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书的日子

月光煮酒

<p>  一个广播,一台收音机,一部评书《杨家将》,满足了我儿时的所有。</p> <p>  每天放学背着书包没有回家,领着我弟直接去了隔壁大妈家。大妈家两姐两哥,胜似一母同胞。</p><p> 两个姐年纪大点,她们是女孩子,自然玩不到一块儿。但是每当到了听评书的时间,不管是玩着还是写着作业,齐刷刷地都会跑到大炕上。一个大炕六个孩子挤得满满当当。那时候我还小,没有自己的观点,哥姐之间的议论也只有听的份,慢慢地随着渐渐长大,我也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也就在那时,种下了崇拜英雄的种子。</p> <p>  上学的时候,老师偶尔统计将来的理想是啥,耳濡目染,千篇一律地都是当科学家或英雄。那时候知识面窄,除了天和地,就是一望无际的庄稼,条件限制了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而那时家家户户的日子差不多也是一个模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太多的奢望。</p><p> 每个村一个高音喇叭挂在大队部,用来通知村里的大情小事,每家每户一个广播既是村民收听生产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每户了解国家大事的唯一途径,精神生活相对枯躁。</p><p> 除了每天应时不变的天气预报,再就是各种娱乐的小节目。评书的时间基本安排在每天的傍晚六点钟左右。不知道啥时候迷上了评书,但印像最深的就是当年刘兰芳老师播讲的评书《杨家将》。高亢明亮的嗓音,将我们带入那个气势如虹的冷兵器时代。</p> <p>  她的口中有着春风化雨,有着万马奔腾,有着义愤填膺,亦有着侠肝义胆、舍身成仁。一张嘴借古喻今,张驰有致,说南道北,滴水不漏。有着寇准的忠,也有着潘仁美的奸。有着老令公折戟李陵碑前的痛,也有着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豪。</p> <p>  每当听到刘兰芳老师那句经典的:马挂鸾铃,随后是一声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哒哒马蹄声由近而远,有急有缓。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依次出现:老令公,佘太君,杨家七儿郎,穆桂英,八姐九妹,烧火的丫环杨排风,孟良焦赞……一个个耳熟能祥的名字,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同为家国,饮恨沙场而无悔的平常儿女。直至杨家只剩下女将,百岁佘太君举旗挂帅,率队厮杀又是何等壮怀激烈,一样的不输儿男。一部浩然正气的评书,一部激励后生何惧青山埋忠骨的薪火之作。 </p> <p>  漫长的中国历史,总会有无数的忠贞义士将自己的生死与国家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挽国家于危亡,成为民族脊梁。我们可以从泛黄的宋史中读出杨氏一家那一幕幕忠勇报国的悲壮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p> <p>  一部评书,演绎着了一段传奇,拂去岁月的风沙,那不屈的精神穿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正义的立场、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让人何所惧,死又何妨?</p> <p>  后来有了《岳飞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有了单田芳、袁阔成,直至后来王刚老师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一部谍战题材的评书。</p> <p>  听评书的日子伴随着电视的出现戛然而止。清晰的画面和色彩,让单纯的听觉时代有了视觉的冲击,一个产品的更新会推动社会的进步,而随着手机的出现,更多的高科技多功能产品让人眼花瞭乱,有了更随意的选择和放弃。</p> <p>  童年渐远,人生的起伏无常,经历万千,却不能释怀那曾经走过的时光。滴血的岁月,是时代的悲哀,更是人生的不幸,是利欲熏心的野心膨胀,是对生命的亵渎。美好的年华恰逢乱世充满了血腥,没有了爱和尊重,哪里看得出对生命的膜拜?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也是丛林的生存法则。在流着血的滴哒声里,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尘世之外。</p><p> 祈求人性善良,祈求现世安稳。</p> <p>  时间的河迤逦而流,却没有将邪恶与贪婪一并沉淀。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就会有纷争。当现实的花开,当所有的风雨只是风雨,朦胧之中耳边听到的只是鸟鸣,只是花开的声音那将是多么的惬意。走过春花秋月,雷雨风霜,经过时间的耕耘,从青涩走过春华秋实,在世间寻求一方荡涤尘埃的清溪,寻找安放自己灵魂的那处栖所。</p> <p>  听评书的日子一去不返,刘兰芳老师播讲的评书《杨家将》余韵绕梁,时光不老,我终将会老去,刘兰芳老师也将会老去……</p> <p>  还是那一句韵味十足、抑扬顿挫的:马挂鸾铃;还是那一声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哒哒马蹄声……</p><p> 穿过记忆,穿越时空,穿越琐事万千,释放出世间最璀璨的光芒……</p> <p>图片:网络 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