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酷爱旅游的我,虽然到过祖国广大地区,但东部沿海一线,除上海、杭州等个别地方,大部分尚未涉猎。随着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向好,规划许久的自驾东游,终于在阳春3月实现了。这次东游,自西安出发,穿越安徽、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诸省并游览近百风景名胜,至4月底返回西安,共历时一个半月,行程9000公里,实乃收获满满。为使游记尽力详实,故分而叙之,请耐心阅之。</p> <p class="ql-block"> 阳春3月,春暖大地,万花竞艳。11日清晨,我驾车离开西安,沿沪陕高速一路东行,经河南到达安徽合肥市肥西县的三河古镇,历时月半的东游序幕自此拉开。</p> 三河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以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庙、古炮台、古民宅、古茶楼闻名。主要景点有三县桥、鹊渚廊桥、万年台、英王府等。其古建筑文化是南北两方综合的产物,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素有“千年古镇、生态水乡、名人故里、美食天堂”的美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捷门牌坊,是进入三河古镇的大门。其名字来源于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等在此以少胜多,歼灭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及曾国藩胞弟曾国华部等共6000余人,史称“三河大捷”。 三河大战风云馆,是反映三河大战的场馆,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风云馆分为四个展厅,利用声、光、电技术打造展馆亮点,再现三河大战的战争场景。 英王府,即三河大战风云馆的又一称呼,不知与安庆英王府有否关联,但此英王府肯定不是安庆英王府。 走进古镇,鳞次栉比的马头墙,错落有致的展现在眼前。街巷两旁,一家家店铺整齐排列,一块块小青瓦覆盖在双坡屋顶,一挂挂八角玲珑的灯笼悬挂于门楣之上,一排排匾额黑漆鎏金,一列列门柱雕花彩绘……仿佛置身于晚清水乡小镇,处处展现着浓郁的历史与人文景观。 古西街是古镇保存最好的一条古街,青石板路不宽,街道两旁的民居仍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商埠马头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平门格扇,雕花镂窗,都让人赞叹不已。 古镇里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上油纸灯,上面贴着自家姓氏,造型虽说不上多么精致,但无不透露出三河人的讲究。如门口挂着“姚”字的门店,对主人喊一声“姚老板”准没错! 据说三河古镇有十条街,二十六条巷,其中一条小巷最古老、最悠长,这就是一人巷。 一人巷长约30多米,因为巷子非常窄,只能容得一个人通过而得名。 万年台,位于三河古镇的中心地带,是在旧址上重建的一个古戏台,台前广场面积达2000平方米,据说可同时容纳千人。 鹊渚廊桥,是三河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因三河古称鹊渚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三河最古老的桥,廊桥上有12根立柱撑起的两层飞檐翘角式的长亭,桥两边建有美人靠,供游人在桥上观景。 杨振宁旧居,共前后五进,前面两进是杨振宁教授的图片资料展览,第三进是杨振宁教授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按原样恢复,后两进主要展示杨振宁教授的学术成就。 杨振宁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旧居原为杨振宁姥姥家,杨振宁出生后,其母亲时常带他回三河小住。1937年抗战爆发,少年杨振宁随庐南中学迁至古镇三河肥南中学(今三河中学)读书,与母亲一同寄住在此。 孙立人故居,位于三河古南街八扇巷,三进房屋是徽式建筑风格的青砖房。门口迎面立着孙立人将军身着戎装的塑像,仿佛诉说着战争年代的金戈铁马。 孙立人将军曾率国民党38师远征缅甸,以不足千人兵力,击退七倍于己日军,并解救十倍于己友军,辉煌战果,轰动全球,一举成为抗日名将。 鹤庐,是四川总督、淮军将领刘秉章的故居。据传刘秉章在三河曾有上百处宅院,而鹤庐是唯一保留下来并重新修茸过的。进入鹤庐,四壁都是图文展板,展示刘秉璋的生平事迹,也诉说着三河这座古镇的历史风霜。 万年禅寺,始建于宋太祖元年(公元960年),现隶属于大九华山天台下院。分大雄宝殿、地藏殿、藏经阁、观音殿、天王殿、观光塔、庙前广场。与三河众多旅游景点相映成辉,相得益彰,成为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游客旅游观光的佳境。 三河古娱坊,又称民俗馆。分两层,一楼为娱乐场,二楼为展览厅。内设有四水归堂天井、千年龟、小姐绣楼等景致。 三河古镇邮局,据说2016年,中国邮政发行特种邮票《中国古镇(二)》一套六枚,第五枚就是安徽肥西三河镇。该邮局为游人提供加盖旅游纪念印戳等服务。 望月桥,青石独拱桥,过桥可登望月阁观三河古镇全景。 望月阁,是三河古镇的制高点,高37米,七层仿古砖塔,现为三河古镇博物馆。在望月阁内,陈列了古镇传世及民间珍藏的近千件古代艺术珍品,尤其是保存着从当地民间收集的明清至民国以来的百余块匾额,因此又得名“国粹楼”。 