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5月23日下午,又见俞特。从和美课堂上的《线的认识》,再到千课万人课堂上的《面积的认识》,不一样的课题,一样的种子课教学;不一样的讲台,一样的精彩;<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俞老师依旧不走寻常路,采用卷入式教学、谈话式教学,每位师生都沉浸其中,特别有意思,课堂内外笑声不断,并有很多发人深思的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一维图形到二维图形,俞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撑起一节概念课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同时又有数学最本体的知识做架构,让经验支撑知识的体系,引发学生思考三维、二维、一维之间的从具体到抽象的关联。在碰撞、辩论的过程中找到面的本质和本源。</p> 《面积的认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幻灯片,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环节一:认识“面”的特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从生活中找“面”</span></p><p class="ql-block">师:读一下黑板上这个字,“面”。再连起来读一下,“一个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任务:请同学们给大家介绍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面。</span></p><p class="ql-block">师:你不举手是为什么?(找不到)</p><p class="ql-block">生1:桌面。</p><p class="ql-block">师追问刚才的小女孩:你熟悉吗?(熟悉)</p><p class="ql-block">师:熟悉为什么你找不到?(没想到)</p><p class="ql-block">你还能想到哪些你熟悉的面?</p><p class="ql-block">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更多的同学分享生活中的面。</p><p class="ql-block">生2:老家的那块大田。</p><p class="ql-block">师:老家的那块大田有面吗?在哪里?</p><p class="ql-block">生3:地面。</p><p class="ql-block">师:地面你熟悉吗?熟悉你为啥没想到?</p><p class="ql-block">不举手的那个女孩子终于说出了墙面。</p><p class="ql-block">师:大家还能再介绍生活中有哪些面吗?</p><p class="ql-block">很多学生又答不上来了。</p><p class="ql-block">师启发:你晚上睡觉吗?</p><p class="ql-block">生做恍然大悟状,大声回答:床面。</p><p class="ql-block">全场爆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厘清“面”与“形”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师:这么多同学都回答了自己熟悉的面,我想请大家把熟悉的面画下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师反复强调:把“面”画下来,不是把东西画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学生画)</p><p class="ql-block">师:(把学生画的面画到了到黑板上)请同学们猜一猜,他画的是一个什么面?</p><p class="ql-block">生猜:<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面,桌面,墙面,书本的面,电视机的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我画的是纸的平面。</span></p><p class="ql-block">师:为什么他画的是纸的平面,而在我们看来,猜到他画的却是桌面、地面、墙面等?</p><p class="ql-block">生:因为这些面,画出来也有可能是正方形的形状。</p><p class="ql-block">师:生活中的面画下来还可能是那些形状?</p><p class="ql-block">生: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等</p><p class="ql-block">这些面画下来就得到了什么?(一个一个的图形)</p><p class="ql-block">生:这位同学画了一个正方形,而那些面都可能是长方形的。</p><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在画面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要跟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生:把面画下来就是一个一个的形。</p><p class="ql-block">然后就开始了灵魂追问。</p><p class="ql-block">师:这个世界是先有面还是先有形?</p><p class="ql-block">生1:先有面。</p><p class="ql-block">生2:先有形。</p><p class="ql-block">师:你们支持哪一种观点?请上来相互说服对方。</p> <p class="ql-block">师引领梳理:</p><p class="ql-block">师:桌面长在桌子上,脸面长在脸上,板面长在黑板上,地面长在地上,墙面长在墙上?封面长在书面上(问三遍)</p><p class="ql-block">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p><p class="ql-block">生汇报:面都是长在物体上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师:所以是 先有面,再有形。</span></p><p class="ql-block">师:上课到现在,你的心有何感?</p><p class="ql-block">生1:生活中的面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p><p class="ql-block">生2:我们把面的问题想的太复杂了。</p><p class="ql-block">生3:我们没有真正理解面这个知识。</p><p class="ql-block">生4:从来没有在意过面。</p><p class="ql-block">教师再次进行梳理。</p><p class="ql-block">面画下来就是一个一个的图形。