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12日上午8时,我们前往大足石刻景区,途中顺便游了昌州古城。</p><p class="ql-block"> 昌州古城位于大足石刻所在的重庆大足区的佛都大道上,它距离大足石刻十几公里,这是一座新修的仿宋建筑古城,目前还有部分建筑仍在修建。古城城墙为灰砖垒砌,城墙上为重檐歇山顶城楼,飞檐翘角、古香古色,下设三个高大的城门,中间城门上方嵌有“昌州”横额,</p><p class="ql-block"> 古昌州辖永川、大足、昌元(今荣昌县)、静南四县。被称为海棠香国,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里的《静南志》: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p> <p class="ql-block"> 昌州古城是以“宋风宋韵”为主题打造的历史文化风情城,古城依河而建,内有昌州府衙、国学馆、戏台、绣楼及高约13米的昌州城楼等,展示了宋朝古昌州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完全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再现。昌州古城在空间形态延续宋代城市固有的传统特色,整个古街区随地形变化,高低起伏,时宽时窄,错落变幻,极赋层次感与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 昌州古城里的府衙。</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 濑溪河自西向东穿越而过,水面宽30米以上(河道最宽处达42米),河流沿线长约1.2公里。</p> <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我们这次就参观了宝顶山景区。</p><p class="ql-block"> 宝顶山,海拔527.83米,距大足区东北15公里。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p> <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博物馆主体为仿古设计,建筑中大量采用古建筑木质构件和结构,于2015年6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陈展面积近5000平方米,包含中国佛教艺术陈列厅、大足石刻艺术陈列厅、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展示厅等陈列展览馆,以及配套展示馆、石质文物保护中心等项目(我们去时没开放)。博物馆前的广场上,耸立着高达19.6米的石质经幢。在其10层造像之中,精细雕刻了金刚、飞天、天龙八部、八大天神、金翅鸟部、万佛等大足石刻造像元素精华。</p> <p class="ql-block"> 经幢,建成于2015年。两幢均高19.6米,幢座刻天王、蟠龙、力士,幢身为八棱柱,左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右幢刻《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幢顶刻飞天、金翅鸟、八吉祥、万佛和宝珠。</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石窟的主要景点有大佛湾、小佛湾、圣寿寺、圣迹池、倒塔、万岁楼等。整个石刻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生活气息浓郁,近万尊造像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长崖壁上的连环图画,前后内容连接,雕刻无一雷同,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其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更是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 进入这个门就到了宝顶山石雕景区了。</p> <p class="ql-block"> 道祖跨牛,双目深邃,美髯飘逸;山君骑虎,豹眼怒瞪,獠牙向天。左右有仿木石刻楹联: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p> <p class="ql-block"> 柳本尊行化事迹图,画面正中尊为顶戴毗卢佛化像的柳本尊像,坐身高52米,他戴帽着交领襟衫作居士打扮,右眼已眇、缺左下耳、左袖软搭于膝上作断臂状,右手举胸前食指、中指伸起,拇指与四、五指弯曲。主尊两侧各有一半身胁侍菩萨,下层两侧各有一顶化佛的侍者,右侍者手捧耳朵,左侍者手捧断臂。</p> <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中把经文的内容变成图像,叫做“经变相”。</p> <p class="ql-block"> 地狱变相造像分为四层,最上层刻有十斋日佛,他们可为活人提供祈福免灾的机会,日念其千遍,可免墜地狱。</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造像是十大冥王,他们头戴通天冠或冕旒,双手捧笏或抚案。十大冥王的左右侧刻有一速报司和现报司,从而构成阴曹地府的十二殿。</p><p class="ql-block"> 在十大冥王的中间端坐着地藏王。他手托摩尼宝珠,宝珠放出六道佛光,其中两道上天,两道入地,以示其智慧之心上至天堂,怜悯之心下及地狱,他在关注着地狱里的一切受苦众生。</p><p class="ql-block"> 十八层地狱为众苦集聚之所,在地狱之门的右上分有一杆巨秤,秤钩上钩着一个“业”字,表示灵魂入地狱时要把生前所作的“业”钩在秤上称一称,看善业和恶业各做了多少。在地狱的左上方还刻有一面“业镜”,以示明镜高悬,量刑公平无私。</p> <p class="ql-block"> 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 </p> <p class="ql-block">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又称 西方净土变是佛教壁画和石窟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是根据净土宗所奉的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所刻。宝顶山这龛西方净土变,在上层刻西方三圣和极乐盛况,下层刻三品九生,两侧刻十六观,以饱满的构图,精巧的雕琢,琳琅满目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理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盛况。它高8.1米,宽20.2米,深3米。刻像面积16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同类题材之冠。</p> <p class="ql-block">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刻于宝顶大佛湾北岩“父母恩重经变相”左侧,编为第17号,此龛造像由《大方便佛报恩经》、《浄饭王般涅槃经》及各本身经等多经杂合而成,其中主要根据《大方便佛报恩经》而作。</p> <p class="ql-block"> 《父母恩重经变相》是大足石刻摩岩造像之中的《临产受苦恩》题材。龛高700厘米、宽1450厘米、深250厘米。刻像44尊。上部刻贤劫七佛半身像。下部中央刻“投佛祈求嗣息”图;左右连环画式地刻出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的十组雕像,情节连贯,形象生动,感人肺腑,是佛教中国化后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孔雀明王经变相龛中的孔雀两翅张展,明王乘其背上,面容慈祥,左右壁刻的是帝释天战阿修罗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p> <p class="ql-block"> 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p> <p class="ql-block"> 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 华严三圣,龛高820厘米、宽1550厘米、深205厘米。刻像119尊。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普贤,右为文殊。三像高达7米。文殊手托之宝塔,重达千斤,历800余年不坠,此乃巧妙利用袈裟支撑手臂之故。</p> <p class="ql-block"> 这部造像是据自唐不空所译的《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雕刻而成的。佛经上说,广大宝楼阁是一个能降诸魔,生清净心,能让刀山变宝山,能使兵杖变莲花的金刚不坏之地。造像上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三人,便是宝髻、金髻、金刚髻。在大宝楼阁图下面横刻着“宝顶山”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 六道轮回图,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佛教用这个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便出现了所谓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六道轮回图即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轮回之“轮”,是指车的轮盘;“回”指车的转动。“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六道轮回图非常形象地宣扬了佛教的核心教义,阐明了佛教的基本观点。