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凤山下》付梓

一片绿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从这里出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4 年,我被分配于上犹县营前中学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明代“上五隘”的大营前概念,营前是上犹的大西北。当我把分配结果告诉家严时,他平静地说:“营前,好啊,我在那里工作过。”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有了难得的笑容,这笑容是“老五高中毕业,基础不牢,高考名落孙山。好在上进之心可取,家严促其复读,后考取赣南师院,毕业分配营前中学执教,做了一名教师,很是欣慰。这也是我喜欢的职业。”(父自传《家严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时,从中稍至营前,需一天时间。早饭匆匆,到县城,而后购票上车,晃荡晃荡到了寺下,吃个路边餐,继续西行,能在下午四点之前到达营前,说明一路平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我要感恩营前,感恩营中。正如李伯勇老师在“代序”中所言:“那段营前历练对于激发心智并成就《飞凤山下》,至关重要。倘若他大学毕业就在县中教书,与坊间与社会的接触少得多,思考的角度和层次会简单得多。正因为他曾执教营前中学,他写本书时才热心收集到那篇《背影苍凉的高庆远》的感念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感恩营前,我还有更加充满情感的理由——我与营前百家塘的姻缘,这是我一生的寄托和荣光。百家塘是营前的名门望族,进士宅第,文风兴盛,先后有三位文人执师犹中教坛(见本书第一章)。我岳父是上犹中学 1949 届简师毕业生,终生从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7 年,我调入上犹二中。但向往飞凤山下——犹中的炽情一直在我的心头滚烫。此后,我曾有过改行的机会,在一次与时任教育局局长长谈时,他力劝我不要改行(我内心对于改行也兴致不高),于是,我提出希望调上犹中学,1994 年暑假,这个愿望得以实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深感一辈子从教的自觉与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要感恩遇见的同事,是你们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我要感恩遇见的学棣,是你们给予我包容、鼓励和肯定。这是我在这所学校收获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将永远铭记于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的怀抱,置身于飞凤山下。“倾心教育,关注树人”成为我的人生信条。思考更广阔层面上的教育与树人,寻找校园的文化密码,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丰盈。在县档案馆,我可以连续几天、十几天慢慢翻阅那些发黄的犹中史料,拍照、抄录,让历史还原真实;我找到犹中十几位老前辈,他们为我解开了许多疑惑;我广交文化名家学人,他们既是我写作的良师益友,也成为我生活最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我虽离开讲台,但心在犹中,仍是飞凤山下龙门路上的追梦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于是,我从这里出发,去追赶我的另一个梦想——为犹中书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犹中书写,书写往事,在历史风云中再现那一幕幕鲜活的场景,那一个个伟岸的飞凤赤子,甚或那一花一草一木,他们,蕴藉着的犹中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荡我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7 年底,我在美篇公众号上发表《犹中,总有一棵树在你的记忆深处》,后写了几首小诗,赞美犹中的花。当时我想,2021 年,是上犹中学办学八十周年,能否做些相关历史资料收集工作并写些纪念文章,此想法得到时任校长彭修盛的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 年 12 月 20 日,《飞凤山下(一):校名的今天和昨天》在美篇“一片绿叶”公众号发表后,获得好评,众多校友转发分享。于是,我萌生了编著一本“飞凤山下”文集的想法。至 2021 年初,已撰写和收集了二十多篇文章。现任校长邱宝石鼓励我出书,并决定在原稿的基础上选编为校本教材推荐给学生阅读,同时作为上犹中学重要的文史资料,向校友和社会推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上犹中学原副校长,并曾担任过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副主任的黄义宽先生,对我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给予了关注和热心指导;上犹中学原副校长朱昭元先生撰稿的《上犹中学校史(1941-2002)》提供了许多翔实的写作资料。曾在犹中任教或就读过的许多老师、校友,有的提供收集资料的线索,有的提供文字材料和图片,有的提出修改意见。