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圣桃同志小传

老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袁圣桃同志,石溪村杨家庄人。他于1968年(19岁)元月参军,进入成都军区云南永仁县当铁道兵。在7师35团2营新兵3连7班训练3个月后,入9连炊事班,从事后勤生产及炊事工作。在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建设中,他以出色的表现多次获上级嘉奖,并加入共青团,不久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他由普通士兵提干为副班长,不久晋升为班长。1969年3月,他率班上铁路工地奋战。5月,随部队跋涉千里(多数地方靠步行),奔赴四川渠县,入27连4排,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他们开山石、挖隧道、架桥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桃身强体壮,力能扛鼎。在金沙江畔的劳动比武中,他肩背两包水泥、一手抱一包水泥(共4包)率先运到工地,赢得全场官兵的喝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10月1日,圣桃光荣入党并被任命为4排副排长。11月,他到湖南零陵接新兵入伍。1971年3月1日,他升任为4排排长,“5.1”前夕,党委推荐他上北京参加全军劳模表彰大会,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因文化程度较低,他考虑到回来后要撰稿下各连队作报告,任务繁重,所以力荐指导员替他出席这一盛会。9月,他送退伍兵回福建福清、莆田、厦门。1972年3-9月,他入达县师部军事学校教导队,学习文化、工程技术和格斗套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襄渝铁路工程,世所罕见:东段为鄂西北丘陵山区,中段为秦岭大巴山区,西段为四川盆地丘陵区。沿线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悬崖峭壁,地势险峻,地质复杂。全线桥梁716座,最长的1685米,最高桥墩76米;隧道405座,其中3000米以上的12座,5000米以上的2座,多线隧道13座。桥高隧长,桥梁和隧道的总长度占铁路总长度的45%,超过了成昆铁路。尤其是在陕西境内,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物资匮乏,施工条件差,300公里长的铁路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运往工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没有重型施工设备。全靠官兵一对肩膀一双手,几根炮棍、铁锹、岩嘴、风钻、斗车和炸药包,在崇山峻岭中开出一条通道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巴山隧道塌方透水,工程兵被堵被埋在隧洞里。形势严峻,困难重重,周恩来总理空降成都指挥抢险工作。圣桃带领全排战士参加救援行动。一天一夜,事故导致300多人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芦溪中学罗运筹老师在《感恩》一文中是这样描写襄渝铁路的:“隧道一座连一座,几百米长的,那是小菜一碟,动辄是几千米长。许多车站,一半在桥上,另一半在隧道中。抬头望,与蓝天相接的山峰就斜伸在头顶;低头看,深渊万丈,湍急的水流咆哮盖过了火车的轰鸣。眺望远方,却发现万山丛中的两个山头之间,一列不见首尾的列车,如同巨蟒在云雾中滑行。几乎每个车站的旁边,都有一个简朴的‘烈士陵园’依山而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早晨5点哨响,战士们起床诵读《毛主席语录》,出操。饭后上工地劳动,晚上10点睡觉。长年累月地战天斗地、风餐露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极其艰苦。襄渝铁路建成通车后,圣桃谢绝领导的挽留,于1976年5月退伍。上级指示芦溪区(县)4个企业岗位供他挑选。6月,他入新泉农机厂工作。一年半后,调株亭山水泥厂任民兵连长(企业武装部长),为国防培养后备力量。农业大集体时代,公职人员的微薄工资得上交生产队买工分,换口粮养家。他经济上捉襟见肘,不得不辞职回乡,一边参加农业生产,一边在村办企业下料瓷厂工作。1980年元月1日,落实政策转业到萍乡市工商局新泉工商所工作,1992年调芦溪县工商分局工作,1994年返回新泉工商所工作,2000年元月1日光荣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桃勤勤恳恳地工作,多次获得县、市级工商部门奖励。他热爱劳动,总是利用业余时间,不仅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还经常帮亲友农事劳作。80年代“分田单干”,农村耕牛稀缺,他凭一张锄头,一个早晨挖翻一亩田。他的劳动能力是有口皆碑的。退休后,他一刻也不闲着,走南闯北地打工搞建设。不论是有偿劳动还是做义务工,他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哪里最艰苦,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有一次在沈子修电站渠道,他的女婿看到他汗流浃背、全身湿透了,劝他慢点干,他却愤怒地责备起女婿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桃不忘初心,乐于参加体力劳动。一上场,他英姿飒爽,雄风未减。闲暇时,他与邻友下象棋、聊聊天或看看电视节目。他深谙“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积极参加健身锻炼……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孙女春艳、孙子晓宽文明礼貌,勤奋好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桃酒量好,席上从不作假耍滑头,他屡次与兄弟单位友人或民间高手过招,鲜有败绩。在石溪这个具有深厚“酒文化”的村落里,其酒量能排在“五虎上将”中的前三名。年逾古稀后,他也难以控制饮酒量,往往对酒当歌,酒兴大发。“岁月不饶人。”劝他适量饮酒的亲友也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0年代,萍乡市和芦溪县相继成立了“退伍铁道兵联谊会”。市联会会长由副市长黄芝乡担任,县联会会长由芦溪水泥厂领导王定敏担任,他们都是退伍军人。圣桃每年都去参加联谊会活动,其乐融融地与战友联络感情、回顾战斗岁月、畅谈工作和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桃性格率直,爱憎分明。在他身上,体现了军人的坚毅和正气。</span></p> <p class="ql-block"> 编写:ZengShengqu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