造像把很玄妙的哲学思想通过很形象的图给我们解化出来,显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层次感,可见古代的艺术家们非常善于物化哲理、图解教义。</p> <p class="ql-block"> 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p> <p class="ql-block"> 毗卢道场,又称圆觉洞,高6.6米,宽11.6米,深4.2米,表现了佛教密宗主尊毗卢舍那佛给诸菩萨、僧众说法的场景,其造像精工富丽,形神兼备,佛像面部肌肤细腻,静丽温婉。</p> <p class="ql-block"> 圣寿寺,又称宝顶圣寿寺,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东北15公里宝顶山大佛湾右后侧,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乃名僧赵智凤主建的密宗禅院。原称五佛崖,扩建后用现名。原寺已废,现存寺院为明、清建筑,该寺依山而建、殿宇巍峨、雕饰精美。圣寿寺主要殿堂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宝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等。明永乐年间,在该寺南侧修建20余米高、八角四重檐的“万岁楼”。圣寿寺在明、清时香火鼎盛。寺内刻有大佛湾造像雏形,当是大佛湾造像蓝本。</p> <p class="ql-block"> 大足万岁楼位于大足县宝顶镇,在著名的宝顶山石刻入口右侧。有近600年历史的万岁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顶山摩崖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年(1412年),当时的蜀献王朱椿,也就是朱元璋的第11个儿子来宝顶山进香,大足县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的朝香之行,特地斥资建了万岁楼。</p> <p class="ql-block"> 广大寺位于重庆市宝顶镇西南1公里的广大山上。始建于宋代,几经兴废,年久失修,至清代殿宇颓废一片荒凉。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各级共投资数百万元对广大寺庙宇按照清代原貌进行了修复。昔日的三重殿宇、翘角飞檐、九龙朝宝浮雕、大肚弥勒、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雕像等精品均得以恢复原貌。广大寺俗称“小宝顶”,是大足石刻精品区宝顶山摩岩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所指宝顶山朝拜之处。</p><p class="ql-block"> 此为广大寺山门,寺门前,两石龛分列左右。左边石龛,龛额:神聽和平。龛中供奉一尊文官坐像。龛两侧石柱阴刻楹联依稀为:福能昭天地,德可鉴日月。右边石龛,龛额:鋴(zhen)山栄(rong)境。龛中供奉身穿甲胄的武将坐像。</p> <p class="ql-block">广大寺内的华严三圣。</p> <p class="ql-block">泥塑弥勒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 广大寺之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遂宁的中国观音故里旅游区观音文化源远流长,群众根基深厚。“观音菩萨三姊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广德寺,二姐修在灵泉寺,惟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寺”的千年民谣在遂宁周边地区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景区以其山幽、林茂、泉甘、寺古、景妙而闻名遐迩,素有“灵泉胜景”之称。</p> <p class="ql-block"> 我和老朱是从山脚坐缆车直达山顶,所以我们的游览是从观音阁开始,一路往下走的。</p> <p class="ql-block"> 建在灵泉寺最高处的观音阁气势恢宏,其高48米,共7层,56个角。阁内供奉着净高18.6米、全国最大的室内观音。观音阁耗资2000万的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游客的自发慷慨捐助,足见世人对灵泉观音道场的高度认同,寄托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供奉的观音菩萨像非常巨大,佛相慈祥,令人肃然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背后是供奉的韦驮菩萨。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观音阁上远望,可以看见整个遂宁城区和涪江边上的临仙阁。</p> <p class="ql-block"> 观音胜境”牌楼,是灵泉寺上寺的西山门。</p> <p class="ql-block"> 观音柏,树龄一千余年,胸径1.32米,植株高30余米,冠幅11米,离地三米处等分三支。《遂宁县志-古迹》(1929年修)记云:“灵泉寺古柏,寺左数棵,有柏一株,高九丈余,大可四人合抱。径直不屈,荣苑合半。枯枝、瘦骨拳撑、古朴如画。生叶,葱葱郁郁,苍翠宜人”。此柏尚存,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千年“观音柏”。民间传说这株柏树为观音三姐妹的化身,象征了三姐妹姐妹同心。此树还有一处神奇所在,就是在树的后方,偌大一块凸出的“树瘤”与下庙的弥勒佛极其相似。</p> <p class="ql-block"> 半山腰有梵音亭,为仿古重檐,亭顶藻井坊梁上,由著名书画家吴安和彩绘的花草人物栩栩如生。正檐高挂着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佛学大师释宽霖手书“梵音亭”木匾。亭侧有井三眼,每眼井相距不到1米,水至井口的深度各不相同,其中最深的井终年泉水滴答,声音清脆而悠远,其余二井皆静默寂然。三眼井水皆清可鉴人,终年不涸,而滴滴答答的水声又似琴音,应和着上下庙的罄声、经偈声、山林风涛声、鸟鸣声,悠然不绝如缕,故名梵音亭。</p> <p class="ql-block">西方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 灵泉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时寺号为圣佛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寺方以山名。据《舆地记胜》记载:灵泉山,隋开皇中,因大雾晦暝三日而解,忽有释迦石像立于其所,遂建寺,号圣佛寺,北宋真宗赐名资圣院,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命名为灵泉寺。在隋、唐、宋、明鼎盛时期,香火兴盛,西南各省前来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被誉为灵泉圣境、西方圣境,几与南海普陀山齐名,已列入《全国名胜词典》。此为弥勒佛殿。</p> <p class="ql-block"> 灵泉寺,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城东灵泉山,与广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庙依山而建,苍松古柏,绿树成荫。山间有一泉,色碧味甘,终年不溢不涸,名曰“灵泉”,据载,苏东坡曾于石壁题书“七泉”一首,现已不存。全寺上,下两寺,下寺建于灵泉山麓,建有大雄殿、天王殿、文昌殿、古佛殿等十二殿堂。上寺建在灵泉山顶,有观音殿、祖师殿、眼光殿,等九个殿堂,以及新建的观音阁。寺内林木苍翠,清幽宜人,建筑宏伟壮观,历来为川中名胜,早以名扬川内外。</p> <p class="ql-block"> 寺前广场中伫立着一座三面观音金身立像,像高6.19米,象征着农历六月十九观音出家日,近看壮观夺目。</p> <p class="ql-block"> 广汉市位于“天府之国”腹心地带核心区,自古就有“益州门户、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说,是成都的北大门。境内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当晚宿广汉。</p> <p class="ql-block"> 4月13日上午8时20分,我们前往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化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它集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多种功能于一体,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遗址及遗址内一、二号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千余件珍贵文物。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占地面积约530亩。博物馆分为两个展览场馆。第一展馆为综合馆,主要陈列金、铜、玉、石、陶等类文物,第二展馆为青铜专馆,陈列着出土的各种青铜器具。</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器以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形把勺为基本组合定式,其中还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细颈项,圆平底,很像今天我国北方地区用来烫酒的陶瓷酒瓶,与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极为相似。