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什么是艺术鉴赏</b><br>①艺术鉴赏与艺术观赏的不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前者是观赏,后者是鉴赏。<br>艺术是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结晶与成果<br>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西方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中国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直到近现代大教育家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无时不刻都体现着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剧院、影视剧场等都是在展示艺术。<br><br>②艺术系统分为三个部分:<br>艺术<b>创作</b>(19世纪圣佩韦)<br>艺术<b>作品(2</b>0世纪中叶结构主义,符号学)<br>艺术<b>鉴赏</b>(20世纪下半叶德国接受美学姚斯,伊赛尔确立读者中心地位)<br><br>“接受美学”(Receptional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Robert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br><br>①姚斯“期待视野”<br>②伊赛尔“空白”与“不确定性”,依靠读者观众听众弥补<br>③接受美学的意义:<br>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一部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因为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一方面,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是读者、观众和听众进行鉴赏或从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在艺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题的读者、观众和听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由于鉴赏主体的这种创造活动是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其次,接受美学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姚斯从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交流三个维度全面阐释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将接受方式分为垂直接受(历史发展角度)与水平接受(同时代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等。此外,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和伊赛尔都强调,迄今为止的文学史仅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而读者的作用却遭到了忽视与遗忘,因此他们提出应当重写文学史。姚斯指出,应当从作家、作品和读者“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角度研究文学史,研究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意见的原因,将文学史变成文学效果的历史。<div>④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br>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br>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br>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br>艺术修养是每个人文化修养重要组成部分<br>艺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br></div></h5> <h5>●<b>如何培养与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b><br>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涉及许多方面,尤其表现在以下几点:<br>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br>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br>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br>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br>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h5> <h5><b>注意</b><br>1.鉴赏艺术作品,显然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艺术鉴赏的最初阶段。就需要鉴赏主体的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br>2.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div><br><div><b>感知</b><br>1.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br>2.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是感知艺术作品。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区分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br>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 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br></div></div><div><b>联想</b><br></div><div>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br>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音乐欣赏中,联想这一心理活动大量存在。<br>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br></div><div><br></div><div><b>想象</b><br></div><div>艺术创作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无法进行。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br>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前者又必须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div><div><br></div><div><b>情感</b><br>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一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br></div><div><br></div><div><b>理解</b><br></div><div>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一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br>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br>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br>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br>最后,对于每-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br></div></h5> <h5><b>审美直觉</b><div>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直观性是指鉴赏主题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而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br></div><div><br></div><div><b>审美体验</b><br></div><div>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br>审美体验阶段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br>在审美体验中。