三县桥,是三河古镇现保存最完好的古石桥,长 38米,宽7米,因一桥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而名。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代修葺,为三孔石条拱形桥。在三河民间,一直流传着僧人包和尚捐资化缘善款修桥的动人故事。三县桥与三河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又被亲切的称之为石头大桥。 三河古镇有诸多美食且独具特色。私以为最出名的小吃,当属色泽金黄的三河米饺:用米面做皮,以虾肉及蔬菜为馅,过油炸成金黄后食用,满口溢香,食之难忘。 三月的皖南一带,正是油菜花开最美的季节,一路欣赏着如此金色美景,甚是让人心旷神怡。 说起安徽的名胜古迹,最多最集中之地,非皖南古徽州莫属,即现在的黄山市境内。多年前,我曾经杭州转道皖南,游览过黄山、九华山、宏村等风景名胜,所以此次便选择游览呈坎八卦村和徽州古城等名胜景区。 呈坎八卦村,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南麓,为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政府所在地,是世界迄今发现和保存最古老最神秘的八卦村。有国之瑰宝、中国历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中国风水第一村等美誉。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呈坎村现有2700余人口,古名龙溪,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秋隐、文昌罗氏二兄弟举家迁此“择地筑是而居”易名呈坎以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呈坎村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3街99巷,宛如迷宫,充满了神秘和神奇。 呈坎八卦村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龙溪河呈S形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的八座山,形成了天然的八卦布局;村内街巷似通非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八卦阵式的排列变幻莫测,奥妙无穷。从而构成了天然外八卦和人文内八卦巧妙融合的神秘古村落,堪称我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呈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据传三国名将吕蒙就出生在呈坎。唐末黄巢之乱,豫章(江西、南昌)罗氏兄弟文昌公、秋隐公“仰慕黄山、避定来游”。两兄弟通晓风水理论,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好,于是便定居于此。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地方能有一处就已经不错,而小小的呈坎村却有着两个“国保”:罗东舒祠和古民居建筑群,且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2处,为世界所震撼。 呈坎聚集着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现保存有宋元建筑各一幢、明清建筑100余处,其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彩绘等,将徽州古建筑艺术的古、大、美、雅体现得淋漓尽致,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誉。 呈坎周围山水环绕、五星朝供、负阴抱阳,非常形象的表达了“纳四水于村中、聚水如聚财”的传统古徽州文化理念。由于选址审慎、布局合理,精心设计、施工,古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山水田园特色显著。 呈坎号称有3街99巷,街巷全部由花岗岩铺筑,纵横交错,移步换景,牌坊、亭阁、塔楼、青山、白云,青白黛蓝相互辉映。穿行其间,若无指引,极易迷路。 呈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高官、隐士、高僧、巨贾、诗人、画家、史学家、制墨家、自然科学家等。最有名的是罗氏第八世祖罗汝辑及其子罗颂和罗愿,因罗颂和罗愿两兄弟后来都进了孔庙的双贤祠,故被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div><br></div> 苏东坡在《罗氏族谱》题辞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评说。如宋代吏部尚书罗汝楫、安徽省第一部地方《新安志》作者罗愿、元代国子监祭酒罗绮、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应鹤、制墨大家罗龙文、地理学家罗洪先,清代朝议大夫罗宏化、直奉大夫翰林罗廷梅、扬州八怪后起之秀罗聘、近现代钦点内阁中书孙中山秘书罗会坦、文物鉴赏家罗长铭、当代物理学家罗辽复等。其中罗汝楫、罗愿、罗龙文、罗洪先、罗聘5人《中国名人大辞典》有载。 