陶在遗址也有较多发现,颇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为三只袋状足,中间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认为它是用来温酒器物。</p> <p class="ql-block"> 陶猪</p> <p class="ql-block"> 陶盉:此文物是一种温酒器,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较多,颇具特色,陶盉一般高30~40厘米。其下部的三只袋状足中间是空的,这可以加大容量。三足的中间正好可生火给盉中酒加温。</p><p class="ql-block"> 商铜罍:此文物为商代的青铜器,方唇窄沿,器口与器颈、腹部皆平直,近底处弧形内收。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外缘补铸四个卷角简化羊头。肩部、腹部及圈足上各有四扉棱。圈足饰双列式目纹。 </p><p class="ql-block"> 龙虎尊:此文物为商代的青铜器,唇,直沿,喇叭口,束颈,斜平肩,肩部饰兽面纹。直腹,近底处弧形内收,平底。肩外缘有三个牛头,腹部上沿饰云纹,器物表面涂有朱砂。</p> <p class="ql-block"> 象牙</p> <p class="ql-block"> 祭山图玉璋,在54.5厘米长的玉璋表面,刻下两组图案。图案上下对称布局,每一部分都有人有山。最上面一组站立3人,双手作抱拳状;他们的下面是两座隆起的小山,山外侧有大手从天而降。另外一组图案中同样有3人,他们的穿着和手势与第一组相同,但双腿呈跪拜姿势。这些图案反映了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玉璋祭祀天地和大山的情景。它不仅记载着巫师们着装、祭祀对象,把祭祀的道具也画了出来。这件玉璋展示了三星堆玉器雕刻的精湛技艺,也展示出三星堆神权国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出土玉戈,全器呈黄褐色,上有流水状纹理,色调明快,通体打磨,线条流畅,制作精美。 </p> <p class="ql-block"> 高260厘米的青铜大立人,粗眉、纵目、高鼻、阔口、大耳,头戴双层高冠,身穿三层华衣,外衣装饰四条飞龙,很像后世帝王的龙袍,双手硕大,夸张地握在胸前,过去可能握着玉璋或象牙等礼器,似乎正醉心于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之中。大立人在所有人像中居于最崇高的地位,是古蜀国群巫之长。</p> <p class="ql-block"> 高396厘米的青铜神树,可能是神话传说的神树扶桑。这是一株造型奇美的神树。树由树座及树干两部分组成。底座似圆盘、树座呈穹窿似神山。座上为树身,其上套铸三层树枝,每层出三枝弯曲向下,全树共九枝。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尖桃形果实。不仅如此,在树干的一侧还有四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游动的龙固定在树干上。专家们认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周青铜神树,迄今为止,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 青铜摇钱树,一种特殊的陪葬用品,陶制或者石雕的基座(摇钱树座)和插于树座的青铜树。树的部分又可分两部分:树干和枝叶。因该器物上装饰大量方孔圆钱而被学术界命名为“摇钱树”。</p> <p class="ql-block"> 金面罩是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文物。金面罩,残高11.3厘米,残宽21.5厘米 用金箔在铜头像上捶拓而成,大小和造型风格与同出土的铜像相同,可能原是 粘在铜头像上的。双眉、双眼及口部镂空,鼻部凸起。</p> <p class="ql-block"> 金杖,全长1.42米,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由于刚出土时金皮内木杖炭化,所以曾被误认为是金腰带。金杖上共有三组图案:头戴五齿巫冠的人头像和两组相同的箭状物穿鱼鸟纹样,其中的“鱼”、“鸟”可能为当时王朝的图腾标志或通神象征。其用途据专家推测可能为象征权力的“王杖”或是具有祭祀意义的“法杖”,表现出王权和神权的特点。此件金杖神秘灿烂,地域气息浓厚,是研究古老三星堆文明的重要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 乌木,川人俗称,又名“炭化木”,由埋藏在古河床下数千年不朽的古木炭化形成。其质地坚硬、色泽乌亮、形态万千,兼具石的神韵与木的古雅,展示出了大自然灵性至上,艺术天尊的神秘气氛。加之其耐腐蚀性强,故被视为雕刻工艺品的宝贵原料,民间素有“家有乌木一方,胜得珠宝一箱”之说。</p> <p class="ql-block"> 祭祀台为古代祭祀场所,是三星堆博物馆景区主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青铜眼形器</p> <p class="ql-block"> 那些梳着“辫发”的青铜人像跟那些醉心祭祀的“笄发”青铜人不同,“辫发”们可能是世俗的权力集团,也就是通常说的王权。在古代,国家权力往往分为宗教与王权两个部分。青铜人像的两种发型透露出古蜀国内部的政权模式:“笄发”们代表的是神权阶层,控制着三星堆人的精神,充当着三星堆人与神灵之间沟通的媒介;“辫发”们则奴役着三星堆人的身体,把王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如此说来,三星堆古国的政权一分为二,一族占有神权,另一族则把王权收入囊中。</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应该是三星堆最具标志性的代表文物了,因为它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像极了“外星人”。它是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面积最大的青铜面具,极可能就是古蜀国的第一代王蚕丛的形象。而基于对祖先的顶礼膜拜,后代的古蜀人将他神化,并通过夸张的演绎,以此表达古蜀人对未知世界的探求。</p><p class="ql-block">至于为何纵目?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石椁为纵目人冢也。”这里的“纵”,应该理解为眼睛往外凸。所以学者们认为这种突目面具应该是古蜀人心目中的始祖蚕丛的形象。当然,古蜀人心中的祖先不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应该是具有超能力的神。这样的神,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所不能。而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表现,便具象为眼睛突出16厘米,耳朵阔大外张的夸张造型。对于纵目的意义,除了可能是祭拜祖先的形象以外,学者们也大多认为与古蜀人的眼睛崇拜有关。</p> <p class="ql-block"> 左边为青铜戴冠纵目面具。</p><p class="ql-block"> 眼睛,是古蜀青铜器艺术表达的重要母题,有意思的是,甲骨文中的“蜀”字,写法虽有20多种,每一种写法上面,都有一个大大的“目”字。历史上的古蜀人并未留下自己的文字,为什么商朝的甲骨文中会以眼睛来代表蜀人呢?从青铜器中的眼睛崇拜来看,当时的古蜀人创造出大量眼睛突出的形象,供奉于宗庙或神殿中。同时代的商朝人,可能看到或听说了这些神像,便用象形的方式将它记录下来,这或许就是甲骨文中“蜀”的由来。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右上角为商铜跪坐人像,该器为呈卷槽状的半圆雕正跪式人像,其头上所戴盔形装饰,人像面部似戴面罩,身穿对襟长袖衣衫,腰间系带,两手捧腹。 </p><p class="ql-block"> 左下角为青铜跪坐人像,高14.6厘米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 宽脸,方颐,云雷纹坚直方耳,耳垂穿孔。</p><p class="ql-block"> 下中为青铜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p> <p class="ql-block"> 青铜尊</p> <p class="ql-block"> 左上角为青铜神坛。左下角为青铜兽首冠人像。右上角为青铜太阳轮,出土于三星堆,其状若车轮,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右下角为 爬龙柱形青铜器。下中为青铜人身鸟爪形足人像。</p> <p class="ql-block"> 除了青铜雕像,三星堆人还用青铜铸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世界。鸟形器是最常见的,青铜神树枝头上有鸟,青铜尊上有鸟,许多鸟出土时便是形单影只的,谁也不知道它们原先栖息在哪里。最具震撼力的是左上角的青铜大鸟头,通高40.3厘米,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勾喙,可能寓意着继蚕丛之后的蜀王鱼凫,鱼凫的“凫”字,指的就是捕鱼的水鸟。</p> <p class="ql-block"> 据专家介绍称,“无头小人”名字叫作“铜人身形牌饰”,该牌饰背部上宽17厘米、下宽17.6厘米、高34厘米、通高46.4厘米,其青铜人身形器整体造型,完全类似于一个无头无手的人体,其样貌之古怪,令人难以琢磨它的用途。“铜人身形牌饰”的上部如穿衣袍的人身形象,下部有双腿,牌饰腿前存在内凹结构,其下端饰有凸弦纹。器身整体布满装饰图案,主题纹饰为两组倒置的变形鹳鸟纹,其风格诡异神秘,似乎与古蜀人的图腾崇拜分不开关系。</p> <p class="ql-block"> 一棵棵神树,一个个铜人,一只只飞翔的鸟儿,一双双神秘莫测的眼睛。