鉴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越丰富,审美理解越透彻,那么他的审美情感就会越强烈、越深刻。<br></div><div><br></div><div><b>审美升华</b></div><div>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br>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br></div></h5> 1.艺术鉴赏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再创造。<br><h5>2.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离不开审美再创造活动。</h5>3.审美再创造活动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br><h5>国画“四君子”</h5><h5>梅、兰、竹、菊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h5><h5>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的风格体系。为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h5> <h5><b>艺术语言</b><div>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在相互交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为了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人类把语言作为工具,不但创造出了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还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语言。<br>所谓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无知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br></div><div>●各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br><p>①第七艺术”电影(含第八艺术电视艺术)艺术语言:画面、声音、蒙太奇(库里肖夫实验)</p>②音乐艺术语言:和声、节奏、旋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旋律: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br>③绘画艺术语言:线条(中国)、色彩(西方印象派)、形体<br>●艺术语言最重要的作用是创造艺术形象<br>●艺术语言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与美学意味<br>●艺术语言的发展同科技进步关系密切<br></div></h5> <h5><b>艺术形象</b><div>●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精华<br>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另一方面,艺术意蕴也是深藏在艺术形象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所以说,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精华。认识艺术形象,是我们提高艺术鉴赏力的关键。</div><div><br>●艺术形象具有深刻的内涵<br>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情感性、思想性。例如19世纪英国作家勃朗特著名小说《简·爱》,简·爱从小在孤儿院长大,性格倔强,在罗彻斯特庄园中坠入爱河。历经磨难,最终与眼睛瞎了的罗彻斯特结合。人是小说的主人公,性格就是主人公的灵魂。生动、丰满、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现了简·爱这个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丰富性与复杂性。</div><div><br><div>●艺术形象的多样性<br>①视觉形象:绘画如《韩熙载夜宴图》、雕塑如罗丹《巴尔扎克》、摄影如加拿大摄影师尤瑟夫·卡希《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和天津周恩来展览馆《周恩来》;<br>②听觉形象:如肖邦著名钢琴曲《一分钟圆舞曲》,阿炳的《二泉映月》;<br>③文学形象:人们常说“语言艺术是想象的艺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br>④综合形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1941年美国电影《公民凯恩》;戏剧舞台上脸谱,包公(黑脸)、关公(红脸)<br></div></div></h5> <h5><b>艺术意蕴</b></h5><h5>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br>●如何理解艺术意蕴<br>①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br>②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通。<br>③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br>④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br>⑤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h5><div><h5>黑格尔曾经说过:“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他又说:“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容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那么,究竟什么是意蕴呢?黑格尔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他认为,就像一个人的眼睛、面孔、皮肤、肌肉,乃至于整个形状,都显现出这个人的灵魂和心胸一样,艺术作品也是要通过线条、色彩、音响、文字和其他媒介,通过整体的艺术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显然,黑格尔认为意蕴就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必须通过整个艺术作品才能体现出来。</h5></div> <b>艺术典型</b><div><h5>又称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关于典型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看法,还有一种广义的解释,认为典型应当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环境等。但不管怎样,典型的核心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一点是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h5><h5>艺术典型是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来。