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5月2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春粒渐满,夏果新熟”的五月,十小数学教师奔赴郑州,参加主题为:“课堂知识与生活应用”的第十二届“基于学生立场高阶导向的核心素养教与学暨名师课堂引领”培训研讨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聆听观摩众专家教学艺术,感悟教育智慧,提升教学技能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将期待名师们如何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p><p class="ql-block"><br></p> 开幕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月21日上午,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在雄壮的国歌声和庄重的宣誓中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期待组委会特邀的知名专家、一线教师、权威点评嘉宾奉上的一场教书育人的饕餮盛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会由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徐斌老师主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本次数学研讨会的主持人,以风趣幽默、广阔渊博的学识令人敬服,用温暖可亲的话语拉进了我们与名师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评价精准而独特,精彩而有深度,带领我们追寻名家的步伐学习、成长。</p> 精彩瞬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牛献礼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实践课《打电话》。他创意地借助教材,并降低难度,引领孩子们从生活中的情境入手,把优化的数学思想巧妙地浸润在课堂教学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启发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思考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牛献礼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自己的智慧结晶:《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从《打电话》的教学说开去,带领一线教师从观念的改变到行为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中,提出了创造性的策略:</p><ul class="ql-block"><li>以明确具体的目标序列引领学习。</li><li>创设情境,以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li><li>结构化教学。</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新的教育理念,身先士卒的实践求真,让我们在追随名家的路上永不止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俞正强老师,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教育专家。本节《面积的认识》,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就是他的教学武器,用他朴素的、安静的、悠闲的、灵性的的智慧带着孩子们从认识面积入手,把它对象化,再抽象出面积的特征,去伪存真挖掘面积的属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把课上出了完美的味道来,且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微报告环节,俞正强老师提出“行为正确的前提是认识要到位。”关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开心地学数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导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用心去做教育,善于学习名家的“理”,在时间的沉淀里成为一个有个人特色的名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松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比的意义》这节难度颇高的数学课,以三个“师问”作为导向,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用火热而深邃的风格,带领孩子们进入深度学习,探求比的不同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场的老师们更是受益匪浅,打开了数学教学新思路。我们也知道该如何像专家名师一样去挖掘别与教材的新知识,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刘松老师分享了《学生立场 高阶导向》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泛在学习时代深度学习的若干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认为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怎样做一个更有价值的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并提出了“灵魂三问”,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站在学生立场,要具有高阶导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观摩课,以“从条件想起”为突破口,找出已知条件,再根据条件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让孩子们经历思考的过程;每一个结果的展示,都让孩子们体验了一场思维的体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在问题中,让孩子们领悟到:不是所有的条件都能提出有效问题,条件和问题必须要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惊艳绝伦的课堂,教育智慧的结晶。只是专家们换个方法、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而已,我们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举一反三、灵动机变的教学技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微报告中,徐斌老师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暖师”,顾名思义温暖别人,也温暖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分享的“无痕教育理念”,让人耳目一新。他提出了两个转化:</p><ul class="ql-block"><li>将“学术形态”的教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教学。</li><li>把冰冷的美丽(文本)转化为“火热的思考”。</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痕教育就是要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让我们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他用丰富的经验和幽默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了从新手老师、成熟老师、专家老师的研究路径。给予我们方向上的引导和实践中的指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月22日上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黄爱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整理与复习》课,让很多不会上复习课的老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摒弃了常规的知识梳理、习题巩固环节。通过聊天式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炼整理”的复习方法,倡导数学课要让孩子们思考的深、广,从而明白数学的本质和联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试指挥棒指向“关键能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是黄爱华老师向所有一线教师提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进行思考的同时,也对黄爱华老师提出的“开放式问题引领课堂”深以为然:</p><ul class="ql-block"><li>课堂上,用“为什么”指向原因,引发学生思考。</li><li>课堂上,问“什么”引发学生对本质的思考。</li><li>课堂上,问“怎么”指向学生问题的方法和过程。