三星堆900余件青铜器成功地搭建起了古蜀青铜文明的高度,一个失落已久的古老王国通过这些美轮美奂的文物向后人讲述着它的族人、战争、艺术乃至灭亡的不幸。</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又去游了阆中白塔山公园和阆中古城。</p> <p class="ql-block"> 阆中白塔坐落在号称“天下第一江山”的四川阆中白塔山,其建于明代末期,共十三层,高二十九米,外十二层,内六层并有螺旋梯道九十一级供人登临绕窗远眺,以便从各个不同角度观览阆中风物。</p> <p class="ql-block"> 白塔建立在城东嘉陵江外侧高山之上。当登临顶层往西北方向欣赏时,看不见脚下山崖,人感觉仿佛凌空飞翔。</p><p class="ql-block"> 阆中白塔是一座风水塔,密檐式和楼阁式相结合,塔盘用石料砌成八边形须弥座,塔身用青石砌成八边形锥体,通身布上白灰,巧借峥嵘突兀的山势屹立在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东山之巅,是阆中的又一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除白塔外山顶面积较小仅有一座不大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 白塔山顶的观景台,可俯瞰古城全貌,是观览阆中全景的绝佳之处。</p>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坐落在嘉陵江西岸,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天然屏障,2000多年来,一直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天下第一江山”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 华光楼是一座跨街门楼,横跨古城大东街南头,位于上、下华街之间,临嘉陵江,正对南津关古渡,上重三层木楼,在古城大片民居中拔地而起,气势恢宏,且典雅壮丽,在号称“五城十二楼”的阆中,华光楼被称作“阆苑第一。</p><p class="ql-block"> 走近华光楼,楼底石台基南北相向成拱形门洞,供行人通过。楼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通高36米,共四层,全系木结构,各层装花窗,12个飞檐凌空,宝顶摩云。内有梯可以层层攀援,更有诗文匾额供人赏叹。在进口大门有著名书法家钱绍武题写的“华光楼”匾。在进口二门有郭沫若题写的“独秀三巴”横匾。 </p> <p class="ql-block">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宋朝诗人李献卿的《南楼》一诗描摹了登上此楼所览阆中江山胜景,华光楼一直是古城阆中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锦屏门,即南门楼,是阆中古城内可以登高望远的地方,倚仗着嘉陵江,城墙并不很高,可以远眺滔滔江水,近观古宅青瓦,随处郁郁葱葱,满眼绿意盎然,千年古城,古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 中天楼,又名四排楼,始建于唐,2006年原址重建。中天楼为三层明清风格木楼,底层四通,楼高25米。中天楼为阆苑十二楼之一,有“阆中风水第一楼”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中天楼中的伏羲塑像,伏羲位于“三皇”之首,“五帝”之先,因其圣德如日月之明,史称“太皋”、“太昊”,因其发明钻石取火,引领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熟食,也称之为“庖牺氏”。伏羲堪称中华文明的始祖,传说这位伟人就孕育于阆中。</p> <p class="ql-block"> 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古城的风水格局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夜宿阆中古城。</p> <p class="ql-block"> 4月14日上午,我们继续游阆中古城之张飞庙、府台衙门、贡院、文廟等景点,下午游剑门关景区。</p> <p class="ql-block"> 火神楼,是“阆中十二楼”之一,是阆中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两层过街式楼阁,也是古代阆中人祭祀火神的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汉桓侯祠,阆中人一般称为张飞庙,位于阆中古城区西街,是纪念三国名将张飞的祠庙。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故名。现存建筑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虽然近年来也进行过修缮,但仍算是正宗的古建了。</p> <p class="ql-block"> 一进门,有一个大大的“义”字,“刚强直理”这四个字则是雍正的弟弟果郡王允礼所书。</p> <p class="ql-block"> 此为庙内一组解绍张飞生平事迹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因蜀汉时张飞被部将范强、张达所杀,葬于阆中,被追谥为恒侯,后人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此为庙后面的张飞墓。</p> <p class="ql-block"> 川北道署位于阆中古城学道街,明洪武四年(1371)始设川北道台,辖保宁府、顺庆府、龙庆府等31州县。清初,四川巡抚、布政使驻保宁,阆中作四川省会十余年;乾隆18年,定制为“川北分巡兵备道”。民国初年,先后设川北宣慰使署、川北道署。迄今为止,川北道设置阆中已历经542年。现川北道署是2015年在原址按明清时期面貌重建,有展室二十余间,展出与川北道直接相关档案仿真件,还有关于道台历史沿革、阆中历史文化、清代官员品级、监狱等介绍,兼有趣味与学术性。 </p> <p class="ql-block"> 大堂,又称正堂,衙署建筑群中心,听政、布令、复审要案之堂。正中高悬“清正严明”匾,两侧对联“官品何论高下,能廉明公正,才是青天;民情当无顺逆,从修齐治平,可开盛世”。古代要求的为官之道。</p> <p class="ql-block"> 阆中贡院,又称川北道贡院、四川贡院,位于四川省阆中古城。贡院,又称作“考棚”。是科举时代士子们应试的考场。阆中贡院位于四川阆中学道街。据《阆中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补行辛卯科乡试,围设保宁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宁,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庆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学锦率属重修……”。</p> <p class="ql-block"> 阆中清代考棚的前身是明代县试、府试所在地,也是最基层的选拔人才场所。它能升级为贡院是因为明末清初,四川的东、南、西、中均属明朝管辖地,驻节阆中的明将李国英归顺清廷后,阆中最先成为清政府在川的权限地并开始代行临时省会。</p> <p class="ql-block"> 阆中文庙,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火药局街,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部分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阆中文庙坐北朝南,由照壁、泮池、棂星门、杏坛、戟门、大成殿、圣迹殿、东西庑、亭廊、西花园、圣域贤关等景观组成,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阆中文庙是研究清代四川木结构古建筑的实物资料,阆中古城科举文化街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文廟中的孔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 剑门关风景区由剑门关、翠云廊两个紧邻景区组成,总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6平方公里,有观赏景点(区)300余个,主要景点有剑门关、剑阁道、七十二峰、姜公祠、姜维墓、石笋峰、梁山寺、雷霆峡、翠屏峰、鸟道、玻璃景观平台等,是四川大九寨环线的重要节点和蜀道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的支撑中心。</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北门游客中心坐1号索道再转2号索道到达玻璃观景平台,因雨雾蒙蒙没什么可看,就决定直接去剑门关楼。从此前往剑门关关楼需走3.5公里的山道。</p> <p class="ql-block"> 途中经过大穿洞,它在梁山寺南两公里,为烁崖洞,洞形如圆拱天桥,长50余米,宽20余米,拱桥外面森林密布,杂草丛生。春夏时节步入天桥,只觉绿海汪洋。桥下东西对穿,有如庭堂,可容数百人。</p> <p class="ql-block"> 猿猱鸟道像一个“之” 字一样,沿悬岩缝而上。全长大约440米,离地垂直高差达500余米,宽处仅30厘米,窄处仅15厘米。整个鸟道依附着绝壁蜿蜒而上,集险、难、陡、窄、悬、惊为一体,成为了剑门关的一大特色亮点。</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是直接从山下坐索道上到山顶,所以没有走鸟道上山,只能在鸟道的尽头为体验一下它的艰险而特意走了一小段。而正确的行程应该是坐1号索道,然后走鸟道登顶,不用再坐2号索道。每一次的出行总有遗憾相伴,这就是真实的旅游吧!</p> <p class="ql-block"> 梁山亭处于大剑山山顶到梁山寺的半道上。</p> <p class="ql-block"> 石笋峰在剑门关绝壁中部,一块巨大的石头,金鸡独立于悬崖峭壁边,像一根刚出林的竹笋。