</p><p class="ql-block">面长在物体上。</p> <p class="ql-block">(3)厘清“面”与“体”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些“面”都可以撕下来吗?</p><p class="ql-block">生1:可以。</p><p class="ql-block">生2:不可以。</p><p class="ql-block">师:谁来说服谁?上来进行辩论。</p><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封面能撕下来吗?</p><p class="ql-block">生:能撕下来。(学生撕下封面)</p><p class="ql-block">师:一本书有几个封面?</p><p class="ql-block">生:一个。</p><p class="ql-block">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撕下的封页)这张有几个面?</p><p class="ql-block">生:两个。</p><p class="ql-block">师:一个面能撕下来吗?</p><p class="ql-block">生:撕的永远是一张纸,撕不下一个面。</p><p class="ql-block">结论:面是撕不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4)“面”的分类讨论</p><p class="ql-block">师:黑板上记录了同学们列举的熟悉的面,请问这些面中哪个面最特别?特别之处在哪里?</p><p class="ql-block">生汇报。</p><p class="ql-block">结论:脸面最特别。因为脸面是一个曲面,而其他的面都是平面。</p> <p class="ql-block">环节二:认识“面”的属性</p><p class="ql-block">(1)关于轻重</p><p class="ql-block">教师板书:轻重</p><p class="ql-block">师:请同学们讨论:面有轻重吗?或者说面有重量吗?</p><p class="ql-block">生:面无轻重。</p><p class="ql-block">请同学们说明面无轻重的理由。</p><p class="ql-block">生:因为面是撕不下来的,既然撕不下来,怎么称得出重量呢?</p> <p class="ql-block">(2)关于大小</p><p class="ql-block">教师板书:长短 大小</p><p class="ql-block">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两个面比较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比较大小还是长短呢?</p><p class="ql-block"> 观点一:比长短。</p><p class="ql-block"> 观点二:比大小。</p><p class="ql-block">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理由。</p><p class="ql-block">结论:面的属性是大小。面无长短,面无轻重,面有大小。面是可以比大小的。</p><p class="ql-block">教师板书:轻重×</p><p class="ql-block">长短×</p><p class="ql-block">大小√</p> <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面不比长短,不比轻重,面是比较大小的。</p><p class="ql-block">师追问:面积是谁的事情?面是研究什么的?面积的主角是谁?</p><p class="ql-block">什么是面积?</p><p class="ql-block">生:桌面的大小是桌子的面积。</p><p class="ql-block">地面的大小就是地的面积。</p><p class="ql-block">墙面的大小就是墙的面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师总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p><p class="ql-block">师:面积的知识我们已经学过,我们今天又重新学了一遍,你们心有所感?</p><p class="ql-block">学生汇报。结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互动俞特跟我们交流了《这节课为什么这么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先从知识整体架构的角度给我们分析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三大模块:是什么东西(概念教学)――怎么得到的(方法教学)――有什么用(问题解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指出当下周长和面积教学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数学中,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辨析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极易混淆,所以老师很头痛,于是会增加许多练习,以为学生练习多了,混淆便清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事实是,练习再多,学生依然会产生混淆。最后,老师会教一个诀窍:凡是单位带平方的,是面积;凡是单位不带平方的,是周长。这个诀窍对有单位的题目是有效的,但对于不带单位的题目,学生又“抓狂”了。</p><p class="ql-block">二、分析其混淆的本质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积与周长的混淆,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认识不清晰。认识模糊才是发生混淆的根本原因。所谓认识到位,行为正确。行为发生偏差的根本在于认识没有到位。</p><p class="ql-block">三、以课本概念为例剖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本上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面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俞老师请我们思考:学生读到“物体表面”这四个字的时候,脑中浮现的与之对应的表象是“体”;读到“封闭图形”这四个字的时候,脑中浮现的与之对应的表象是“线”。也就是说,在读面积定义的时候,学生脑中显现的与文字匹配的表象没有“面”。但“面”是面积的主角,所以我们在认识面积的时候,首先要认识的是“面”这个对象。认识这个对象主要有两方面内容:特征与属性。面的特征与属性都认识了,定义便寓于其中了。