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兴起,贾而好儒,贾德结合,儒政相通,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在徽州文化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正如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赞曰“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呈坎钟灵毓秀、英才辈出、兴旺发达、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村和江南第一村。 罗东舒祠,是徽州罗氏其中一支的宗族祠堂,纪念的是罗氏第十三世祖罗东舒。建于明嘉靖19年(1539年),系前罗21世祖罗洁宗所建;后由前罗22世祖罗应鹤于万历38年(1609年)续建。被认为是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设计及雕刻均出色的建筑,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环秀桥,为建于元代的一座五孔石桥,有两孔因河道拉直被湮。桥长26.65米,宽3.85米,高距水位4.55米。古桥历经700余年沧桑,依然秀雅如初,桥上有亭,亭中有座,是徽州保存最古老的古石桥。 在徽州当地流传着“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一生无坎”的佳话。国画大师刘海粟说“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于是,呈坎俨然成为一方圣洁之地,吸引着越来越多虔诚的目光和脚步。我以为,无论是为呈坎的美景而来,还是为博得“一生无坎”的彩头而来,呈坎都是值得来和一定要来的地方。 从呈坎到徽州古城距离仅20多公里,驾车约半小时即可抵达。我是下午四点左右来到徽州古城的,正好将日景与夜景一并欣赏了。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内有许国石坊、南谯楼、阳和门、徽州府衙、徽园以及斗山街等府城街巷,还有江南都江堰渔梁古坝,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渔梁街等,是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汉族文化特色。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徽州府衙,被誉为“徽州的故宫”,建于元末明初。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进行了修复。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后历代均有维修。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中门阙门扇隐去二根,只显出二十四根,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二十四根柱”。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虽历经风雨,多次修缮,但古制古风依旧,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谯楼。 <div>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div>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建于明清时期,街长300多米,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并浓缩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气势恢宏,造型古朴,雕饰精致,自成一格,是古徽商的群居地。 渔梁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属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唐乾元二年(759年)形成街市,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当时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古街依山傍水,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故又称“渔鳞街”。古街蜿蜒1公里,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号称江南第一水街。 陶行知纪念馆,1984年由崇一学堂旧址改建,馆内主要陈列陶行知生平介绍和有关文献、实物。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睿,曾名知行,歙县黄潭源村人。一生着力推行平民教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大众诗人。 徽园,是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绝”,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精髓。位于古城闹区,南连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 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住宅楼房百余间。