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中华第一关”,——山西全景游札记之八

金月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在忻州代县,为国家5A级景区。历史上,雁门关是塞外匈奴等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通道,也是中原王朝与入侵蛮狄对峙交锋的战场。其地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被誉为“中华第一关”。</p><p class="ql-block">西汉初年,汉武帝发卒修筑雁门关寨,反击南犯匈奴。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在这一带多次大败匈奴。汉元帝时,王昭君通过雁门关出塞和亲,可见雁门关也是民族融合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唐初,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雁门关,布兵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西陉关,亦曰雁门关。”</p><p class="ql-block">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p><p class="ql-block">元朝时关城被毁,明清两朝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雁门关及长城作用渐失,随后没入荒草。</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看到的雁门关关城及其连接长城的城墙,是2010年在明城墙的基础上修复的。长约五公里的城墙随山势而建,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p><p class="ql-block">由于此处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关城的构筑又严密坚固,因此雁门关有“天下九寨,雁门为首”之称。</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首席专家罗哲文考察后感言:雁门关是长城线上最古老、最险峻、战事最为频繁的古关隘,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关”。</p><p class="ql-block">曾读过唐代大诗人李贺写的《雁门太守行》,此诗前四句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把发生在雁门的一场战役写得无比惨烈又无比凄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这天上午,天空蔚蓝,阳光普照。不料当我们从景区停车场走下大巴时,却立马被凛冽的山风吹得打了个寒战。此时,已是4月中旬,杭州早已是百花盛开、可穿T恤的时节了,可雁门关这里的气温还刚过冰点。</p><p class="ql-block">走过一段长长的石板路,经过雁门寨、边贸街,眼前就是高高耸立的关城门楼了,得知脚下走的就是古时出入雁门的古关道,我的眼前仿佛忽地闪现出中原将士与入侵者厮杀的场景,看到了双方死伤士卒殷红的血液在流淌,听到了兵器相击的“咔-嚓”声在山谷回响。</p><p class="ql-block">关城主要由城门、瓮城及城墙组成。最能体现雁门关苍桑历史、烽火岁月的是它的两座城门。那扇俗称“铁裹门”的厚厚的城门上,嵌装着着硕大的门钉,外包铁皮,上面留着疑似刀斧斫伐的斑斑痕迹。</p><p class="ql-block">城门甬道里的用巨大卵石铺成的路面,高低不平,因为千百年的磨砺,路面闪着清冷的幽光,让人联想到那多难的朝代和频繁的战事。</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有东西两个城门,之间用石砌围墙相连,城墙上建有望敌楼、烽火台,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关城山顶有修复的旧关署和明清驻军的营房遗址。</p><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苍促,不及细看,只匆匆一瞥便只得离身而去,带着几多遥想,留下些许遗憾。</p><p class="ql-block">离开这里时在想,雁门关、嘉裕关、山海关这些长城上的古老关城,现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了供人们游览的景点,而一道新的能拒敌于千里之外的万里长城与无数个关隘,正在我们华夏儿女的手中和心中筑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