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规整的一进深四合院一下子住进这个并不是四合院的院落,心理落差可想而知。<div><br></div><div>母亲告诉我们:家里孩子们太多了(我们兄妹七人),只能靠我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这一大家子,经济上非常困难了,以前是姥爷家和爷爷家时不时的资助我们, 但以后不能总这样,只能卖掉珠营的四合院搬到这里,这之间差价可以够我们全家几十年的开销。</div><div><br></div><div>母亲还说过:跟珠营胡同相比,唯一的好处是我们搬进了内城。(当时只有西城和东城算内城)而且离什刹海和北海后门都很近,可以随时去纳凉遛弯,这在珠营胡同就没有这么好的环境。<br></div> 不过不到半年,文化 . 革命爆发。这是后话,以后另外谈这个。<div><br></div><div>我家位置在兴华胡同中间地段,不是一个规整的四合院,据说是清朝索尼家族的某位官员马夫的宅邸,不算大,但院中院还算清净,当年我们搬进来的时候里院住的是一个学校的老师,后由政府房管部门接收后,住进了一家毛家湾扩建林彪宅院的拆迁户。<br><br>这个是按照房本红线图画出的平面图。<br><div><br><div><br></div></div></div> 说实话,这房子跟四合院完全搭不上,一个直筒子的院落,从风水上讲一点也不好。<div><br></div><div>但爸爸妈妈为什么可以卖掉那么好的四合院搬进这种房子,难道仅仅是这里离什刹海、北海近吗?难道仅仅是为了改善经济吗?</div><div><br></div><div>其难言之隐恐怕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知道吧。</div> 这个挂红灯笼的院子是一个三进深的四合院,里面很大,最早是被西城区厂桥房管局占用,后来被李连杰租用开了一家很高档的粤菜私房菜,后经营不善几经易手,现在估计已经转为家常菜了。 我家大门正面是五福里的北口。 这个被铁丝网围着的建筑,小的时候是部队一个通讯排所在地,那个时候经常看到20多个女兵在此排队外出,但现在回去,已经变成了速8酒店。<div><br>穿过这个不足200米的胡同五福里,便是地安门西大街,也就是现在的平安大街。</div> 往东1000米,公交车两站地就到了什刹海、北海公园北门。 <div>小的时候这里还没有荷花市场,如今已被咖啡酒吧占据。<br></div>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div><br></div><div>从清代起这里就是皇家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div><div><br></div><div>什刹海景区的不少著名古建筑,包括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等全都云集于此。</div> 小的时候,什刹海经常会有民裕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冰床围酌、大阅冰鞋等。放学后或者放假,我们几个同学经常在后海看钓鱼、看游泳、看划船、看赛艇、看别人下棋等。<div><br></div><div>我自己也曾在82年参加过西城区的划舢板比赛。</div> 这里是我们小的时候滑冰的地方,12月份和1月份我和同学经常相约来这里滑冰。 刚刚搬进兴华胡同不到半年,文 . 革开始,私产房一律由政府接管。本来搬进之前讲好的外院李家租户半年内会找房搬走,但由于 文 . 革十年,至落实私房政策,李姓一家一住就是30多年,这是后话。<br><br><div>这是我家院子的大门进口。</div> 门前有一颗大槐树,从我们搬进来一直陪伴着我们长大。<div>它饱经岁月的沧桑,见证岁月变迁。</div><div>没有人知道是哪个年代、什么人栽种的,记不清它在这里挺拔了多少年?</div><div>但从我记事起它就是那么的茁壮旺盛,茂密的树叶,庞大的树冠。</div><div>有一年树洞里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扔了一个烟头,火从树洞里面燃烧,大家发现后找来脸盆水桶的往树洞里浇水灭火,等消防车来的时候,火早已被扑灭,树洞烧的全部是黑漆漆的,但大槐树却奇迹般的完好,至今依然茂盛。</div> 大槐树从我们搬进来一直陪伴着我们。<div><br></div><div>记得小的时候文革开始,学校停课,我们在家和几个邻居小朋友每天在院里街上疯玩,我和大妹妹两个人经常抱着大槐树一圈玩儿,而今即便是两个大人抱也不一定抱得过来。</div> <div><br></div><div>暴风骤雨来临的时候,那茂密的树叶被雨水打得叭叭响,雨珠砸向地面,地面冒起一个个水泡,路上总有脚步匆匆躲雨的人们,我和我妹妹时常淘气的叫着“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着着草帽了”,于是招来一片骂声,母亲骂、路人也骂...。</div> 在炎热的夏天,胡同的大爷大妈们总是三三俩俩的搬个小板凳在大槐树下避暑绿荫,一壶茶一把芭蕉扇就是典型的标配。 我很庆幸人生中少年和青春年华的时候有大槐树的一直陪伴,陪伴我一路慢慢的成长和成熟。<div><br></div><div>从懵懂少年到朴实无华的青年,路途坎坷、风雨飘摇,在等候最静好的时光里,多少次躲在大槐树的树荫下,静思冥想,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的青春梦想,谋划着人生无法预知的未来,或事业、或前途、或憧憬着美好的婚姻...。