2000年对外开放。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 徽州街巷内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大北街为府城商业区,店面琳琅,浓郁古风仍存。 朱家巷口的“豸绣重光”坊,蕴含明末朝廷斗争故事。 中山巷为阶梯型古巷,基本保持清末风貌,巷内有两柱世科石坊和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囚禁处。 夜晚的徽州古城,城还是这座城,街还是那条街,但夜色中却凭添了几分妩媚和人声鼎沸,不管是游客还是市民,大家共同享受着古城夜晚的惬意时光。 位于古城外的练江太平桥,在夜色中也是分外妖娆。夜晚的徽州古城,可谓是处处灯火阑珊,夜色醉人。 这次经皖南入闽南,是需要经过浙江西南部的江山市或者江西婺源的。因多年前已专程游览过婺源,所以便决定从江山市入闽南,并顺道游览江郎山与廿八都古镇两个风景区。 江郎山,位于浙江省江山市石门镇境内,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集奇、险、陡、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素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之誉。拥有中国丹霞第一奇峰,全国一线天之最,天然造化的伟人峰,千年古刹开明禅寺,千年学府江郎书院,全国最大手书体“江山如此多娇”摩崖题刻等自然与人文古迹相辉映的景观。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江郎山海拔824米,山形主体为三个高耸入云的巨石,传说为古时江姓三兄弟变化而成,故名江郎山。三巨石分别称郎峰、亚峰、灵峰,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俗称“三爿石”,屹立于半山之上,拔地而起,数十里外可见,因此成为山中最著名的景观,被称为“神州丹霞第一峰”。 一线天,俗称小弄,是亚峰和灵峰中间的小道,高312米,长298米,最宽处4米,最窄处3.5米,首尾等宽。无论长度、高度、气势和视觉多变均为中国仅有,堪称之最。被华东56位地质专家勘定为“中国一线天之最”。 “伟人峰”,是郎峰顶部的一个侧面,远看酷似一幅伟人的侧面图像。峰顶那片茂密的树林似伟人的头发,下面凸起的曲线分别是额头和颧骨,中间凹进去的是眼框......伟人神态安祥,坐镇江郎,面朝南方,指点江山,惟妙惟肖,实乃天然造化。“伟人峰”与“三爿石”、“一线天”被并称为江郎山三大奇景。 霞客亭,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三顾江郎山,在游记中赞叹江郎山的“奇”、“险”、“神”为天下少有。因此景區在灵峰之西,峭壁之上,辟地800平方米,设“霞客游踪”景点,建霞客亭。霞客亭是近观江郎山“三爿石”之最佳位置。 江郎书院,为唐代名儒祝东山长子祝钦明所建,先后有祝氏10人为之修缮扩建,苏辙曾作《重修江郎书院赋》。宋代,为书院鼎盛时期,四方负笄求学者“如云如雨”,有一榜登仕40余人的历史,名扬四海。现书院座落在江郎山脚下,为1996年重建而成。 开明禅寺,是江郎山人文景观之一。始建于北宋,现内塑菩萨佛像120余尊,香火旺盛。寺庙的兴建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公元944年,五代高僧仪晏在江郎山岩石龛垒石塞门入定,一年后启定还世,素发披肩,红光满面。吴越国王赐号“开明禅师”。后来,民间取其名建造了寺庙。 在开明禅寺对面的山峰石壁上,毛泽东手书体“江山如此多娇”摩崖题刻,苍劲有力,分外醒目,成为江郎山的一道靓丽风景。 烟霞亭,位于郎峰脚下,亭子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烟霞楼台”四个大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到江郎山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名叫《江郎山》,诗中有一句“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共烟霞”。据说烟霞亭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会仙岩,状如朱唇微启,岩洞深10米,长40米,相传入洞神仙常常在此下棋憩息,洞中有棋盘石、石龟、石鹰。洞顶由大如银盘、小如米粒的褐色鹅卵石和砂砾岩组成。 游完江郎山风景区,我驱车40余公里,来到位于江山市西南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廿八都古镇。这里也是由浙西入闽南的必经之地。 <div> 廿八都古镇,自古就有“浙西南大门”和“浙闽咽喉”之称。因北宋时朝廷在江山一带设都44个,这个小镇排行28,故称廿八都。历史上是浙江边区的重要集镇,素有“枫溪锁钥”之称,被专家学者誉为“文化飞地”和“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5A级旅游景区。<br></div> 据史料记载,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打福建,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这条仙霞古道。从此四周关隘拱立,大山重围的廿八都成为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清代,从具备军事功能的千年古道,逐渐演变成为商旅要道。