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送别袁隆平: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chen👑

<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4日,坪西学校国旗下讲话由王文静老师主讲,主题为缅怀袁隆平院士。</p> <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91岁的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国人哀痛!世人悲恸!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默哀!</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10:00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王文静老师带着全体师生为袁隆平院士默哀三分钟。</p> <p class="ql-block">  全场寂静无声,师生们低头脱帽,沉痛哀悼袁隆平院士。</p> <p class="ql-block">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老的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p> <p class="ql-block">  犹记他说:“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p><p class="ql-block">这位伟大的国之栋梁,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和稻田:</p><p class="ql-block">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p><p class="ql-block">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p><p class="ql-block">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p><p class="ql-block">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p><p class="ql-block">1999年在云南永胜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p><p class="ql-block">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p><p class="ql-block">2016年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p><p class="ql-block">2018年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示范田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p><p class="ql-block">甚至在今年年初,他依旧在三亚的杂交稻研究基地奋斗,只为让更多人能吃饱,不敢停歇。</p><p class="ql-block">我们要铭记这灰暗的一天,也要砥砺前行,带着袁老的遗志乘风破浪!</p><p class="ql-block">国士无双,千古流芳,袁老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是农民朋友的赞誉。他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人们看到的袁老,总是挽着裤腿下稻田的形象,无论播种季还是收获季。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但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当天,袁老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拿着水稻说:“花开得好好”。成就与尊荣的.背后,恰是脚踏实地的奋斗、敢为人先的创新、鞠躬尽瘁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文静老师带领全校师生一起呼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继承袁老遗志,吾辈应当自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勤学苦练本领,追梦禾下乘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国士无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老,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  此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风吹麦浪,就是袁老的灵魂回响。您没实现的梦想后继定有人会实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士永存,请为袁老献上一束鲜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按识别二维码献花致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