当地人根据其自然长成的形状称其为竹笋峰,又名石笋峰。竹笋峰高达数十丈,通体不长一草一木,在它的尖顶上,却生长着一丛茂盛的灌木,因此竹笋峰又像一名怒发冲冠的卫士日夜守护着剑门雄关。</p> <p class="ql-block"> 一线天的形成是因为剑门绝壁前缘的岩石受重力崩塌残留下来的柱状砾岩与绝壁之间形成的缝隙,缝隙之间相距1米左右,人行其间仅见一线天。</p> <p class="ql-block"> 雷鸣桥,因其架设在雷鸣谷之上,故如此称呼,这道山谷为什么叫雷鸣谷?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剑门关对峙两道绝壁,绝壁里面包含了很多铁质,带有导体性质,一到了夏天雷雨季节,峡谷内很容易形成落地雷。第二,剑门关一带山高、谷深、溪流与发源地距离很短,水流湍急,降大雨时,两崖瀑布倒挂,整个河流滚滚洪涛,如雷声震耳,所以叫雷鸣谷。过了雷鸣桥剑门关楼就近在咫尺了。</p> <p class="ql-block">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p> <p class="ql-block"> 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p> <p class="ql-block"> 当年蜀相诸葛亮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然而这里毕竟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烽火狼烟、江山易主的事情经常在这里发生。1700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败,又屡毁屡建。</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关楼方案是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楼高19.34米,基座长19.16米,宽13.6米。依据冷兵器时代作战特点,以青石座基,石拱劵门,兽吞衔环,金钉固门。 关楼采取三层歇山式屋顶的构造,四面轩窗、环廊通透、檐下使用斗拱,檐柱、角柱采用侧脚,角柱采用生起等明代传统手法营造成敌楼高踞、堞垛森严的明代建筑风格。充分展示古关楼那种一石临空天府状,两山如壁剑门雄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浑而壮观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 平襄侯祠又称姜维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分前后两院,前院塑刘关张坐像,名武圣宫,后院正殿塑姜维坐像,名忠勤祠。包括姜维殿、授略堂和姜维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祠前广场上,有姜维塑像,名叫姜维点将台。</p> <p class="ql-block"> 姜维生平事迹雕塑。</p> <p class="ql-block"> 剑阁姜维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景区内。剑门关景区东南有平襄侯祠,姜维墓就在平襄侯祠内。</p> <p class="ql-block">剑阁县,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结合部,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西南部,守剑门天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誉。夜宿剑阁县蜀门客栈。</p> <p class="ql-block"> 4月15日的游程是广元市的翠云廊、昭化古城和皇泽寺。</p><p class="ql-block">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亦称“张飞柏”,位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和绵阳市梓潼县,以剑阁县部分为主体部分。剑阁县的翠云廊已建成国家AAAA级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广义的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是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在这三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p><p class="ql-block"> 翠云廊得名于清初剑州知州乔钵的诗。清康熙三年(1664),剑州知州乔钵在一首诗中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从此,“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成了这段金牛古道的雅名。</p> <p class="ql-block"> 阿斗柏,公元263年,魏灭蜀,后主刘禅(乳名阿斗)被迁往洛阳,至此遇雨蔽于此柏树下。蜀人怀念刘禅,设台祭之。后来得知刘禅不念亡国之恨,乐不思蜀,众人废祭,刀斧残树以泄愤,可怜皇柏也难逃阿斗之累。</p> <p class="ql-block"> 皇柏,此柏乃翠云廊柏中之王,人们亦称为帅大柏。公元前221年秦统天下。秦始皇为显统一之国威,修阿房宫,大伐香柏,酿成“蜀山兀,阿房出”之灾,引发民众上书,秦始皇又为此降旨植树。此乃翠云廊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植柏,故有皇柏之称,此道亦称皇柏大道。清代始称翠云廊。</p> <p class="ql-block"> 汉砖柏,汉砖柏中抱着一块汉砖。为公元217年设立剑阁县最早的前身“汉德县”之遗物。</p> <p class="ql-block"> 翠云廊形成,历经2000余年。历史上翠云廊上有过七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除秦始皇、张飞外,还有东晋、北周、唐、宋、明等。北宋仁宗赵祯于1025年颁布诏令:“剑门关直入益(今成都)道路,沿官司道两旁,每年裁种土地所宜林木”。这是翠云廊又一次大规模植柏,也是有历史可考的唯一具有皇帝详实诏令的一次奉诏植树。</p> <p class="ql-block"> 羽扇柏,此柏形似诸葛亮的羽扇,气势不凡,故名羽扇柏。</p> <p class="ql-block"> 先主柏,公元211年,先主刘备率庞统、黄忠、魏延等将士,为立蜀汉、匡汉室,过翠云廊、走剑门关、立足葭萌(今昭化),后西取益州(今成都)、立国称帝,先后数次往返于此,留下千秋史话。剑阁百姓感恩先主功德,遂命名此柏为先主柏。</p> <p class="ql-block"> 三足亭是个造型很特别的小亭子,只有三个柱子支撑起三角形的屋顶,象征魏蜀吴三足鼎立,故名三足亭。</p> <p class="ql-block"> 山顶有一高楼耸立于树林深处,这便是翠云楼。原本是林业站的瞭望楼,后来邓力群、李雪峰、贺绿汀等来此都曾经登楼观景,之后就改成了观景楼。在翠云楼上远眺七十二峰,苍苍莽莽有如绿玉屏风一字展开,近观千年蜀道,蜿蜒曲折恰似出水蛟龙奔腾向前。这里是拍摄翠云廊风光片的最佳选点之一。 </p> <p class="ql-block"> 李璧祠,李璧系明正德年间剑州(今剑阁县)知州。李璧为官清正廉洁、勤政务实,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地给地方百姓谋求福祉,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祠内所塑神像是按照明代的衣冠制度塑造的,为祀李璧之专祠,以颂扬他植柏、护柏、亲民、爱民的品格和功绩。</p> <p class="ql-block"> 宋柏,因种植于北宋年间而得名,赵宋统治者非常重视路政建设,对蜀地的栈道、驿道的维修更为看重,北宋宋仁宗于公元1025年颁布诏令: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而北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朝廷工部经皇帝批准,颁发制定了一套管理路道和植树的条文,通令全国各地执行。</p> <p class="ql-block"> 张飞柏,是一种古柏树,民间又叫“皇柏”,这种柏树传说是张飞号召人民所植,故名。</p> <p class="ql-block"> 结义柏,公元184年,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涿县相遇,在张飞村上的桃园结为三兄弟,史称“桃园结义”。刘备、张飞多次往返于此。观此柏犹如三兄弟,枝分三、义为干,魂系汉室扎深根。</p> <p class="ql-block"> 夫妻柏,这两株柏树高27米,胸径1.20米,枝叶连理,相拥而立,根尾相交。仿佛一对恩爱夫妻在此携手并肩窃窃私语,互通情愫,人称“夫妻柏”。</p> <p class="ql-block"> 隆中对柏,此对古柏正如刘备与诸葛亮隆中对谈之势,一人聆听,另一个倾囊。诸葛亮曰:“若跨有荆、益···则霸业可成”。刘备从其计,于公元211年率军入蜀,途径剑山,立足葭萌(今昭化),后西取益州(今成都)。公元221年,刘备建蜀汉称帝。</p> <p class="ql-block"> 剑阁柏因生长于剑阁而命名,属柏木珍稀品种,至今世人仅发现这一株,其树龄逾千载,故誉为世界珍宝。干如松,皮如柏,果如松,裂纹如柏,人们又称其为松柏长青树。</p> <p class="ql-block">犀牛望月柏,是根据其自然长势而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 汉德驿为三国时的驿站。</p> <p class="ql-block"> 张飞植柏雕像。蜀汉五虎上将张飞约公元215年至221年任巴西(今阆中)太守时,号令修官道,植路柏,迎来了翠云廊第二次大规模植柏。后人为怀念将军之德,将翠云廊柏树称为张飞柏。这就是勇猛的张飞:豹头高昂,环眼闪光,胡须外展,燕颔大张,左手提着柏树苗,右手拿着锄头,正帶领军士们高高兴兴前往蜀道栽植柏树。