廿八都作为过往货物的中转站,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迅速成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 古镇为长条形布局,枫溪水自北向南穿镇而过,民居依山傍水,缘溪而建。青山绿水间,黛瓦青墙、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至今仍保留着19世纪的风貌。 因位于三省边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频繁战争、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方言王国”和“百姓古镇”。如今镇上仍有9种方言和142种姓氏,民俗风格多样,民间文艺荟萃,形成了与其他古镇迥然不同的移民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显得异样夺目。 廿八都古镇兴起于驻军,兴盛于商业往来,不但为旧时官府重视,而且在其鼎盛期的晚清至民国年问,百业兴盛,商贾云集,富甲三省边境,据说市场繁华程度几乎与当时的江山县城不相上下。<br><br> 如今虽已春暖花开,但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前来古镇的游客极少。行走在这仅有万余人口的小镇上,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有着9种方言142种姓氏,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有百家以上姓氏的廿八都古镇。 走进廿八都古镇,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山歌、剪纸、木偶、秧歌、舞狮等南北文化在此均有传承,浙式、徽式、闽式、赣式等不同风格建筑在此均有存在。这些可能就是多种语言和不同姓氏长期互融共生的结果吧。 古镇最精美的是它的建筑,这些明清时期的老建筑,见证了几百年来古镇的光阴流逝。行走在古镇的巷弄之间,一切是如此的生动,又是如此的静美。久在都市的人来到这里,就如同在阅尽繁华后回归到了淳朴的自然之中。 据说古镇的大户主要有曹、金、杨、姜四家,他们围绕着宗族而居,至今尚保留36幢完整的古民居大院。每个大院的门楼都美轮美奂,彰显着家族身份,闪耀着过去的荣光。 军统廿八都女特工训练班,位于廿八都古镇姜守全家大宅院内,为原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开办于1941年的抗战时期。姜守全曾任国民党军统局站长、吉林省财政厅厅长、国民党陆军少将,与戴笠交往甚密。 1941年,戴笠挑选了一批16至21岁少女,利用姜守全家的大宅院开办了女特工训练班。培养女特工自然需要一个相对安全、保险且避人耳目的环境,戴笠是江山县保安乡人,对廿八都的地理环境自小就非常熟悉,于是就选择了这里。 姜守全家大宅院现仍保护完好,室内集中展示了军统女特工训练班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用高科技多媒体表现手法,展现女特工化妆、点穴、格斗、刺杀等技能技巧,也揭示了廿八都女特工训练班的部分秘史。 <div> 浙闽枫岭营总府,当地人称为武官衙门,位于浔里老街的北端,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古镇。据说明朝时就在此设立“浙闽兵站”,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年轻时曾随父在此守军。</div> 清顺治11年(1654年),清政府为了巩固边疆局势,在此设立了“浙闽枫岭营总府”,改明朝“浙闽兵站”为“大清游击衙门”,由于廿八都重要的军事地位,破格设立三品游击军官一名、六品千总武官一名、七品把总武官二名、兵丁一千多人把守廿八都,俗称“三品游击衙门”。 在浔里老街的北端尽头,是廿八都最著名的建筑文昌宫,建成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坐北朝南,占地157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大门前殿、天井、正殿、天井、寝殿共三进两天井,左右为厢房,以檐廊相连。文昌宫一般只有县治才有,是供奉文昌帝和魁星的地方,在廿八都这样一个小镇出现,足以体现古镇人的崇文好学。 <div> 文昌宫的正殿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楼阁,四面飞檐出挑,高大雄伟。建筑内以精湛的木雕艺术和丰富的彩绘最具特色,所有梁、枋、檩、天花上均有彩画,题材丰富,画工细腻。牛腿、雀替、窗扇、栏板等木构件均有浮雕或镂空,技艺精湛,形象生动,是一座融绘画、雕刻、造型的艺术宝库,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div> <p class="ql-block"> 如今,廿八都古镇完整保留下来的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可谓是我国江南传统村镇和集镇生活的一个典型的活标本。众多到过廿八都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对其历史之悠久,保留之完整,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之高,都是赞不绝口,认为极具历史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p> 图文/编辑:穷游老憨<div> 2021.05 于西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