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日早上8:00诸暨市中小学思政教师“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改革与创新”92学分培训班学员远赴遂昌,开启了与浙西南革命老区的一场约会。 历经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这个被称作9山半水半分田的美丽遂昌,学员们集中驻扎在王村口镇。 在这里,我们整理行囊,更换红军装,学员们很快完成了从培训学院到红军的角色转换。 下午,在教官的带领下学员们进行了“前方有难,后方支援”、“大浪淘沙”、“整理军容军姿”等一系列游戏拓展活动。在竞争与合作中,考验队伍的组织性、纪律性,使大家深刻领悟到:一支团结、智慧、乐观、向上的“革命队伍”,才能不断攻坚克难,攻破一个个“关隘”,打赢一场场“战役”。<br> 和平时期不需要我们立即征战沙场,但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更需要继承先辈的“红色品质”,传承先辈的“红色基因”,与时俱进,不负历史和未来的厚望。 晚上,全体学员在文化礼堂聆听了丽水市教育局党史教育讲师、德育名师刘永贵老师给全体学员作《中国共产党和民族精神》为主题报告<br> 刘老师以时间为轴,梳理了建党百年路上,形成的一系列宝贵民族精神,从建党前的“五四精神”到“红船精神”,从“井冈山精神”到“古田会议精神”……再到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丰富内涵,是值得我们代代传承的“传家宝”!学员们认真听讲,满满都是笔记。 5月21日早上全体教师在九龙口吃完早饭,集体坐车前往王村口。<br> 我们首先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在当地干部培训基地老师的讲解中,了解工农红军在此地开展革命,建立根据地的相关历史。接下来,我们在纪念馆前的广场集体合照留念。<br><br>王村口村是刘英、粟裕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长期在此战斗,建立了浙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形成了忠诚使命、求是奋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1935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粟裕、刘英的率领下,红军挺进师在龙泉、庆元、景宁、松溪、政和、寿宁、泰顺一带往返作战,先后打了大小几十仗,歼灭了一批保安团和地主武装。红军一连串的胜仗令敌人震惊,国民党当局立即调兵遣将,企图消灭挺进师。4月23日,红军挺进师进驻斋郎村。<br> 4月28日,这支当时只有538人的红军部队,击溃敌军3000余人的进攻,创造挺进师战斗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共毙伤敌人300多人,俘虏200余人。 斋郎战斗是红军挺进师挺进浙闽边后所打的关键性一仗,红军自此打开进入浙西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的通道。<br> 如今,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内,顺着斋郎战斗的大型场景复原,人们仿佛还能看到70年前硝烟弥漫的战场,曾经的红军挺进师,就是在这里,直面着穷凶极恶的敌人威胁,前赴后继,奋力歼敌,成功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 随后,我们来到了月光山公园,深切缅怀粟裕将军,会场庄严肃穆,学员们还重温了入党誓词,立誓真正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div><br></div> 从月光山公园下山,我们继续挺进,在挺进师师部旧址、蔡相庙、宏济桥、刘英,粟裕纪念馆等革命旧址进行了参观学习。 此行还参观了新农村的典范住龙村和古村落独龙村,住龙村是个美丽的新农村,一花一草皆透露出当地居民满满的幸福感。独龙村则刚好相反,给我们留下的是古朴素雅,历史悠久、文人辈出的印象,新农村的和谐美丽,古村落的完整保存,无不体现了遂昌人民的包容与自信。 5,23日上午8:30,我们在文化礼堂聆听了遂昌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学校毛卫华校长作《有才才会有位-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的主题报告。毛校长强调“不涵盖国家价值观的教育,毫无价值,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才是真正的核武器!”,同时毛校长还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告诫我们青年教师要“逼自己成长”,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做学习型教师。 会后,稍作休整,我们参观了遂昌竹炭博物馆,这一行我们了解到竹炭产业和茶叶、休闲旅游是遂昌农村的支柱产业,遂昌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拥抱现在的美好生活。随后我们驱车返回诸暨,遂昌之行圆满完成,收货满满!