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镇在开展婺城区村落数字文化建设资料采集工作,细致到各村落的村史沿革,乡风民俗,名人乡贤等,但走过一些村,发现每个村对于文化的记录相对缺少,现有的村史沿革都存在千篇一律现象,表面上看是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馆,将村史馆建设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示,而村史资料存储毕竟是个精细化的活,没有慢工细活,是无法让村史璀璨传承的。<div>究其根源,在于修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对于基层干部而言,质量无所谓,重要的是完成了上级的任务,这就造成村史馆建设流于形式、粗制滥造。而上级部门对是否劳民伤财、是否符合村民需要毫不关心,这更是赤裸裸的形式主义。<br></div><div>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村史收集要有针对性,面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要予以保留,细致收集,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吸引更多社会专业力量参与,避免拍脑袋决策、凭喜好办事的现象。要通过挖掘村史,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历程。从百姓的需要出发,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村史收集的更要体现在设备基础,时代在变化,相对应的我们管理人员更应该与时俱进,纸质版的既费钱又费力,更加难以保存,小范围的可以用电脑代替,保留存档,大范围有条件的可建立村史管,既能成为群众的休闲娱乐场所,更能起到村史“博物馆”的作用。<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