</p><p class="ql-block">四、如何认识面的特征与属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的特征:“面”是一个对象,“面”是一个存在。“形”是我们对“面”的存在的一种区分。先有“面”而后有“形”,这一认识非常重要,这个认识颠覆了学生经历的在“形”上找“面”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的属性:面是论大小的,大小是面的属性。这个认识需要在辨析中完成的,因为生活中面和体是很难分开的。知道面无轻重,便把面和体分开了,知道面无长短,便把面和线分开了。</p><p class="ql-block">五、对老师们提出问题的解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俞老师把上课和接待客人、过日子放在一起,语言生动风趣的解答了老师们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个别重要的日子要小心翼翼的过,过得隆重一点;对待重要的客户放的时间长一点,以显示对他的注重,这些重要日子、重要客户就像每学年我们要上大概960节课,其中重点对待的有80节课就足够了,而且这80节课他已经帮我们想好了,不用我们绞尽脑汁去想,拿来用就好,不必追求每节课都精彩。而其它的课就可以进行单元整合,在教学时我们要知所轻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他又跟我们分享了来自他两个徒弟的模仿他的课例时出现的问题,告诫我们:在借鉴时,也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把俞老师理解的明白转化为自己的明白,再用自己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不要一味模仿。</p> 《分数表示倍数关系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第二节课,由朱国荣老师给我们带来《分数表示倍数关系的含义》一课,他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科学地对教材进行重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层层递进,解决了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在处理分数问题中,分数表示数量和分数表示关系容易混淆这个疑惑,课堂中尽显大气、理性、实效的教学风格。</p> <p class="ql-block">环节一、回顾自然数、分数表示数量的含义</p><p class="ql-block">1.用整数表示月饼的数量:5个,4个,3个,2个,1个</p><p class="ql-block">2.用分数表示月饼的数量</p><p class="ql-block">师:什么时候要用到分数?</p><p class="ql-block">生汇报。</p><p class="ql-block">生1:如果把这一个月饼再分一下,就用到分数了。</p> <p class="ql-block">3.用分数表示线段的长度</p><p class="ql-block">师:给你一条线段,怎样能得到一个分数?</p> <p class="ql-block">生2:连一米都不到的时候要用到分数。</p> <p class="ql-block">师引导学生总结:当不到一个,不到一米的时候就用到了分数。</p><p class="ql-block">师:把一个数加上一个单位,就能表示数量的大小了。</p><p class="ql-block">师:谁能说出四分之一个和四分之一米的含义?</p><p class="ql-block">师:不到一个,不到一米还可以是不到多少也可以用分数表示?</p><p class="ql-block">生1:不到1千克。</p><p class="ql-block">生2:不到1小时。</p><p class="ql-block">生3:不到1毫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师总结:“不到1个”“不到1米”的数量,可以用分数表示。</p> <p class="ql-block">环节二:理解分数表示倍数关系的含义。</p><p class="ql-block">1.用整数表示红色圆个数与白色圆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5倍,4倍,3倍,2倍,1倍。</p><p class="ql-block">数一数黄色圆和白色圆各有几个?</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些数量你有什么发现?</p> <p class="ql-block">生:红色圆是白色圆的5倍。</p><p class="ql-block">谁是一倍数?</p><p class="ql-block">师:把白色圆看成一倍数,红色圆就是白色圆的5倍。</p><p class="ql-block">师:依次拿掉一组,分别变成四倍三倍二倍一倍,怎样才能产生分数?</p><p class="ql-block">白色圆不变,拿掉红色圆。</p><p class="ql-block">生:拿走两个。</p><p class="ql-block">师:当我们在表达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时候,如果碰到连一倍也不到的情况,就要用分数来表示。</p> <p class="ql-block">2.(1)用分数表示红色圆个数与白色圆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p><p class="ql-block">红色圆个数是白色圆个数的1/3倍</p> <p class="ql-block">(2)拓展对“红色圆个数是白色圆的1/3倍”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师:两个红色圆,六个白色圆,规定白色圆是一倍数,红色圆是白色圆的( )倍</p> <p class="ql-block">红色圆是白色圆的( )倍</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三个都是1/3倍?</p><p class="ql-block">师:什么叫1/3倍?</p><p class="ql-block">学生汇报。</p><p class="ql-block">回顾:把一倍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都是1/3倍。</p> <p class="ql-block">小结:“不到1倍时”,用分数表示。</p> <p class="ql-block">环节三:拓展练习。</p><p class="ql-block">1.用整数和分数表示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确定“一倍”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1)三角形个数与正方形各数之间的倍数关系</p><p class="ql-block">出示图片。