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张思伟</p><p class="ql-block">图/网络 报刊</p> <p class="ql-block"> 提起粮食,在今天中国的普通百姓心目中,感觉粮食就是你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不管你住在哪里,大都市还是小镇子,甚至偏僻的农村。有条件的地方,甚至足不出户,呆在家里,只要你点了外卖,就有人为你上门服务,真可谓是饭来张口了。这种幸福感几乎让不少中国人自豪地认为,现在的中国,粮食就不是个事。</p> <p class="ql-block"> 但在过去几十年,我们经历了多少粮食困难的事情,甚至饥荒。从缺吃少穿,缺油少肉的解放初期开始,为了搞好粮食供求均衡,国家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我在一个纪录片中看到,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领导人带给自己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几个普通的苹果。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当时能吃上一个苹果,那是多么幸福的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又发生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国家好多人都吃不饱,穿不暖,饿的身体浮肿,吃增量米饭都困难了,甚至有不少人饿死了。好多外出工作的人,都因为饥饿离开城镇,返乡务农了。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不露肉也就很不错了,很多人都穿的是补丁打补丁的衣服。有的人家甚至没有衣服穿,没有被子盖。有的一家人只有一套衣服,谁出去干活谁穿。</p> <p class="ql-block"> 计划经济时代,城镇的市民什么都是定量供应的。国家发行了粮票、油票、布票、棉花票等,生活必需品什么都要有票才可以买到。市民吃的粮食是供应粮,只有到粮站拿粮本粮票才能买到粮食。穿衣得买布自己做,买布就要有布票。布票是根据一个家庭的人口多少及年龄大小,严格分配的,如果哪家孩子个子长得快了,买的布就不够用,孩子只能穿不够尺寸的衣裤。城镇的市民,粮食都是严格按一个家庭的人口多少及年龄大小分配的,成年人口粮是一个月三十斤,一天一斤。孩子是根据年龄大小定量供应的,口粮会更少。实际每人每天的口粮够不够吃,政策没有涉及,国家只能按这个标准给市民供应粮食。你每个月不按定量吃,前面吃多了,月末就要挨饿了。</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农村并没有比城市好到哪里去。农民把种的粮食多一半给国家上交了公购粮,有的村甚至把粮种也上交了。不少家户剩下的粮食自己都不够吃,只得等吃返销粮,大部分只能用自己自留地种的洋芋、红薯、瓜等蔬菜当粮食吃。春季再吃一些苜蓿、槐花、榆钱、树叶、野菜等充饥,这样或许能给家里节省一点点粮食。国家对农副产品也实行派购,由国家统一定价,农民不能自由买卖。这样农民的收入越少了,人们肚里没油水,而农村人口又增长的过快,好多农民家庭难以负担,吃饭问题成了农民最难解决的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城镇居民最怕家里来亲戚,家里来了亲戚一家人都愁眉苦脸的。因为每个人的口粮都是严格限定的,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一个家庭多添一口人,就要挤着吃家里定量供应的几口人的粮食,那样家人就只得忍饥挨饿,自己少吃点。家里一个月的粮食本来就不够吃,市场上也没有卖粮食的。这让本来就粮食短缺的一家人更是雪上加霜了,那是多么犯愁的事情啊。如果家里有几个饭量大的孩子,那粮食的困难就更可想而知的了。</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一般家庭的孩子都多,五六个孩子的家庭在当时很普遍。人口一多,肚里又没有油水,吃饭的困难就更大了。那个年代出去逃荒要饭的人很多,有些地方甚至整村都出去要饭。不出去就只能等着饿死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城里人都向往农村,不是因为农村比城市好,而是在农村有地种,最起码可能吃饱饭。那个年代城镇居民的女孩嫁到农村的现象很普通,就是能吃饱饭的原因。这是人类最低的诉求,但在当时却成了最重要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城里人待客貌似吝啬的情形其实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实在没有办法弄到更多的粮食,他们当时的好多苦衷和无奈,今天的人们是无法理解的。一些农村人想着各种办法,家人虽然吃不好,但还是能凑合着吃饱饭的。不少农村人,虽然想尽了办法,但家人还是没饭吃。</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在陕北,人们最怕青黄不接的那段日子,那是最难熬的苦日子。吃糠咽菜那是常事,吃不饱饭也是常事,人们恨不得把一粒米掰成两粒米。最怕的是连可以充饥的东西都找不到了。春秋季节人们还可以吃各种野菜野花充饥,有不少人家甚至在春季啃树皮,吃草根,个别的人甚至吃白垩,那种悲惨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人们常常饿的肚子咕咕叫,还得去干活、上班、上学。那个年代谁家有粮食,有饭吃就是好光景,是特别令人羡慕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人们都特别看重粮食,每家都得想法设法给自己家里储备一点点救命的粮食,以预防饥荒年。那个年代粮食是最重要的,粮食就是天下百姓的命根子。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那个年代的人是怎么熬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很多地方都是广种薄收,农业科技不发达,庄稼病虫害和旱涝灾害多,不少年份欠收,甚至绝收。所以粮食问题显得更重要了。但由于当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农林牧渔业方面技术水平又很低,粮食产量不要说质量就是数量都很少。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普遍很艰苦,日子很难熬。</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历史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统购统销,派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九十年代初,国家宣布粮票作废,粮食市场逐步放开,随着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快速增强 ,国家在农林牧渔等科研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地进步,我们粮食产量问题有了根本好转。涌现出一批农林牧渔业方面的科学家,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杂交水稻不断改良,水稻产量越来越高,品质越来越好。他的高产水稻不仅养活了14亿中国人,也帮助全世界的人们养活了自己的生命。他获得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p> <p class="ql-block"> 人类在进步,中国在发展,我们不会忘记过去缺粮少衣的苦难历史。国无双士,先生千古,今天全中国,全世界好多国家的人民,政府,都在深切悼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科学家对人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现在,就请让我用这些微弱的文字表达一个普通百姓对袁隆平先生的哀思。以此激起更多国人的敬仰之情,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踏着先辈的足迹,继承他的伟大事业,造福民众,造福人类。</p><p class="ql-block"> 辛丑年初夏五月</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k9uoefn?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没有春天的春天</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kzkgah3?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待到百花烂漫时——西安植物园游园记</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l0brloy?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母亲和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lkhj27w?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延安五月看槐花</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5.cn/3m7g93de?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不落的星辰</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