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万众拥戴的袁隆平爷爷走了,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举国哀悼,许多长沙市民自发来到街头,在雨中送别袁老。截止5月22日23时,“袁隆平逝世”话题仅微博一个平台,阅读量五十多亿,加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过百亿!</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是南师附中1949届毕业生,惊悉此噩耗,许多南师附中校友和树人校友以及南京市民自发到学校缅怀袁老。一个91岁的老人,为什么能得到老百姓这样的爱?他这一生,到底做了什么?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作为袁老的校友,我们应该如何向他学习?</p> <p class="ql-block">根据一些南师附中的老校友讲述,袁老在附中上学时就特别喜欢植物,那是学校里有花房,袁隆平跟花房的花匠师傅最熟,一有时间就去花房帮忙。袁隆平被植物世界深深吸引,在别人看来或许是相当枯燥的工作在他却并非苦差。爱因斯坦评价普朗克的话正合适解读袁隆平:促使他“去做这样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宗教信奉者或谈恋爱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每日的努力“直接来自激情”,来自热爱。我们要向袁老那样,对自己诚实,坚持自己的兴趣所在,坚持自己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后,23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一个偏远的农校教书。一教就是18年。18年里,这个其貌不扬的农村老师,一边教书,一边想着培育水稻新品种。他经历过饥荒,见过人挨饿。知道饿的滋味,他一直琢磨怎么能让人们都吃饱饭。老实说,这不是一个农村教师该考虑的问题。当时看起来,也肯定不是他能解决的问题。袁隆平不管那么多,他觉得这个事该做,就坚持去做。我们要向袁老那样,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p> <p class="ql-block">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地成功,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都是崎岖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也充满了艰辛。袁隆平把研究方向定在了研究杂交水稻。当袁隆平提出这一设想时,嘲笑声一片。因为当时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是“水稻没有杂交优势”。所以一个乡村教师却想挑战权威共识,所有人都在等着看笑话。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也确实像一个笑话。</p> <p class="ql-block">1964年到1969年,长达6年的时间里,他做了3000多个杂交实验,全部失败了。他和爱人扎在农田里,一身土,两脚泥,不顾风吹日晒,拿着放大镜去找想要的稻苗。从十几万棵苗里,找出几棵来,艰辛可想而知。可是,研究又迟迟不见成果,煎熬也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可是,研究又迟迟不见成果,煎熬也可想而知。我们现在讲杂交水稻,好像一切自自然然、水到渠成。其实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我们要像袁老那样,敢于质疑权威,克服艰难困苦,坚持执着,永怀理想。</p> <p class="ql-block">校园里袁隆平的雕像静静矗立在那里,朴实、谦和而自信。我们在欣赏袁隆平的巨大荣誉时,都不要忘了去欣赏他酱黑色的皮肤,脸上被田间的风吹出的深深皱纹,腿上的泥点子和那张坐在田埂上吃饭的照片,不要忘了欣赏他成千上万次寂寞的实验。</p> <p class="ql-block">袁老走了,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和精神的“种子”留给了我们。今天,我们在此缅怀袁老,感受到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力量。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p> <p class="ql-block"> 人,应当踏实严谨,对学习和工作充满激情。 人,应当诚实恳切,责任担当。 人,应当在困境中坚强执着,永怀理想。</p> <p class="ql-block">袁老用生命展示的科学态度、自省精神和坚韧情感,融汇成一种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资源,这种思想资源,不但今天给我们每个人精神的滋养,而且会在我们所有人的漫长人生道路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 愿我们珍惜这种思想资源,并真正拥有它。</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英雄辈出。袁隆平是我们的校友,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骄傲,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希望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像校歌歌词里唱的那样“社会中坚,学校栽成众”,这个“众”里有袁隆平,有南师附中培养出的许许多多杰出校友,也可以是你,是我,是我们中的每一个。</p> <p class="ql-block">希望将来无论你在社会上承担什么责任,都记住这句歌词,不辜负学校的期待,努力成为社会中坚!谢谢大家!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