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看林雨语林的文章,讲她的哥哥在困难年代如何不远千里给家里带回大米,我不仅想起了我的大姐。</p><p class="ql-block"> 70年代物质非常匮乏,粮食基本上都是按标准供应,厂里男职工每月45-42斤,女职工每月36-42今,刚出生的孩子每月9斤,初中以后就是28斤。供应的品种主要是“85粉”,每斤0.174元,过年可供应几斤“优等粉”,清油是每人每月供应2两,每斤0.8元。</p><p class="ql-block"> 好在我家都是女孩子,饭量比较小,供应的粮食基本够吃,好多人家由于孩子多,特别是男孩子比较多,粮食总是不够,到月底,就要到别人家借点,以接济着过日子,有的人家甚至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主动要求搬到农场去工作。那时候基本上没有吃过大米,总是闷小米干饭,又干又硬,偶尔能吃一顿大米和小米混合焖的米饭,就已经很幸福了。我家邻居是上海人,爱吃米饭,大约到了80年代初的时候,他们可以拿上粮票到附近的镇上的饭馆里,买一份菜可以再买两碗米饭,带回家吃。</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真正生活条件变好,特别是吃的得以改善,也是在80年代初,大姐上班以后。刚参加工作的大姐在县城工作,物质的多样性和充沛性就比我们这个偏僻的厂矿好多了,隔三差五会给我们带些好吃的解馋,有时会带来好多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我记得大姐有一次给我们带来白糊糊的液体状鱼肝油,非常好喝,这鱼肝油是大姐买来给常年多病的老爸补身体的,但我经常忍不住偷偷的打开瓶子喝两口,那味道至今难忘。特别是每到过年,大姐都会带来许多羊肉,牛肉呀!我们就开始桶啊、盆啊,齐上阵,大张旗鼓的洗、煮,那时交通很不方便,也不知道那时瘦弱的大姐是怎么带回来的,只是记得盼着她回来,盼着她带回好吃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