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0日下午,淮阳区文正学校李锐敏名师工作室一行五人来到郑州人民会堂,参加由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组织的第十二届基于学生立场高阶导向的核心素养教与学暨名师课堂引领培训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1日8:00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为期三天的论坛拉开了帷幕!全体参会教师在国旗下宣誓:我志愿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传承文明,勇于创新,严谨治学,启迪求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 5月21日,四位特级教师为我们带来了四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和四场引人深思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 牛献礼老师在讲授完《打电话》这节课后,为我们分析了《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深度学习到底“深”在哪里?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牛老师认为:深度学习“深”在性质,而不在程度;深度学习一定是需要教师引领的,教师要用明确的目标引领学习;创设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进行从“知识点”走向“知识结构”,从课时走向单元的结构化教学,让学生在森林里认识树木,而不是就树木认识树木。</p> <p class="ql-block"> 俞正强老师在《面积的认识》这节课后,为我们阐述了这节课上了什么?为什么这样上?让我们明确在抽象化的概念课上,我们要帮助学生去伪存真,提升认知,认识到面只论大小,不论长短、轻重;线只论长短,不论粗细、曲直。在互动环节,李锐敏主任就自己的疑惑与俞老师进行了对话。</p> <p class="ql-block"> 刘松老师在《比的意义》这节课后,为我们指出了《学生立场,高阶导向——泛在学习时代深度学习的若干思考》,刘老师认为: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课堂上听老师讲,不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可能也不是最好的方式。教与学是相互对应或互动的过程,主动权更多地在于学习者。</p> <p class="ql-block"> 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在春风化雨中成长。这也正是他《无痕教育理念下课堂实践策略》的具体体现,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胡根结底是深度理解,徐老师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p> <p class="ql-block"> 5月22日,四位专家为我们带来了四节高年级的数学课。</p> <p class="ql-block"> 黄爱华老师让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们思考: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涯,你在数学学习上有哪些真本领?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传授给学生们复习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炼问题。黄老师与学生和在场老师共同探讨了《考试指挥棒指向“关键能力”我们该如何应对》,学生们要有问题意识,老师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p> <p class="ql-block"> 沈勇老师想给毕业季的学生上一节不一样的复习课,一节能温故知新的复习课,一节会留下深刻印象的复习课,一节有点意思的复习课,这就是《一题串珠,理面成体》,沈老师通过一个问题,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串成一线,提出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积面成体。</p> <p class="ql-block"> 唐彩斌老师的《从相遇到相见》通过一个问题,将行程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正如他在《项目化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新方式》中反复提到的:只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他们从来都不会让我们失望!在唐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共同研究秋天的叶,秋天的果,夏天的桥!</p> <p class="ql-block"> 骆奇老师的一节《找次品》,带领学生们在故事和游戏中解决实际问题,李一鸣老师在点评骆奇老师的课后,提出了他评课的标准:三观正(学生观、数学观、教学观)。一节课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教具、学具、课件要三统一。</p> <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3日上午,是此次培训的最后一场,也就是在这最后压轴的一场中,“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和小学数学届的“泰山北斗”吴正宪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两节叹为观止的数学课。</p> <p class="ql-block"> 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5.0版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课堂,前15分钟完全交给学生组内共学,提问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也由学生们自己去解决,真正的将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在此之前,张老师只是教给组长和组员如何配合,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社会化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吴正宪老师对《周长的安排》中,通过一个个巧妙的设问,让同学们区分出:面是面,周是周,长是长,周长是周长。将一节晦涩易混的概念课,剖析的清楚明白!在“一周的长度是周长”的灵感下,孩子们认为“面的大小叫面大”,吴老师为“面大”如何测量埋下了伏笔,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充满期待,在问题链和问题串中不断思考,从而达到深度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为期三天的学习结束了,感谢文正学校侯家奎校长和教务处梁光伟主任对我们数学教师发展的关心与关爱,让我们抓住了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家们为我们带来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入学习,深入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