</h5><h5>艺术作品要想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首先需要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出发,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典型人物的原型,再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h5><br></div> <b>意境</b><div><h5>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曲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境、意与境的统一。</h5>除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外,意境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br>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div><div>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div><div>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div> <h5>第一次高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br>世界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一个咖啡厅放映了他们拍摄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短片,引起了一时的轰动。中国电影刚好晚了十年,诞生于1905,最早是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br>①中国第一部国际上获奖影片《渔光曲》(蔡楚生导演,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br>②赵丹与金嗓子周璇主演的《马路天使》,其中《四季歌》与《天涯歌女》传唱至今。<br>③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br>这部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了中华民族8年抗战艰难历程。影片分两集,上集《8年离乱》,下集《天亮前后》,是一部中国电影史上现实主义巨著。<br><br>剧中人物形象生动,角色性格鲜明。尤其是陶金饰演的张忠良前后变化,白杨饰演妻子素芬含辛茹苦;甚至丈夫张忠良的两个情妇,分别由著名女演员上官云珠和舒绣文饰演也十分生动。<br><br>这部影片开始有意吸收与借鉴中国优秀的美学传统,如片名来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又发生在上海与重庆;影片情节采用了传统戏剧性结构方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尾,以悲欢离合的戏剧性来感染观众。它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变化,浓缩了从抗战到胜利,从沦陷到大后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平民到官僚的一幅社会风俗画卷。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为形象,深刻的社会内涵,强烈的时代色彩,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了整整一个时代,成为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div>“十七年”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鲜明的现实性与强烈的时代感,追求“崇高壮美”的美学风格,歌颂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具有浓郁鲜明的时代激情。<br>①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革命抒情正剧《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等等。<br>②其他类型影片也有不少成功佳作,例如:<br>A)散文诗式电影《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等<br>B)惊险样式电影《英雄虎胆》(于洋,王晓棠)《羊城暗哨》等</div><div>C)历史题材电影《林则徐》<br>D)喜剧风格电影《女理发师》、《大李,小李和老李》等<br>③这个时期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民族特色更加成熟<br></div><div>你还爱我吗(20世纪八十年代)<br>①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徐克《新龙门客栈》、许鞍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br>②台湾“新电影运动”:侯孝贤《悲情城市》、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br>③大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黄土地》、张艺谋《红高粱》。<br></div><div><b>第二次高潮 1949-1966</b></div><div>“十七年”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鲜明的现实性与强烈的时代感,追求“崇高壮美”的美学风格,歌颂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具有浓郁鲜明的时代激情。<br><br>①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革命抒情正剧《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等等。<br><h5>②其他类型影片也有不少成功佳作,例如:</h5>A)散文诗式电影《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等<br>B)惊险样式电影《英雄虎胆》(于洋,王晓棠)《羊城暗哨》等<br>C)历史题材电影《林则徐》<br>D)喜剧风格电影《女理发师》、《大李,小李和老李》等<br>③这个时期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民族特色更加成熟。<br></div><div><b>第三次高潮20世纪八十年代</b><br></div><div>①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徐克《新龙门客栈》、许鞍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br>②台湾“新电影运动”:侯孝贤《悲情城市》、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br>③大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黄土地》、张艺谋《红高粱》<br></div><div><br></div><div><b>正迎来第四次高潮</b><br></div><div>2005年,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高层论坛”上,彭吉象老师在发言中说到“再经过20年努力中国电影会迎来第四次高潮,从电影大国变成电影强国。”时间过去十一年,这一点也越发明确,理由如下:<br>1.中国电影票房每年增长高达30%左右,2015年已经实现440亿,再过两三年,中国电影市场将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捉妖记》出品人江志强甚至认为中国电影今后可达到3000亿。<br>2.中国银幕每年以数千块左右高速增长。<br>3.各种投资(房地产商 风投等)均看好电影市场。<br>4.中国电影大片走出了自己的道路。<br>5.有评论认为:“《捉妖记》、《狼图腾》、《寻龙诀》等有望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初级阶段的代表作。2015年7月《捉妖记》4天票房6.7亿,引发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票房井喷,加上后来《大圣归来》、《煎饼侠》形成了一股票房热潮,单周票房高达17.68亿<br></div></h5> <h5><b>●好莱坞类型电影形成的原因</b>:<br>①制片商追求商业效果,如《007》系列;<br>②类型电影的心理根源;<br>③类型电影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的类型故事。