</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而让孩子们进入探究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沈勇也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复习课《平面图形的认识》,他从小学重要的6个平面图形入手,以一题串珠、里面成体。运用“转化”的思想、“割补”的方法让图形动起来,从而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最后延伸出三角形到圆的变化和平面图形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献给毕业季学生的一节复习课,不一样的复习课、让人印象深刻的一节课。同时带给我们思考:你的复习课会怎样上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沈勇老师在课后带来了自己对数学的看法:《现代生活 情智数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平面图形的面积》这节课入手,把整个小学数学关于几何图形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由关键点再到主线。我们清晰地厘清了图形的学习是从认识到测量再到图形的位置变化及性质证明,这样一个底层逻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今后几何图类的知识教学中,老师的教不再盲目、孩子的学不再迷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习课也变得生机盎然,知识更加系统,理解更加深入,能力得以提升、素养得以升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唐彩斌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典型的《从相遇到相见——行程问题》课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学生自主提问为切入点,分类讨论,聚焦解决“相遇”问题,再到“追击”问题的解决,最后引导“看见”问题的解决,超强的逻辑性、引导性,让在场教师大开眼界、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历解决开放变化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沟通不同行程问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领会对应的数学思想,增强数形结合的能力,渗透智能计算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的微报告环节,唐彩斌老师带来了《项目化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新方式》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反复强调: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从来都不会让我们失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示了自主开发了实践类拓展课程:</p><ul class="ql-block"><li>秋天的叶</li><li>秋天的花</li><li>秋天的果</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惊叹和向往,愿我们能见贤思齐、不断学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圳市名师骆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人教五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找次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从“2个乒乓球中找一个次品,看谁称的次数最少”的简单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慢慢地加大难度:3个乒乓球中找一个次品、8个乒乓球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中,他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思考、足够的小组交流和汇报展示,又一步步地运用数形结合、动画演示、言语直观等方式让孩子们领悟到不同方案的优化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朴实无华、干货满满的课堂,孩子们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老师们观摩的不仅是一堂课,更是育人哲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是由人称“麻辣点评”的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李一鸣点评,在肯定这节课的真实、实效之外,对我们每位数学老师在活动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念要好和经验要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一个三观正、以生为本的好教师来说,上好课是天大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时课堂中,我们要思考情境的创设,抓教学核心问题,善于组织课堂秩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月23日上午,由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教培员张齐华老师带来的《圆的认识》,这节课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设计了“组内共学”——15分钟,“提出质疑”——15分钟,当堂检测——5分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小组互相帮扶学习的重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实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独创而又深邃的课堂,学生的团队意识、问题意识、思考意识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我们看到了:学生就是数学课堂的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课堂变革的另一种可能中》课题分享中,让我们看到了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已经刻不容缓、迫不及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借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中,从小组成员的分工、奖励机制、学习过程、评价体系,再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间有着很多崎岖忐忑,但我们会一直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一节《周长的认识》,由全国小学数学教师们的偶像吴正宪老师亲临演绎。作为小学数学界的丰碑,让我们真正见识到大师的课堂风采:用度量意识、推理和周长概念建立起周长学习的承重墙,再打通周长与面、面积相关的隔断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轻松活泼、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这样简单、朴实、深度、丰富、真诚的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师的终身追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0分钟的课堂,学生不仅学习了“周”、“长”、“周长”核心知识,更重要的区分了“周”和“面”、“周长”和“面积”……让数学课“好吃又有营养”,让孩子们对之后的学习充满期待和念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吴正宪老师与我们分享了《“面与周长”的理解和数学思考》,打开了一线教师空间几何知识课堂教学的新视角:</p><ul class="ql-block"><li>打通“周”和“面”的关系,初步感知概念。</li><li>打通“一周”和“周长”的关系,凸显概念的本质。</li><li>打通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深化概念的理解。</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议我们站在“儿童视角”开展课堂教学,把握核心概念,凸显数学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数学人终身去学习、去践行。</p><p class="ql-block"><br></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期两天半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在大家的恋恋不舍中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花一世界,一课一成长。课堂,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学从内容到方法的施展空间。名师们的课堂清新而深邃、灵动而扎实、风格各异、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忘初心、不断挑战的十小追梦人,要以名家为榜样,仰望他们、靠近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