我要感谢犹中 2002 届校友、文化学人罗伟谟的鼎力相助,他无私地为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并允诺其力作《德高学高,哲生泽生——〈无愁河〉内外的继春中学校长高哲生》编入文集;要感谢犹中 1966 届校友赖常华老师同意其文章《一篇高中作文的绵绵余韵——老师与学生互动的美好回忆》选入文集;要感谢曾在犹中任教的黄义苏老师特意写来《人生的起点站——我在犹中的多个第一次》一文;要感谢犹中俞锦文、刘岩两位老师提供的美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要特别感谢犹中 1967 届校友、知名作家评论家李伯勇先生,他许多有关上犹历史文化的著作不仅为我写作提供了资料,而且亲自为我修改文章,还欣然为这本小册子写评论(“代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众多校友接受我的采访,比如犹中首届校友,96 岁高寿的王好义先生,犹中第三届校友,94 岁高寿的郑太衡先生……他们回忆的片段,是上犹中学历史的珍贵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 1941 至 2021 年,八十年光华,飞凤山下弦歌不辍。这里,有不负少年的激扬,有青春岁月的峥嵘,有治学、从教的热情和严谨……,我在寻访这里的一件件往事时,曾无数次为之动容,甚至热泪盈眶。从创办者的呕心沥血,到后继者的勃发前行,一代一代的犹中人,肩扛大任,昂然驰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此文集,献给上犹中学八十华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钟培发(网名“一片绿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1 年 2 月 1 日于上犹</span></p> <p class="ql-block">  编者与现任学校领导成员合影</p><p class="ql-block">右起:温相峰、陈蔚平、蒋海明、罗光优、邱宝石、钟培发、许列福、张均有、凌乐洲、徐新钡</p> <h1><b style="font-size: 20px;"> 感恩春天(后记)</b></h1><h1><br></h1><h1> 2021 年的春节刚过,接到李伯勇老师电话:“培发,你明天来一趟洋田,序,我已经写出来了,书中有些地方我做了修改。”(洋田,李老师新居)</h1><h1> 驱车洋田,李老师交代:“这篇序,我写得畅快淋漓,已成文集的有机组成部分,序没有这么长的篇幅,这是评论,也可以作为代序。”他把已作修改的书稿给我,并叮嘱要把这本书出好。</h1><h1> 返程经过犹中,忽念梅花正开时,于是驻车校园,去看池塘岸边的梅花,果然“北风万木正苍苍,独占新春第一芳”。此时,高三师生已开学,进入紧张复习备考阶段,课间,有三三两两学生站在树前赏花。花朵在春风中展现着完美无瑕的姿态,淡淡幽香吸引蜜蜂,它们与花瓣细语,与花蕾嬉戏,时而在枝头上滑过一道美丽的弧线。</h1><h1> 飞凤山,那落去秋叶的枫树,被满是绿色的乔木簇拥着。绿,是春天的本色,是青春的歌唱。</h1><h1> 感恩春天。我是在春天里呱呱坠地的,睁开双眼,初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春,给了我生命。感恩青春。青春,它不只是人生的一个时期,而且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它给了我们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h1><h1> 1941 年的春天, 一群充满朝气的青春少年从四面八方相聚飞凤山下,菁菁校园,成为了学子心中永远的记忆。</h1><h1> 感恩春天。2021 年的春天,这本文集编讫,在这一过程中,李伯勇老师于春节前后挥笔写下长篇评论,他对我的诸多肯定和谬赞,实在折煞我这不才后辈,我把这理解为是李老师对我的鞭策和鼓励。罗伟谟校友,我们在春节前后多次交<span style="color: inherit;">流,他对文集编撰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对地方历史文化钩沉稽古发微抉隐的治学态度和对文友无私地帮助,令我感佩。</span></h1><h1> 三月,春回大地,开学伊始,我把文集电子稿送学校。邱宝石校长热情为文集题写书名“飞凤山下”;温卫权、张济新两位老师,对文稿斟词酌句,认真校对修正,并就编排和内容上进一步优化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黄燕华等老师,对部分章节内容作了润色;犹中校友李申等提供了图片。在此,我要真诚感谢你们。</h1><h1> 春到犹中,花红叶绿。当晨曦徐徐拉开帷幕,又一个美丽的春晨到来。这时,县城大街小巷,或骑车或步行的学生带着清新的面庞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校园。飞凤山上薄薄的云雾,如轻纱笼罩。池塘的水也涨了起来。谦卑的圣人雕像,目光炯炯,仿佛在教诲着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龙门路旁的那一排石楠和冬青长出了油油的嫩叶,柳枝发了新芽。绿荫场上,跑操的口号声格外响亮。</h1><h1> 这是焕然一新的校园,是奋发向上的校园。</h1><h1> 我将以这个春天为新的起点,与犹中同行。</h1><h1><br></h1><h1> 2021 年 3 月 1 日,5 月 16 日改</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