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厂桥!别了,兴华胡同!(上)

于 萍

1965年下半年,我7岁多,那一年我们全家从崇文区的珠营胡同搬到了位于西城区兴华胡同的房子。<br><br><div>珠营胡同位于崇文区东花市大街南边,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从花市大街往家走那条上坡的路,这条路是小的时候去姥姥家的必经之路,那年下雨,道路泥泞的场景我至今没忘。</div> 我家就在珠营胡同中间地段,那里记载着我整个童年。1976年我母亲曾经带着我回去过一次,那条胡同的古朴、清雅、熟悉、亲切的记忆依然是那么清晰。 记忆中穿过东花市大街,有一条石子路口,往西是羊市口胡同,往东便是珠营胡同。 我家的大门从院子的右边进入,门口有几级高台阶,门道两边是两个石鼓,门口还有个高高的门槛,小的时候时时坐在门槛上看着路上人来人往。<div><br></div><div>这张老照片跟我家的大门太像了,可能都差不多吧。</div> 珠营胡同17号,63年前立春的第二天,在这个房子的北屋,接生婆把我从娘胎里连拉带拽的接到了这个世界。<br><br><div>我就出生在这里,这里也是我童年的家。<br><br><div>据母亲讲,这个院子是我姥爷给我妈妈出嫁时的陪嫁,因为我母亲脾气暴躁,而我奶奶也是出了名的怪脾气,两个臭脾气的碰到一块免不了总是掐架,于是我姥爷就把他小太太(姥爷有三房太太)居住的一所房子送给了我母亲。至今想想,我姥爷对自己的女儿也是够宠溺的。</div></div> 我家住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标准的倒座四合院。 简直就是一模一样。<div><br></div> 院子大门有一个3层的高台价,约4-5米的门道,进入门道后就是西厢房的山墙,山墙上镶嵌着一个大大的福字。院子东西厢房和南房齐全,靠东南角是厕所。<div><br></div><div>我们一家人住在北屋一明两暗的大房子里。小的时候觉得那个屋子很大,每当我一个人在屋子里的时候我总是害怕。</div><div><br></div><div>东西厢房分别租给了我叫“西屋姥姥”“东屋姥姥”的两家人,南房租给了一个我叫“董姥姥”的一家。至今有60多年了,我对这几个叫“姥姥”的人已经完全没有什么印象,估计早已不在人世,但这个称呼至今不忘。因为她们给了我很多的疼爱。</div><div><br></div><div>这个院子、这个家,从我出生到上小学1年级,我整个的童年记忆都是在这里。</div><div><br></div><div>1965年10月份,我们从崇文区的珠营胡同搬进了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片区的兴华胡同。<br></div><div><br></div><div>至此,在这片土地上、在这个小院,在这几间屋子里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胡同生活。</div> 兴华胡同位于平安大街北侧,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起龙头井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520米。<br>兴华胡同整体结构十分整齐,胡同连接定阜街、五福里、旌勇里、东西福寿里、东官房等地。<br>这是站在我家门口从东往西的胡同照片。 这是从相反方向,也就是从西往东的胡同照片。 历史悠久的兴华胡同曾经是一个宗教风俗与文化艺术兴旺发展,互相影响的交流之地。不少名人与风俗如今都成为了这里口耳相传的传说。<br><br><div>兴华胡同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胡同因内有明代初年兴建的兴化寺得名,明代曾称兴化寺胡同,清代称兴花寺胡同、兴化寺街。解放后1965年更名为兴华胡同。<br><br></div><div>兴华胡同42号曾为清朝辅政大臣赫舍里·索尼府邸。康熙十年,随着索尼家族的权力膨胀,逐渐将当时的兴华胡同(当时名为兴化寺东街)东北侧数间院落收入自家范围。据说现在的师范大学分校的操场就是当年索尼府邸的训马场。<br><br></div> 与兴华胡同相距不到100米且平行的是定阜街,呈东西走向,东起龙头井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长475米。<div><br></div> 庆王府原址是清末重臣、大学士琦善的官邸。1840年,琦善奉旨接替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br> <div>琦善被革职后,奕劻迁至于此,奕劻晋封庆郡王后,改名为庆王府。按府内建筑宏伟,面积广阔,分为五个大院,大小楼房近千间,朱红大门,高大的宫殿,成为当时京城最华丽的王府之一。<br><br></div><div><br></div> 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京津卫戍区司令部设于此。20世纪50年代初以后,改由北京卫戍区所属后勤部等机关使用,东部后来也改建成为军官住宅楼和战士宿舍楼 我家的位置前后街正好与庆王府南北在一条线上,记得文G中,经常有游行至此,我们什么也不懂,但只要有游行就趴在后院的墙上看定阜街的游行,看了很多场面,有的有点不可思议,但有些场面至今记忆犹新。<div><br></div> 定阜街靠东头是著名的北京师范大学分校所在地。<br>这座教学楼是原北京辅仁大学的教学楼,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大楼,很多电影的外景都曾在这里拍摄,风行一时的电影《手机》中的一场戏就是在辅仁大学旧址的后花园拍摄的。 <br>师范大学操场很大,南边在我们兴华胡同,北边则在定阜街。离我家也就2-300米的距离。小的时候,师范大学操场是我们经常疯跑的地方,因为当时操场大门并不限制校外的人员出入,而我们也的确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所以经常跑到这里来,只要没有学生们操练、没有球赛,基本上会看到我们疯跑的身影。 从兴华胡同西口出去往北百米左右,是护国寺大街 护国寺街目前已经被改造成老北京小吃一条街。闻名遐迩,却发现经营老北京小吃的甚少地道的北京人,可想而知那北京小吃的味道怎么吃都不是当年小时候的那个味儿。<br><br><br> 护国寺街东口便是梅兰芳大师的故居。<br>梅兰芳故居(现为梅兰芳纪念馆)坐落在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是一座典型的青石瓦砖的北京四合院,有两进院落。四合院坐北朝南, 1951至1961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10年时光。1984年9月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兰芳故居”。<br><br> 现在,不光是北京的游客还有不少远道而来的京剧爱好者来到这座花木扶疏、清幽典雅的四合院中,缅怀梅兰芳先生,感受一代京剧大师的气韵。 小的时候经常会到里面闲走,如今进去要花钱买票了,呵呵。 兴华胡同所处的位置,现在想象着当年是怎样的一种繁华、典雅、稀有而又声势显赫。<div><br></div><div><br></div> 你说当年父母放弃那么好的四合院而搬来这里,从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有他一定的道理呢? (未完,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