此雕像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设计制作。</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翠云廊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四川昭化古城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唯一一座古代县城城邑,是一座中国建制的活化石之城。昭化,古称葭萌。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和2200多年连续建县史。其汉代城墙遗址,龙门书院,考棚等明清古建筑,三横两纵古青石板街至今保存尚好。昭化古城是中国古时最早推行郡县制管理的县治地之一,是名符其实的巴蜀第一县。</p> <p class="ql-block"> 葭萌牌坊雕刻技术精湛,图饰古朴典雅。在春秋时期,今昭化嘉陵江流域一带生活着的居民,人们称他为苴人,其实苴人是巴人的一支,他们主要靠捕鱼打猎为生。至蜀王九世开明尚时,蜀国征服巴国苴人集聚区后,蜀王封地给他的弟弟于苍溪县北至汉中以南之地为苴侯国,号苴侯,并将都邑建在嘉陵江与白龙江交汇的土基坝上(当时叫吐费城)命名为葭萌。在《华阳国志蜀志》记:“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葭萌坊上雕有一幅柱联“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p> <p class="ql-block"> 瞻凤门是昭化的东门,名字源于一个传说,嘉陵江对岸的刀环山北端山岭叫“凤岭”。过去凤岭山上古树参天,茂密葱笼,传说在山巅的密林之中,栖息着一对“凤凰”,人们站在东门城楼之上,每天都可以看见它们成双成对,早出晚归,双栖双飞。所以这道城门就取名叫“瞻凤”了。瞻凤门,城门洞高4.2米,宽3.25米,深11.2米,整个建筑大气、凝重,尤其是斗拱的使用是昭化古代公共木构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昭化“三国重镇、以城为关”的军事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 设在古城里的昭化县署,始建于唐,曾多次毁于战乱。明洪武八年(1375)和清道光三年(1823),先后两次复建,尔后则毁于“文革”。2008年,当地政府筹资,昭化县署得以再次复建。 县署大门两侧楹联:“不负苍天何论官位只七品,常思黎庶生怕民心失半分”。</p> <p class="ql-block"> 县衙的核心在“亲民堂”,也称县衙大堂、公堂,是县衙的主体建筑,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的厅堂。正中悬挂“明镜高悬”匾,又名秦镜高悬,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执法公正无私。也比喻目光敏锐,识见高明,能洞察秋毫。堂上还有数块“回避、肃静”牌子,无形之中给大堂平添几分威严。</p> <p class="ql-block"> 昭化考棚为周边县(四川昭化、广元、青川、剑阁四县)童试及府试考场。其建于道光18年(公元1838年),设考位332个。日常为学子就读学院。</p> <p class="ql-block"> 作为官署建筑,院门前都建有照壁,有遮挡和“风水”作用。考院布局为南北中轴线阶梯状上升,意寓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 昭化古城文庙毗邻考棚,是为纪念孔子而修建的庙宇。始建于宋代,曾历七次改建。原建筑大都被毁,现存大成殿为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走过状元桥,穿过大成门,就到了大成殿。大成殿里有孔子及其弟子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临清门,是昭化古城的西城门。临清门的“临清”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面临一江清水,二是告戒到昭化任职的官员一定要两袖清风,清政廉洁,因为在古时候官员卸任升迁都必走这道门。临清门,同时也是“葭萌关”的关口。昭化古城是连接巴蜀和中原的重要关隘,在昭化建城之前,连通成都和长安的道路就形成了。在昭化这座城池建成以前,这里曾设有一个关隘,叫“葭萌关”。城池建成以后,“葭萌关”依然存在,它就设在“临清门”这里,而且名字并未改变,所以临清门即是古城的西门,同时也是“葭萌关”的关口。经专家考证,以“城”为“关”的关隘,全国仅此一处,其他的地方的“城”和“关”都是分设的。</p> <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于战胜霸。</p> <p class="ql-block"> 敬侯祠,又称费祎祠、费公祠,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镇昭化古城西门外的战胜坝街,祠堂主要包括门厅、诗廊、仪门、费祎生平事迹馆、三国兵器陈列馆、卓识堂、碑亭、神道和费祎墓,属于墓祠。</p> <p class="ql-block"> 费祎墓位于昭化古城东门敬候祠内,现存土墓一座及石碑二块供人凭吊。费祎见于诸葛亮《出师表》 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费祎曾是诸葛亮出师前为阿斗推荐的贤臣之一。</p> <p class="ql-block"> 剑刀坝君臣园,公元221年,刘备入驻葭萌,他利用这里人丁兴旺,土地肥沃,物产丰盛的有利条件,广泛招兵买马,屯集粮草,为建立蜀汉政权作着充分的准备。剑刀坝就是当时刘备操练士兵的地方,由于这里每天剑飞刀舞,当时人们就叫它“剑刀坝”,这个名字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剑刀坝君臣园,是以三国时期曾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人物为素材,用石雕艺术形式加以表现的蜀汉人物园林,其目的是反映那段历史,同时用其突出昭化古城的三国文化主题。园内的游道是以太极阴阳鱼眼图为布局,以斑竹为绿化主体,蜀汉人物雕像掩映于竹林之中,若隐若现,给人以神秘而幽深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君臣园占地800平方米,共有蜀汉人物雕像11尊,除蜀汉先主刘备以外,还有张飞、马超、黄忠、庞统、魏延、费祎、姜维、霍峻、关索、鲍三娘等曾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将领的雕像,以展现他(她)们的风采。另外还有刘备的爱驹“的卢”。 </p> <p class="ql-block"> 皇泽寺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西约4公里的皇泽路,大门朝向嘉陵江,依山而建,逐级升高。寺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川主庙”。唐贞观年间,武则天父亲任利州都督时,武则天就出生在这里。武则天称皇后,赐银两扩建川主庙,更名皇泽寺,意为“皇恩浩荡,泽及故里”。皇泽寺内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山门(大门)、则天殿、二圣殿、大佛楼、小南海、吕祖阁、武氏家庙、五佛亭等,近年新建有、展览馆、女皇山庄等。皇泽寺不仅是寺庙,而且还保存有开凿于北魏至清代的石窟、石刻及摩崖造像,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皇泽寺二圣殿供奉的是唐高宗和武则天。</p> <p class="ql-block"> 则天殿始建于唐,历史上曾称“武后真容殿”“则天圣后殿”。与一般寺庙不同,皇泽寺内没有“大雄宝殿”。则天殿正中,立有一尊国内唯一的“武后真容石刻像”。</p> <p class="ql-block"> 石刻像距今已有1300余年,高1.8米,由整块砂岩雕成,是皇泽寺的核心和镇寺之宝。从石刻像可见,这位唐代女皇方额广颈,神态安详,头戴佛门宝冠,身着僧尼衣袍,肩披素帛,项饰珞圈,双手相叠于膝。据说,这是武则天晚年之像,虽俨然佛家装束,却颇具人神兼备之气。</p> <p class="ql-block"> 大佛楼又叫大佛石窟,原本无楼,是则天殿背后依山摩崖造像石窟。该楼初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后因年久失修已坍塌。现所见之楼,是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所建之新楼,由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题书“大佛楼”三字匾额于楼上,故习称“大佛楼”了。</p> <p class="ql-block"> 大佛窟(28号窟)是皇泽寺最大的一龛造像,此窟最初是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所开,但成于初唐。大佛窟为马蹄形平面、穹隆顶式窟,高7米,宽6米,深3.6米,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龛后壁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p><p class="ql-block"> 外侧观音、大势至二位菩萨,也都刻得眉目清秀,端庄慈祥。左右护法、金刚、力士等造像,惜风雨剥蚀,已面目难辨,但所见一肢一臂,仍旧雄姿英发,形态不凡。</p> <p class="ql-block"> 皇泽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断雕凿,至中唐时期趋于衰落,持续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中心柱是一根完整的石柱,又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经塔,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第一、二层四面各凿一龛,龛中凿一佛二菩萨三尊像。