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有感——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终究要回答的问题

萝藤

<p class="ql-block">《皮囊》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散文集,该散文收录了蔡崇达的14篇散文作品,记录了他与故乡、家人、好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前半部分写的是阿太、母亲和父亲,是作者的原生家庭,是影响作者生长性格的主要因素。书的后半部分,写的是生活在小镇的张美丽、两个发小——“文展”和“厚朴”,是影响到作者成长的外在环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一个高中同学给我推荐的,他自上了大学之后便一直坚持读书,他发了一段话: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皮囊》</p><p class="ql-block">他说,你大概会喜欢这本书,像是你热爱的自我。</p><p class="ql-block">第一眼看到"皮囊"这两个字,不太能理解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从表面上理解,就是别人所看到的我们的肉体吗?</p> <p class="ql-block">开始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要盖房子,后来好像明白了一点…重建的不是房子,是感情,父亲心心念念想要建却没建成的房子,母亲一砖一瓦的给他建起来了,即使父亲后来不再了,房子要拆迁了,母亲依旧要把房子建完。</p> <p class="ql-block">看完《我的神明朋友》,我好像知道了,原来母亲对父亲的爱是如此强烈,为父亲请神安魂,希望父亲的灵魂得以好好安置。</p><p class="ql-block">母亲不是不相信父亲已死,只是不愿意去接受,发觉了世界上有我一个人承担不了的东西,才觉得有神灵真挺好的。</p><p class="ql-block">神明不过是母亲心里的精神寄托,是保护自己内心的大伞,在母亲的心底,信得不是神明,而是自己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残疾,好像是一个家的顶梁柱坍塌,正常人的内心已十分难过,残疾的父亲内心更是千疮百孔,还得安抚家人,装作若无其事。他们配合着彼此,去营造一个充满信心,有希望的未来,谁都不愿意去打破这种虚幻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我最喜欢的一篇《阿小和阿小》,刚开始的时候,香港阿小和本地阿小似乎是天差地别的两个人,本地阿小一直想要成为香港阿小,直到去世,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和香港阿小有一样的地方了,长大之后再重逢,似乎,成年人的世界,都是一样的,我们也慢慢的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读完《皮囊》一整本书,我大概能理解皮囊的意思,应该就是指我们的肉体,与灵魂相对的部分,是表现外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书里写的是一个个作者身边的人:倔强的父亲,执拗坚强的母亲,“香港阿小”、以死证清白的女子张美丽,张扬自负其实内心脆弱的大学生厚朴,这些人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哪个村没几个酒鬼?那个村没有一些感情纠葛、伦理道德的故事?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遇到过张美丽,以前农村不少各种喝农药、上吊、投河的女子,她们都是因为啥?厚朴这样的大学生谁没见过几个?</p><p class="ql-block">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越来越理解有些事、有些人。理解源于我们审视自己的朋友圈,审视自己的言行,推己及人。最终我们能理解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执拗要在老家建房子?最终我们能从母亲看似平淡无奇的言行中发现她对父亲那深沉的爱!</p><p class="ql-block">“肉体只是个皮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九十九岁的阿太一语道破人生的本质。</p><p class="ql-block">拂去人性的尘埃,看见人性的“光辉”,这本书提醒我们:透过皮囊,“看见”自己,也“看见”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