<div>●<b>类型电影往往具有戏剧化电影的特征</b>:<br>①戏剧化电影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br>②戏剧化电影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取“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宕起伏,以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br>③戏剧化电影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景。<br>④戏剧化电影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所谓类型化人物,就是具有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也就是说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或集合名词便能概括的人物。<br>⑤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br></div><div><b>新好莱坞电影吸收欧洲艺术电影</b>:<br>电影注重艺术性的特点,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冲击下,适应社会现状的发展。<br></div><div><b>好莱坞电影分类</b><br></div><div>1.西部片百年历史上的五个阶段:《关山飞渡》、《原野奇侠》、《山地枪战》、《与狼共舞》、《荒野猎人》<br>2.喜剧片:卓别林《摩登时代》《淘金记》等<br>卓别林的喜剧是“含泪的喜剧”,他善于塑造“小人物”形象,电影往往以悲喜剧风格,运用对比、蒙太奇等多种电影手段,利用哑剧,夸张动作等娴熟的表现技巧,最终表达深刻的哲理。<br>3.犯罪片:希区柯克《39级台阶》《后窗》《群鸟》等<br>4.科幻片:《星球大战》系列片等(乔治·卢卡斯1977年导演)<br>5.歌舞片:以歌为主如《音乐之声》,以舞为主如《出水芙蓉》<br>6.战争片:《现代启示录》(科波拉)《拯救大兵瑞恩》等<br></div><div>7.爱情片:《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等<br>8.伦理片:《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等<br>9.灾难片:《2012》《后天》等<br>10.卡通片:《狮子王》《功夫熊猫》《疯狂动物城》<br>11.动作片:《真实的谎言》《007》系列影片等<br>12.惊悚片:《惊声尖叫》等<br>13.魔幻片:《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三部曲,《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br></div></h5> <h5><b>●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b><br>①西方现代哲学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其中最主要的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学对于文学艺术,尤其是电影影响巨大。<br>②西方现代派艺术萌芽于19世纪中叶,诞生于20世纪初的欧洲。<br>③西方现代主义电影深刻体现出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美学思潮的巨大影响。<br><b>●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特质</b><br>①反对传统戏剧化情节,反对好莱坞商业化倾向;<br>②强调表现作者自我,新浪潮的戈达尔甚至提出“作者电影”的理论;<br>③强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与复杂性格;<br>④艺术手法上:意识银幕化、结构多元化、手段多样化、故事哲理化。</h5> <h5><b>电视</b><div>● 中国电视剧特点<br>①中国电视剧从1958年6月15日《一口菜饼子》算起,不到60年时间发展迅猛。<br>②电视连续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广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br>③电视剧是典型的大众文化与大众艺术,但是同样有高低优劣之分。<br></div><div>国内外“真人秀”节目的诞生:<br>①最早的“真人秀”节目是20世末纪荷兰《老大哥》。<br>②中国综艺节目(上世纪90年代)综艺时代——“快乐”旋风时代——“益智”节目时代——“真人秀”节目时代<br>●“真人秀”节目三大特征:<br>①“纪实性”与“表演性”<br>②“平民性”与“参与性”<br>③“游戏性”<br></div><div>●电视文艺晚会(节庆式、纪念式、庆典式、专题式)<br>●电视文艺栏目(真人秀、选秀类、婚恋类)<br></div></h5> <h5><b>戏剧</b><div>1.西方戏剧是从古希腊开始,而中国的话剧是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来,代表人物有李叔同、欧阳山尊、曹禺等人。<br>2.从样式来区分,话剧分为悲剧、喜剧、正剧(15世纪)。<br>3.戏剧性主要指戏剧动作与戏剧冲突,古典主义戏剧具有“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一律)。<br>.戏剧表现十分重要。<br></div><div>●中国戏曲的“以一求多”<br>一行多用(生旦净丑)——一式多用(唱念做打)——一景多用(一桌二椅)——一曲多用——一服多用<br><b>中国戏曲的综合性</b><br>戏曲比话剧更具有综合性,它是一门歌、舞、剧高度综合的艺术。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是唱、念、做、打,唱功在戏曲表演中的动作和造型都带有一种舞蹈性,具有舞蹈的韵律和节奏。这种高度的综合性,可以说是戏曲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戏曲与西方话剧的重大区别。正是由于这种综合性,使中国戏曲成为歌舞化的“剧诗”,通过唱腔与舞蹈、念白与表演,在戏曲舞台上营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戏剧氛围。<br><b>中国戏曲的程式性</b><br>中国戏曲的程式性,是指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等,都是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生旦净末、唱念做打甚至曲调伴奏都有固定的程式,戏曲唱腔与伴奏中的这些程式,既使戏曲具有了强烈的舞台节奏与鲜明的艺术表现力,又使戏曲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形式美,培养了观众对于戏曲特殊的审美习惯,体现出戏曲特殊的艺术魅力<br></div><div><b>中国戏曲的虚拟性</b><br>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是指戏曲充分吸收了我国古典美学注重写意性的特点,通过“虚实相生”、“以形写神”,使演员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戏曲舞台有限的时空,更加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与表现思想感情。所谓虚拟性,首先是指戏曲演员表演时多用虚拟动作,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依靠某些特定的表演动作来暗示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实物或情境。其次,戏曲舞台上的道具布景也具有虚拟性。