</p><p class="ql-block">你能想到几句表示倍数关系的话?</p><p class="ql-block">生独立完成。同桌进行交流。</p> <p class="ql-block">(2)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p><p class="ql-block">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师展示图片。</p> <p class="ql-block">2.抽象分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不到1时,把1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用分数表示。</p> <p class="ql-block">3.理解具体情境中分数的含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环节四:课堂总结</p><p class="ql-block">1.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分数?再次对分数表示数量和表示倍数关系进行梳理。(不到一个数量,不到一倍的时候)</p><p class="ql-block">2.辨析哪个是数量?哪个是倍数关系?谁有什么好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p><p class="ql-block">(看单位,后面的单位是分米,表示的就是数量)</p><p class="ql-block">(数量讲的是一个事情,而倍数关系讲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第二句话是两个量在比。在不到一倍的时候,倍字可以省略不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朱国荣老师以自己的课为切入点,向老师们分享了《整体视野下分数概念教学新路径》的思考。听后我们才如醍醐灌顶,对分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新认识:要把分数这节课上好,必须重构分数概念教学的路径,让学生经历“分出来”的分数,到“除出来”的分数,再到“比出来”的分数。教材有时候也不尽完美,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老师先为老师们进行答疑。他指出本节课从整数倍的角度进行迁移,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分数后边的倍写上的原因,而现行教材上分数后边的倍只是省略不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概念教学是数学学习的根基,概念理解不清就没有根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整体视野下分数概念教学新路径》。</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第一模块:准确理解分数概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单位即“计数单位”。教材中分数概念中这个单位写上后反而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分数就是整数计数单位1分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准确理解分数概念要做好以下三点。</p> <p class="ql-block">对于分数可以这样对教材进行重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中理解分数更多的是表示两个数关系的意义,但被百分数取代。</p> <p class="ql-block">第二模块:重构分数概念教学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可以按照“量(分出来)――倍(除出来)――两个数的关系(比出来)”展开。</p> <p class="ql-block">加一个“它”讲的是关系,这里往往把老师和学生都搞迷惑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材有误,因为前面都是在讲数量,后面当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的时候,每人应该是1/2个。</p> <p class="ql-block">那应该怎么处理呢?</p><p class="ql-block">三年级可以进行第一次抽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老师通过一道题让我们理解分数表示倍数关系时,两种不同的关系应该出现的先后顺序。</p><p class="ql-block">师:你能想到哪些分数?</p><p class="ql-block">红色圆个数是总个数的1/4</p><p class="ql-block">红色圆个数是白色圆的1/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结:在教学时,我们应该让1/4后出来,1/3先出来,部分和整体的比是一种特殊情况,部分与部分的比应该先出来。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老师指出,意义讲清楚了,后面的知识都可以从此生发出来。朱老师再次借这个图形,帮我们打通了整个分数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所有的课,包括小数以及百分数以及分数的应用,也帮我们讲透了这个领域里面这几个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p> end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下午场的高阶思维专项研究,聚焦核心,理清概念内涵,赋予概念特定的过程和思想方法,教我们学会整体架构,学会剖析相互之间的关联,学会将概念知识放在数学知识体系当中去学习,用系统的眼光去理解。因为数学知识是螺旋上升的,要形成有逻辑的结构,不仅要考虑使用什么素材,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的序列。</p> 且思且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知道了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还要知道面对的学生,了解和指导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基础,只有这样的学才是以本为主,而不是本末倒置,要抓住知识的内核,抓住知识本质,只有我们自己想清楚了,理明白了,教有法了,我们的孩子一定是高阶思维培育下的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