到此,刘秀急往山上逃避,战袍被一酸枣刺钩住,他上前用手一扯,随口说道:"长这何用!"从此,这里酸枣刺就不再长钩了,便得名挂甲岭。</h3><h3><br></h3> <h3> 挂甲岭村未发现汉代遗存,村名俗称挂山岭,至今当地人仍这样叫着。明清时期的大同"冯氏家谱"记载,这支冯姓人本是山西平阳府吉州乡宁卫必(壁)里九甲人氏,明代洪武年间抽军阳和卫前所三百户,祖军冯七七被抽到阳和卫戍守边关。冯氏在山西乡宁的祖庄有四处,分别是磁窑、柳沟、掛山岭、光儿山。大同"冯氏家谱"上记载的掛山岭地名和当地人的俗称相符,证实"掛山岭"是原有地名,民国时期改名为"挂甲岭",其原因是把"掛山岭"的"掛山"当作"挂衫"或"挂甲","掛山岭"也就改成了"挂甲岭"。</h3> <h3> 经实地调查,秦王山前后宫二遗址未发现秦王屯兵遗迹,据砖瓦建筑构件等遗物分析,该寺庙的创建年代大致在明清时期,随后需要做的工作是扩大调查范围。我们无法将"临门芽"、"龙柏芽"、"秦王菜"等叫法和秦王屯兵的历史事件关联起来。林皮芽作为豁都峪东岭特有的一种美味食材,在曾经的灾荒之年、青黄不接的季节,当地百姓都采摘为食,以渡饥荒,世代俗称其为"林皮芽",也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