再次,戏曲舞台的时空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br></div></h5> <h5><b>诗歌</b>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如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也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br>诗歌在文学发展史上出现最早,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只是到后来诗歌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曾把不和乐者称为诗,和乐者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我国最早一部诗歌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这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最早一篇抒情长诗《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div>唐代三位大诗人:<br>李白诗歌(道家美学)、杜甫诗歌(儒家美学)、王维诗歌为例(禅宗美学 )<br></div><div>宋词:<br>豪放派:苏东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和辛弃疾;<br>婉约派:李清照“寻寻觅觅”和柳永“寒蝉凄切”<br></div><div><br></div></h5> <h5><b>散文</b>也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散文的含义和范围随着文学形态的发展演变,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内容。我国古代的散文范围很广泛,主要是指一种与韵文、骈文相对立的文体,包括经、史、传等各种散体文章。随着文学的发展,散文后来被专门用来泛指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包括杂文、传记、小说等都被容纳在里面。近现代的散文,则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专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五四以后盛行的现代散文的含义。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不受拘束的文学样式,能够迅速地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它选材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结构自由多样,以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特长来集中而凝练的体现主题思想。<br>●散文的第一个特征是自由灵活题材的广泛性、手法的多样性、以及风格的个性化。<br>●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div><br></div></h5> <h5><p></p><p><b>小说</b>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要素。</p>●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br>①人物:文学是人学,《红楼梦》写了400余个人物,《水浒》108将。<br>②情节:跌宕起伏,如:长坂坡大战(赵云单骑救主,张飞喝退曹兵,诸葛亮)“和而不同”(《三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西游》81难)<br>③环境:《红楼梦》大观园 ;《简·爱》罗彻斯特山庄<p></p><div>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br><br>●史诗简介:<br>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相传为盲诗人荷马编订。以希腊联军攻打东方特洛伊城十年战争为题材。《伊利亚特》讲述了特洛伊木马与拉奥孔的故事,刻画了英雄阿喀琉斯的形象;《奥德赛》则讲述这场战争结束后,希腊联军中最智慧的将领俄底修斯在海上各个岛屿之间漂流十年的经历。<br>●成功之处:</div><div>①神话与历史相结合的作品;<br>②宏大叙事与细节刻划相结合;<br>③人物、神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br>④叙事独到,语言精练。<br><br></div></h5> <h5><p></p><div><b>中国画的特点</b><br>①工具材料: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齐白石《虾》<br></div>②构图方法:<br>A)全景式构图:(五代)荆浩《匡庐图》<br>B)分层式空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br>C)分段式空间:《清明上河图》三段,《韩熙载夜宴图》五段<br>③诗书画印:诗文、书法、绘画、篆刻有机结合<br>④传统文化: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p></p><div>●<b>如何欣赏宫廷画、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b><br>①宫廷画:唐代宫廷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宋代更有“翰林书院”) <br>②文人画:元代倪瓒《渔庄秋霁图》(区别于民间画与宫廷画)<br>③山水画:中国画种类之一,又分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金碧山水、没骨山水<br>刚才倪瓒的画即水墨山水,唐代李思训父子为青绿山水<br>④花鸟画:中国画种类之一,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为主体的绘画,如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br><b>● 世界园林三大体系:</b><br>1.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园林<br>2.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园林<br>3.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br><h5>● 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b>美育与艺术教育</b>。<br>● 中国先秦时期孔子、孟子。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br>● 18世界席勒《美育书简》认为,人身上“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分裂,需要由“游戏冲动”来作为桥梁。(自由自在的活动)<br><b>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b><br>● 现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分为两种:<br>A)狭义的艺术教育即专业艺术教育<br>B)广义的艺术教育即美育,美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br>● 当代社会中,快节奏工作加大人的精神压力,物欲横流,心理忧患。<br>孙家正:“人在挨饿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人吃饱以后会遭遇无穷的烦恼。”“我当了十年文化部长,有一点体会:艺术史细雨润无声的熏陶。</h5><h5>● 审美认知作用(认识社会、认识自然)</h5>● 审美娱乐作用(马斯洛“高峰体验”)<br>● 审美教育作用</div><div><b>特点:</b></div><div>● “寓教于乐”诗词、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br>● “以情感人”1876年列夫·托尔斯泰听到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留下了眼泪<br>● “潜移默化”<br></div><div><b>● 提高人的艺术修养</b><br>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当代社会中的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但要真正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还需要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判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br></div><div><b>● 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b><br>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br></div><div><b>● 培养完美的人格</b><br>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br></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