</p> <p class="ql-block"> 写《心经》洞位于武氏家庙东北方向。唐代宗年间,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曾写《心经》一卷,刻于这里,因而别名写《心经》洞。该小洞区有石雕佛像,遍布于大石头三面,总共有19龛。 当晚宿于广元。</p> <p class="ql-block"> 4月16日,今日游千佛崖、明月峡、诸葛亮墓等景点。</p><p class="ql-block"> 广元千佛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密如蜂房。位于广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东岸、古栈道险阁—石柜阁就在崖南头、与皇泽寺隔江相望。</p> <p class="ql-block"> 千佛崖南面的大云寺,创建于北魏晚期,初名柏堂寺,武则天称帝后改作大云寺,现存佛殿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广元县令张赓谟捐资修建,廊檐柱础有石狮一对。</p> <p class="ql-block"> 金牛古道又名石牛道,是二千多年前巴蜀地区通往中原的一条重要道路。它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此为千佛崖前的金牛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 千佛崖石窟造像题材多取于释迦说法或观音打坐。所造佛像技法老到,雕刻生动,有恢弘气势。</p> <p class="ql-block"> 北大佛窟,唐初开凿,窟内一弥勒佛二弟子。弥勒佛高四米,乃嘉陵江流域开凿最早的弥勒大佛。</p> <p class="ql-block"> 大云洞在千佛崖的中心,高3.8米,宽3.6米,深10.6米。窟的正中是弥勒佛立像,肩宽体胖,圆脸弯眉,袒腹含笑,坦然无忧。像的后边是锥形的石壁,两边雕刻有众多的小龛及排列有序的菩萨像,左右壁凿出两个深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共七尊造像。南北两壁采用半圆雕法,刻出观音148尊,均华冠盛服、脚踏云莲,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千佛崖峭壁上密如蜂房的龛窟。</p> <p class="ql-block"> 大佛窟,开凿于北魏晚期,是千佛崖开凿最早的石窟。窟内一佛二菩萨为北魏造像。</p> <p class="ql-block"> 莲花洞因为藻井的正中有一朵直径1.2米的莲花而得名。莲花周围的牡丹是宋人所绘,莲蓬绘成中国道教的“八卦太极图”。洞的东、北、南三壁各雕造一个大龛,内刻一佛二胁侍,佛像方脸宽肩,身着圆领通肩的大衣,外披袈裟,袒右肩,背后有桃形的光环。</p> <p class="ql-block"> 睡佛龛中,释迦牟尼侧身而卧,神态安详,像身后的众弟子,有的捶胸,有的恸哭、抽泣,各具姿态、表情各异。两端各站立一菩萨,背依婆罗双树,树干上各有一蟠龙。窟龛的北壁浮雕有两组佛“自焚金棺”的故事。此龛是唐代石刻造像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明月峡位于四川广元嘉陵江西陵峡东段,面积 6.1 平方公里,距广元33公里左右。因峡两岸的山岩多呈银白色,并和青峰、江水相辉映,使整个峡江好像镀上了一层朦胧的月光,因此得名。峡中多奇峰怪石:有山势嵯峨半插天的天柱峰,有宏丽幽深的黄颡洞,有茶圣陆羽称之为“天下第四泉”的蛤蟆碚,有腾空飞架的仙人桥,有裁云剪雾的青峰“三把刀”。</p> <p class="ql-block"> 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谷口,是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旅游线的起点,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的蜀相诸葛亮塑像。</p> <p class="ql-block"> 古栈道遗址所在的明月峡,集嘉陵江水道、先秦栈道、宝成铁道、纤夫道、108国道、金牛驿道古今六道于一峡,被誉为“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中国道路交通的“活化石”。正是在这条先秦古栈道上,萧何整修栈道,诸葛亮六出祈山,唐明皇幸蜀,李白壮写《蜀道难》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先后上演,给古栈道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 明月峡栈道开凿年代为战国至宋代,最早的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国内专家称其为“与长城、运河相媲美的三大古代杰出建筑”。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鹄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就是对这一险要地势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整个栈道贴着悬崖峭壁而建,栈道下是涛涛的嘉陵江水。</p> <p class="ql-block"> 在古栈道对面的崖壁上,宝成铁路就修于此,一列火车正从一个隧道口出来,进入另一个隧道口。</p> <p class="ql-block"> 老川陕路上的“老虎嘴”公路,颇为壮观,是川陕公路之一景。</p> <p class="ql-block"> 明月峡古栈道景区的另一端。</p> <p class="ql-block">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位于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武侯墓。</p><p class="ql-block">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司马懿在渭河两岸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汉中的定军山下。</p> <p class="ql-block"> 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纶巾,羽扇,鹤氅,方据,神态庄严。关兴、张苞,侍立左右。</p> <p class="ql-block"> 墓在大殿之后,南北向,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意。墓周砌以砖墙,其圆周为60米。墓冢为覆斗形,高约6米。墓前有一小亭,号曰“墓亭”,内竖石碑一通,上刻“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墓后有古桂两株,高大,繁茂,浓荫如盖,传为“汉桂”,号曰“护墓双桂”。双桂之后有诸葛亮的“寝宫”三间。</p> <p class="ql-block"> 武侯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墓上和庙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一所三院并连的大庙,围有垣墙,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p> <p class="ql-block"> 古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尽口城,始建于西汉,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与汉江南、北的定军山、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是汉中盆地的西边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晋人张荟《南汉记》载:“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而《隋书》地理志则对古阳平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描述得更为详尽:“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p><p class="ql-block">正因为阳平关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个时代的英雄豪杰、历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韬武略或金戈铁马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尤其是三国时期,蜀、魏的帝王将相用尽谋略的争夺之战,更使古阳平关名扬四海。</p> <p class="ql-block"> 在古阳平关遗址附近的三国蜀五虎上将马超的塑像。当晚宿勉县。</p> <p class="ql-block"> 4月17日上午游汉中石门栈道景区,途中先去了天荡山。</p> <p class="ql-block"> 天荡山,位于汉中盆地西端,在勉县城北4公里处,与勉县城南的定军山遥遥相对,地势险要,与定军山、古阳平关成犄角之势,为汉中盆地西部门户,西控川陕要径,北扼陈仓古道南口,是古代控制秦、蜀间通途和陈仓道南口而确保汉中盆地安全的重要军事屏障,因此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隘,为历代兵家必争地。</p> <p class="ql-block"> 天灯宝塔位于勉县城北三公里处的天荡山上,塔身9层,塔高72.8米,建筑面积1818平方米。前俯汉水,遥望定军,环山抱水,佳境天城,历史悠久,登塔顶可俯瞰县城全貌。</p> <p class="ql-block"> 陈仓道是古蜀道中最重要的线路之一。它北起宝鸡(古称陈仓),经凤县、两当、徽县、略阳,至勉县,全长350余公里。