</div><div><br></div><div>现在想来,留下的那些珍贵的设想和憧憬,都值得我穷极一生去细细的回味,他成为我一生中努力拼搏的目标。</div> 2006年3月母亲离世。在送走母亲后,我家二哥有在这里住了8年,期间他在李姓租户迁出后,对原房子进行了改建,把原来的五间房打通,搞了一个棋牌室,据说生意还不错。 2014年二哥离世。<br><br><div>我们兄妹不得不面对母亲留下的房产,面对棘手得不能再棘手的遗产处理,在经历了一段特别煎熬的时光后,我们做出了卖掉兴华胡同祖产,搬出厂桥地区的决定。</div><div><br>这是一个特别难做出的决定,因为整整53年,这个老房子伴随我们家从衰败走向兴旺。</div><div><br></div><div>我也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青年、中年、直至老年。</div><div><br></div><div>我们5个女儿从这个院落一个一个的嫁出去;</div><div><br></div><div>一个当年的9口人的大家,从兴盛到衰落。。。</div><div><br></div><div>这里有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历史蹉跎,历史可以被人遗忘,但记忆永远不可以被尘封。</div> 我曾经跟朋友调侃我自己,我说我自己就是一个胡同串子。这话不假。<div><br></div><div>我从出生到32岁去深圳打拼之前,我没有在楼房里住过一天。</div> 对于一个在胡同长大的北京人来说,家一样的胡同,如朋友一样就在身边。<br><br><div>这里不光是我,也是大多数老北京人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啊。</div><div><br></div><div>胡同的那份安宁、那种情怀、那种人间百相,那种楼房里找也找不到的热情似火...。</div> 至今,资讯发达,时代发展,大街小巷被现代高楼大厦包围着,但对胡同的眷恋,对市井的情谊永远不会忘记,至今我还会常常约几个哥们儿、姐们儿、贫会儿,聊聊小时候那挥之不去的往事。 留恋的是胡同的拐弯抹角;<div>忘不掉的是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br></div><div><br></div><div>北京大爷,标准的形象是:穿着跨栏白背心,拿着一把芭蕉扇,扇来扇去。桌子上一碗炸酱面,一个喝花茶的把缸子,没事看看下象棋,侃侃大山闲聊,自得其乐。</div> 我在家排老五,从小胡同里的大妈们都叫我“五丫头“、“五姑娘”,再简单点就是“小五”。<div><br></div><div>小的时候总能听到大妈们的唠唠叨叨:“五姑娘,上学呀”,“五姑娘今儿冷,多穿点”“五姑娘,今天放学早啊”...。</div><div><br></div><div>现在如果还能和她们聊会儿,还能听到她们的唠叨,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幸福!<br></div> 与其忘不掉小时候的胡同,倒不如说至今离不开那些胡同的“人情味儿”。<br><br><div><br></div> 虽然我家小院连租户一共才三家人,但热闹的大杂院里,有的住着十几户人家,大家相处的如同一家人,远亲不如近邻只能在四合院里才能找到。 看这水龙头是不是特亲切?<div><br></div><div>那会儿,一个院儿里只有一个水龙头。洗衣服、淘米、洗菜,邻里之间都要打时间差。</div><div><br></div><div>记得冬天特别冷的的时候,母亲会把水管的总闸门关掉,每天定时,一般会在中午,全院的人家会提着水桶打水,够一天喝的、用的就行,待所有人家打完水之后再关上,这样一个冬天不论多么寒冷,水管也不会冻。</div><div><br></div><div>偶尔水管被残水冻上了, 我母亲都会提着暖瓶去浇龙头,不一会冰就会化,水哗哗的流出来了便提着暖瓶回家。</div> 小时候院子里种了一棵柳树,每到春天,悄然吐绿,随风飘逸。每年春季至夏季,树上喜鹊和知了轮番上阵,用它们那动听的歌喉演奏着一曲接一曲的美妙的属于它们自己的乐章。 如今这柳树已形成了小院的麻烦,因为太粗了,不但占了通道,连房子的围墙也被它挤得开裂。<div><br></div><div>而栽种它的时候的场景我记得一清二楚,是母亲将它从当时的街道革委会扛回来的,当时只有我们小时候的胳膊一样细,如今它粗得一个人都抱不过来。</div><div><br></div><div>它的成长伴随着我的成长,它一年一年的在长高长粗,而我一天一天的在长大;它的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那样的不可思议!我自己的生命也在不羁的年华中慢慢成熟和老去。</div> 如今回到小院,其他的都觉得已经没什么感觉了。<div><br></div><div>一个破旧不堪的小院堆满了杂物,原来的空地、通道被盖起的房子占满。</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这个院子本身已经没什么值得牵挂了。<div><br></div><div>除了记忆和回忆,以及对发生在这个小院的故事和过去经历的无限眷恋。</div> 别了,厂桥!<div><br></div><div>别了,兴华!</div><div><br></div><div>别了我的童年!</div><div><br></div><div>别了我的青春年少!</div> (全文完)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里院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