</p> <p class="ql-block"> 石门栈道风景区是汉中著名风景区,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勉县、留坝三县(区)交界的褒谷口。被誉为“中国栈道之乡”和“西北的水利明珠”,也是传说中褒姒的故里。这里既有水利工程石门水库,又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从景区门口到登山走栈道有近二公里,可步行或坐景区电动交通车。我们是步行前往,沿途两旁都三国历史人物雕像和连绵的壁画浮雕,文化长廊。到了石门水库大坝底才开始爬山走栈道。</p> <p class="ql-block"> 石门水库位于陕西汉中市境内,属于褒河中游上的大型水库。库坝呈弓形紧扼两山之间,形成了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养鱼的大型水库。大坝以上流域面积3861平方公里,总库容1.098亿立方米。本来栈道景区可以西进东出不走回头路(或者反向),借助水库大坝坝顶道路通行,但目前大坝维修,要想游景区东线,只能回到下面乘电动交通车处过桥到东线。</p><p class="ql-block"> 到大坝底,我们就开始沿登山道往上走,翻过大坝,这里有个游船码头,游客可在此坐船游水库,从湖上观陡壁上的栈道及湖光山色。同行中有人坐了游船,我和老朱则继续沿栈道上行。</p> <p class="ql-block"> 汉中石门栈道。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全长235公里褒斜栈道,是古代沟通南北的军事要冲。人们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人为了翻越秦岭天险,沿河谷悬崖凿孔,横木为梁,立木为柱,上铺木板、装上栏杆形成栈道。车马悬空行走,极为壮观,它南起汉中褒谷口,北到眉县斜峪关,故称之为褒斜栈道。</p> <p class="ql-block"> 从栈道上看水库如高峡平湖,碧波荡漾,湖光山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三国诸葛亮沿汉中褒水修建栈道到褒谷口七盘山处,一边是激流险滩,一边是悬崖万丈突凸于河床,各种栈道均无法落柱。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凿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这就是石门。令人遗憾的是因为修建水库,古石门连同古栈道都被淹没在百米水下。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石门栈道 ,是在褒斜道原址上向上抬高70米修建的,全长3.26公里,完全按照古代栈道“平梁斜撑”、“平梁立柱”、“依坡搭架”、“多层平梁重叠”、“多层平梁加棚盖”、“千梁无柱”、等多种形式,并按汉代风格恢复了一座驿站、三座邮亭、两座栈桥以及天心桥遗迹,另外还在“石门隧洞”遗址原处的山崖上仿凿了16米长的石门隧洞。</p> <p class="ql-block"> 从长安到成都,栈道最兴盛的时期有栈阁九万余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于青山之间,湍急的绿波之上,时而一廊、时而一阁、时而一亭、时而一楼,相当的华丽和考究,它们既是栈道邮驿设施,更是很重要的军事设施。从褒斜道北出斜谷可直逼长安,入南谷褒谷则可轻取川蜀,在军事地理位置上有着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这里最辉煌的战争要算楚汉相争,著名的历史战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说实在仿古栈道实际上就是现代栈道,大部分是水泥钢筋的产物,走在上面已经没有原始的味道,古朴的感觉。只是山水风景别具一格,增添了景区的亮色。</p> <p class="ql-block"> 从西线栈道下来后,我们又游了东线栈道。这是东线栈道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这边的栈道距离比西线要短很多,在经过一道“石门”,爬上“翠云亭”,通过“聚云廊”,步行至石门水库的底部时,栈道就戛然而止了。</p> <p class="ql-block"> 此为东线栈道新凿的汉中新石门。当夜我们宿汉中。</p> <p class="ql-block"> 4月18日上午我们游了汉中市的韩信拜将台、古汉台(汉中市博物馆)和张骞墓(张骞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市城区,距离古汉台西南约200米处,面积与古汉台接近。是当年刘邦驻汉台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的纪念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韩信(?-前196年),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p><p class="ql-block">秦末大乱之际投奔项梁、项羽,未得重用。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制定“汉中对策”,申军法,设定三秦之计。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同时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p><p class="ql-block">“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时人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p> <p class="ql-block"> 景区由南北两座石台组成,台高3米多。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p> <p class="ql-block"> 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p> <p class="ql-block">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7米。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现为汉中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望江楼始建于宋,曾名“天汉楼”,民国时重建。它以其别致的造型,成为汉中古城的标志性古建筑。这里曾是汉中最高点,站立其上能望见汉江中船帆点点,如今汉中高楼林立,望江楼也望不到江了。</p> <p class="ql-block"> 1967年修石门水库,水位抬高,在石门和石刻被水淹没之前,文物部门精选出十三件价值最高的石刻整体凿下来,迁到博物馆(古汉台)保存,这就是“石门十三品”。</p><p class="ql-block"> 此为十三品中第一品《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是一件国宝级文物,镌刻于公元66年,书法上隶中带篆,是为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这种书法风格,全国仅此一种,被称为“陕南第一古石”。此为原石。</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件最著名的便是曹操所书的“衮雪”二字,是曹操现存唯一手迹。</p><p class="ql-block"> 褒水流经石门之下,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据传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两次来汉中,见此情景,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后人有诗赞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倾波”。这后两句对“衮雪”二字的风姿和曹操的性格作了传神的描绘。昔人曾比魏武为狮子,言其生性好动,今见其书如见其人。“衮雪”二字的笔触圆浑而流利,柔和而有力,细加玩味,确如前人所言。</p><p class="ql-block"> 上为原石,下为拓印。</p> <p class="ql-block"> 望江楼东西两侧有铜钟亭和石鼓亭,铜钟亭里的大铜钟传为明代汉中瑞王府遗物。石鼓亭石鼓为玉质,又名“月台苍玉”,传为汉王刘邦的上马石。</p> <p class="ql-block"> 张骞纪念馆是依托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之墓而建的陵园式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p><p class="ql-block">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p> <p class="ql-block"> 阙式大门青砖筒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飞檐斗拱,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张骞纪念馆献殿上方的横匾上写着“大汉之魂”。</p> <p class="ql-block"> 张骞纪念馆內张骞与胡妻及匈奴人向导甘父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张骞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p> <p class="ql-block"> 在张骞墓冢的左右亭中,各放有一只从汉代保存至今的石虎,用来镇墓。</p> <p class="ql-block"> 当日下午3时,我们由汉中机场搭机飞返杭州,结束了为期30天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